摘要: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的会计环境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对会计理论和实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是对财务会计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形成了较大的冲击。笔者认为,面对新挑战,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模式从传统教学转变到研究型教学是大势所趋。在研究型教学模式指导下,教学单位和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自由思考能力、质疑能力、信息整合能力为核心,以搭建可扩展专业知识体系为主要任务,向社会输送高水平的会计人才。 关键词:财务会计课程 教学模式 研究型教学 实施框架 财务会计课程具有理论性较强、学科地位重要、知识点交叉突出、专业知识应用广泛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点,该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报表编制和阅读能力、财务分析能力继而形成完善的财务会计知识和能力体系起着关键作用。与此同时,在全球高校兴起和流行的慕课对我国大学的传统课堂教育产生巨大的冲击;大数据、云计算和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所带动的信息技术变革建构着新的会计环境,会计环境的新变化对财务会计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形成了巨大的冲击。这对财务会计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出了巨大挑战,因此,探讨新会计环境下财务会计课程教学的发展方向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新会计环境下财务会计传统教学模式面临的问题 传统的财务会计课堂教学,大多围绕着以就业为培养目标、以教师讲授为主要教学手段、以讲解如何编写会计分录为主要内容、以习题为主要训练形式、以考试为主要评价手段的会计教学模式。 (一)培养目标短视 我国高校的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多围绕着就业目标来设定,这种以就业目标为导向的会计教育,忽视了会计人才成长规律,忽略了对会计人才培养的长效设计和中长期规划。以就业为目标导向和以学生未来持续学习与发展为目标导向,两者在具体的培养方式、手段和方法等方面会有显著不同。以就业来设定培养目标,是一种"短视教育"的模式,在教学手段上难以逃脱高中教育中的"题海战术"手段,在教学方法上主要表现为灌输式的教学法。如有的教师采取的就准则讲准则,就会计分录讲会计分录,以题代练的讲授法,脱离了复杂多变的现实世界。培养目标的短视,弱化了对学生持续学习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使学生在会计环境和会计准则内容发生变化时,缺少了足够的适应能力和学习的主动性、有效性,导致的结果有: 1.会计学习的碎片化,没有全局观。首先,会计知识体系碎片化。其次,由于会计概念框架内容的抽象性,对其内容的理解需要在后续章节的讲解中反复回顾并加深理解,提升会计理论对具体会计实践的指导作用。 2.具体准则与基本准则脱节,理论对具体会计实践的指导作用无法发挥。基本准则是具体准则的准则,其法律层级要高于具体准则。如果将财务会计课程的学习比作一个整体的建筑工程的搭建,那么,会计理论所构成的会计概念框架就可以理解为建筑的整体框架,而具体准则的内容则是整体框架中的具体填充。脱离了会计概念框架的具体准则的学习,是盲目的学习,造成的结果就是学生容易自陷其中,缺少全局观。 3."授人以鱼"的传统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后续发展空间。在当今经济技术飞速发展的社会,学会质疑比接受更重要;学会思考比学会规则更重要;学会判断比学会执行更重要。传统的财务会计教学,教师偏重于讲授具体准则所涉及到的分录要求,甚至于以会计分录的编写为主要内容来展开,即专业课教学方法高中化、专业知识碎片化、掌握知识习题化。这是一种"授人以鱼"的教法,限制并压缩了学生后续发展的空间。 (二)忽视了会计概念框架体系的搭建及会计理论的学习 编写会计分录、填制记账凭证仅仅是整个账务处理程序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它不是会计教学的全部,更不是会计教学的目标,没有知识框架体系指导的会计分录教学是盲目的、低级的教学,一旦会计准则和会计环境发生变化,这些被"固化了"的技能将一无是处。 会计教学的过程,同时也是会计概念框架和会计理论体系等会计学知识框架和理论体系搭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报表编制和阅读能力、财务分析能力会得到一定的训练,这些能力的训练对学生最终形成的财务会计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起着关键作用。 (三)缺乏对学生质疑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信息整合能力的培养 毋庸置疑,教师和教材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课堂教学的灵活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讲解可能会有失偏颇甚至于错误,教材也因为相关法律法规的新变化、编著和出版的时间差而导致一定程度的内容和观点陈旧、方法和手段的落后以及内容编排的千篇一律、没有新意。因此,应鼓励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多质疑、敢质疑和会质疑,提高学生的思辨和逻辑推理能力,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整合能力。 以公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为例,这样的公式在多数会计学教材中屡见不鲜,但由于"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个会计恒等式的存在,以至于只能得到"收入=费用"这种结果。这个问题很值得教师引导学生加以探讨并持续深入地研究。首先,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此"公式"的正确性提出质疑;然后再进行分析和设问:有没有可能从基本会计恒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推导出包含资产负债表要素和利润表要素的综合会计等式?最后,通过课堂示范,推导出综合会计等式:"资产年末=负债年末+所有者权益年初+投资者投入-向投资者分配+综合收益"。通过这样的质疑、分析和讲解的过程,可以相信,学生对会计等式及相应报表间的关系的理解自然会更上一层楼。 (四)忽视了对学生学习兴趣和钻研精神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通过设问、提问以及对问题的深入分析和探究,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课堂授课质量。以问题为先导,通过对问题的设计形成一种贯穿始终的故事情境,并通过较强的参与性解决教与学环节中学生学习兴趣低和参与度低的问题。 二、研究型教学的实施框架及要点 (一)研究型教学的实施框架 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AECC) 认为,会计教育的目标是要使学生具有作为一名会计人才所应具备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与传统教学方式不同,研究型教学是教师及其团队以开放的眼光看教学,以会计问题的研究过程及其成果来丰富教学内容,将会计研究、教学和实践应用进行有机结合,以研究带动教学,以教学拓展研究范围,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达到教师与学生的双赢,教学与研究的双赢。 因此,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研究型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自由思考能力、质疑能力、信息整合能力为核心,以搭建可扩展专业知识体系为主要任务,向社会输送高水平的会计人才。 具体来说,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整体设计,应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导向的指引下,围绕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两个方面,为学生搭建可扩展的专业知识体系和相应的能力体系,更为重要的是,在研究型教学方法下,这种知识和能力体系是内植于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和研究型学习习惯基础上的可扩展的知识和能力体系(如下页图所示)。 因此,作为教师,需要跳出专业课教学方法高中化、专业知识碎片化、掌握知识习题化的固有模式,在为学生搭建专业知识体系的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自由思考能力、质疑能力、信息整合能力作为会计教学的目标。 (二)研究型教学的实施要点 1.具有研究型教学理念的教师。教与学是课堂教学的两个关键环节,而教师的课堂讲授又是教学环节的重中之重。因此,作为研究型教学的主体,教师在教学环节中发挥着重要的引导、协调和组织作用。"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打铁需先自身硬"的道理人人皆知,相比较传统教学方式,研究型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会计环境的飞速变化,包括大数据、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等信息网络技术,以及慕课所带来的新挑战,教师也面临着越来越紧迫的知识更新、消化和实践的新问题,因此,研究型教学便是将研究、教学、实践较好地融合在教与学的环节之中,以研促教,以教助研,避免"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尴尬局面。 2.研究型教学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讲义。教材是教师编写教学讲义的基本,也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编排和总结,是教与学的共同知识平台。讲义的编写理念、结构安排、逻辑和语言运用等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更是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信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以及国际金融环境的巨大变化所导致的会计环境变迁,加上出版时间滞后等因素,财务会计类教材总显得跟不上会计发展的最新成果。这就要求在既有会计准则等规则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研究型教学,从会计理论、会计准则的变迁以及会计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来展开,"慢工出细活",举一反三而融会贯通,让学生轻装前行。同时,对教材中过时的、不合时宜甚至错误的观点进行质疑、研究和讲解,锻炼并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和自由思考的能力。研究型教学由于偏重于对问题的研究、讲解和分析,偏重于学生从问题的发现、提出、分析到解决的全过程的情境参与,使得教学讲义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生命力,不会因准则的改变而过时。 3.有效控制下的教学组织形式。课堂组织是教学活动的形式和组织保障,是教师为更有效地进行教学活动而采取的措施,包括讲解顺序安排、现场组织、学生的参与程度、教学过程的控制、现场气氛的控制、教学进度的控制等。可以说,在研究型教学模式下,教师对课堂组织的有效控制是完成教学目标的核心。但需要强调的是,此种控制并不是要控制学生的自由思考,而恰恰是为了创造自由思考的氛围环境而对整个教学过程的控制。在有效控制下的教学组织,学生会表现出敢于质疑、参与度高、有较强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现场气氛自由活跃、回答问题积极等。 4.科学合理的学业评价体系。学业评价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评价活动。教师教学活动的好坏和学生学习的效率、效果需要进行学业评价,但学业评价不应仅限于以作业习题和考试这种传统的学业评价手段。在研究型教学模式下,学业评价应在该理念的指引下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其次,学业评价应更注重学生的能力体系评价,即学生的自由思考能力、质疑能力、信息整合能力,这种能力体系的前提就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兴趣的驱动下,学生会主动进行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以为紧张有趣的课堂教学过程提供更多的思维与表达素材;第三,学业评价应更注重学生的知识框架体系的评价,在知识框架体系下,学生所学的知识会结构化,自然也会做到融会贯通,书本也越读越薄;第四,学业评价应更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而不应仅依赖于考试的手段。 5.强调教学课程记录的规范。俗语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学习笔记是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和学习过程中所惑、所练、所悟、所获的忠实记录,有助于学生对其思维和行为训练的全过程进行记载,因此,学习笔记较为忠实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其努力程度;而且,课堂笔记并不是简单地对课堂讲授知识的记录和誊抄,而是将整个学习过程中的思考行为外化为文字或者符号记录,是形式与实质的结合。Z 参考文献: [1]孙铮.会计高等教育的改革趋势与路径[J].会计研究,2014,(11). [2]李志坚.会计等式质疑与综合会计等式推导[J].财会通讯,2011,(10). [3]李桂娥.研究型教学在《区域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J].高等教育研究,2010,(6). [4]袁园.基于业务流程的财务会计课程教学研究[J].商业会计,2015,(13). 作者简介: 李志坚,男,北方民族大学商学院会计系,讲师;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会计学博士;研究方向:会计理论、会计准则和上市公司会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