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财富现原形了


  《深度对话》专栏·第007篇
  文| 牟小姝
  第4710篇深度好文:6212字 | 12 分钟阅读
  赚钱的逻辑,变了! 来自笔记侠 00:00 18:30
  被访者简介:
  张晓泉教授(Michael Zhang麦教授)是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和终身教授,担任香港深圳联合金融研究中心的主任。他同时是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特聘教授,麻省理工学院数字经济研究所(MIT Initiative for Digital Economy)和德国莱布尼茨欧洲经济研究中心(ZEW)的特邀研究员。
  截止发稿当天,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突破86万例,美国累计确诊20万例。
  新冠疫情全球蔓延,美股出现魔幻走势,波音重挫超53%。人们一面担忧它们可能带来的慌乱,一面展现出当代人特有的幽默感——"一不留神,拥有了巴菲特75%的人生"。
  一、任何时候,一个企业的盈利能力
  和成长空间都不是虚的
  全球化的今天,各国经济在人员、商品、服务、资金等方面早已经深度互联,但因疫情的蔓延,让这些随时面临中断的风险,世界经济增长,蒙上了一层阴影。从中国到世界,各个国家的经济结构都被深刻影响和改变。
  1.中小企业最需要的信用和流动性消失了
  过去,企业遇到的问题是短期的,只要信用好,可以去贷款。但是现在,美国的金融机构不愿意发放贷款,不愿意承担风险。
  美国的评级机构会把公司和发行债券的机构分成很多等级,只有那些信用最好的或者评级最高的公司,才有可能在危机的时候获得贷款渡过难关。但是,这些企业往往又不是特别需要钱,它们只要适度收缩一下规模,就能安稳度过危机。
  而占美国经济体量50%以上的中小型企业,并没有足够的信用来拿到应对危机的资源。
  它们手中握着少量的现金流,加上员工不能上班,业务很难展开,盈利情况堪忧。而这,还真是浅层的影响。一大堆疫情的连锁反应正在发生——好不容易要复工了,自己的人不知道去哪了,供应商更不知道去哪了。
  在一个备受冲击的时期,中小企业最需要的信用和流动性消失了。
  2.财富,现原形了
  债王冈德拉克(Jeffrey Gundlach)今年3月19日在推特上说他平掉了自己最后的三只空头头寸,这是他多年以来第一次没有做空任何美国股票。做空的利润实在是太大了,市场的恐慌情绪是显而易见的。
  不过,很少有人注意到他的预见。
  2月27日,巴菲特入手了达美航空,他认为达美航空当时的股价46美元是远远低估了它的真实价值的。当然,我们知道前一段时间的恐慌抛售导致达美航空股价跌到了21美元,但是从巴菲特价值投资的角度来看,这都是短期的波动,并不会影响达美航空长远的估值。
  可以肯定的是,金融资产在这一次危机之后,正在回归它应有的价值。在开始连锁反应的时候,投资者需要考虑的就是,规避恐慌造成的大幅下跌的影响,同时在股灾结束之后,寻找低估值股票的机会。
  这是一个经典价格曲线走势图,无论是房子、股票、虚拟货币、比特币、估值、市值等等,都会经历这个过程。也就是说,很多财富都只不过是一场黄粱美梦,一旦到了价值重塑期,一切资产都会价值回归。
  美股过去几年长期上涨,形成了一定的价值泡沫,当价值被市场所高估的时候,股价会回归到本应该有的价值。这是客观规律。
  在疫情的显微镜下,财富,现原形了。
  但是,历史的铁律告诉我们:每一个大波折,都会倒下一批人,也站起来一批人。
  在笔记侠《深度对话》栏目专访过程中,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张晓泉教授这样说到:
  这次股灾对美国经济的确会造成巨大的伤害。美股在过去几年时间吹出了一个巨大的泡泡,但是,在巨大的泡沫面前,我们能看到一些实质的东西。
  标普500指数的盈利增长中,很大部分来自五大科技股——Facebook(FB)、亚马逊(AMZN)、苹果(AAPL)、微软(MSFT)、谷歌(GOOGL)母公司Alphabet。这5家公司的盈利能力和成长空间并不是虚的。
  埃克森美孚、壳牌、摩根大通等8只万亿巨头一季度跌超30%,逆市上涨的万亿巨头只有亚马逊、微软公司等。
  这些企业,本身都是数字化企业。数字化企业在金融风险和实体经济的冲击面前,更有抵抗力。
  这次股灾和疫情,给美国也带来了很多创业的机会。
  例如美国很多金融机构和大企业并没有像中国企业那样推进数字化的进程。原因可能是,美国的消费者并不习惯这样的消费方式,但是这次疫情逼迫他们必须改变自己习惯的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推动美国各行各业的数字化的进程。但是,这些机会比起美国整体的经济衰退,要小的多。
  二、今天,技术很重要,并将更加重要
  1.技术发展可以缓慢,但不会止步
  早在1996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美国计算机科学家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就在被誉为二十世纪信息技术及理念发展的宝典《数字化生存》中预言到了今天的数字化时代:数字化生存是现代社会中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的生存方式。
  每一个小小的技术对社会的贡献,都需要经历一个长期持久的过程。而每个科技型企业,同样也需要经历多年的挣扎才能飞速发展。
  技术对社会的贡献是长期持久的,并不是一个能很快实现的过程。Google、亚马逊都是经历很多年的挣扎才能够启动,飞速发展,而Uber、Airbnb这些模式,直到今天还在面临旧的监管体系的种种限制。
  从历史上看,对技术的压制往往是来自于旧的法律法规和旧的商业运营模式。
  举个简单的例子,飞机刚发明的时候就遇到了一个巨大的问题。当时的法律规定,土地拥有者也拥有土地上的的无限延伸的空间,任何东西要飞越一片土地,需要向土地所有者申请许可,如果没有许可,就属于非法侵犯他人的领地。飞机的运行,每天都在违反着这个法律,直到多年之后立法进行了条文修改,飞机才算合法的飞上了天。
  反观当下,疫情期间,我们看到各大科技公司在响应抗疫需求,纷纷推出新产品新服务。社会对技术的需求,已经今非昔比。
  在股市上就出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大盘所有公司的股票都在下跌的时候,有一家公司的股票会上涨,但是当大盘股票都在上涨的时候,这家公司的股票就会下跌。这家公司就是ZOOM(ZM)。
  大盘跌的时候,人们觉得在线办公很重要,所以会给它一个高估值。但是大盘又涨的时候,人们又觉得危机过去了,不需要在线办公了,股价又回落了。
  这一次金融危机和疫情,可能带了一个好的副产品,那就是法律法规可能会针对数字化变革做出很多有利于数字化变革的改变。
  让数字化变革能够顺利地进入到下一个阶段,虽然这种体制上的转变会比技术上的发展要难得多,但是,这次的危机也许可以让这件事可以比较容易地去办到。
  经济发展是技术和金融相互作用的结果,上一波美国的经济迅猛发展和技术的发展有非常大的关系。
  其实回顾人类历史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每一次经济的巨大发展都是和当时的技术有关。有巨大相关性的这一波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技术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生产力,而这种生产力是不会因为短期的经济下行和金融危机就会被抹去的。
  这次疫情,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技术带来的价值,并不是由政府统计的GDP数字和这些技术的定价就可以衡量出来的。
  例如通过微信通讯,我们可以用语音识别来输入汉字,它给我们提供了便利,而这些服务往往都是免费的,并不反映在国家统计的GDP数字里。
  人工智能和5G也给这一次的经济和社会带来了很多积极的影响。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没有现在的互联网普及,那么获取信息、远程办公、组织人力物力支援灾区,是多么难做到的一件事情。
  现在即便是在偏远的地方也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到最新的疫情信息,可以学习到最好的应对疫情的方法。而这些技术带来的价值,会因为这次疫情导致更容易普及,而在未来提供更大的社会经济影响。
  这一切,都会催生法律法规的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会促进人才和政策制定者对数字经济的关注,在疫情结束后会有长期的红利。
  2.科技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二合一,缺一不可
  技术的每一个小小的发展都能够从金融方面得到巨大的回报。
  今天,科技创新已经成为企业发展壮大的基石。
  越来越多企业以技术创新为先导,打破传统框架,开发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新产品、新服务。不过,一旦技术创新的成果难以商业化,就会让企业陷入困境。
  典型案例便是摩托罗拉著名的"铱星计划"。这一计划耗资数十亿美元建成全球卫星通信网络,技术之领先毫无疑问,但因为技术开发用了10年,当技术完成之后,运营成本过于昂贵,终端产品服务费用太高,而移动通话应用则有了不完美但是便宜的替代方案(GSM技术)。由于无法大规模商业化运营,铱星公司最终破产。
  另一方面,如果企业一味追求商业创新,忽视科技创新,也会导致发展没有后劲。
  只有科技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共振,以新技术打开视野,以新的商业模式、理念、运营方式使技术落地,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效能,产生最大的价值。
  金融永远是技术最早的应用者。
  硬件上讲,之前从以物易物到纸币的发明,后来信用卡、电汇、数字货币,都是技术导致金融发展。软件上讲,人类的支票、信用体系、信贷、量化交易这些金融手段都来自于技术进步。技术的发展在加速,金融应用技术也会加速。
  金融场景大家都比较谨慎,大的银行对很多技术都是非常保守的。
  高盛等公司开始尝试横空出世的新东西,如量子计算,但是这样的技术很脆弱,需要很长时间才可以完善。
  其实技术可以是旧的技术,只要配备了全新的商业模式就可以带来巨大的改变。例如二维码对信用卡的颠覆。
  纵观当今世界的领先企业,都是将科技创新与商业创新有机结合,以科技研发的突破、商业运营的成功确保企业有持续盈利的能力,支持后续的创新。
  无论是支付宝、余额宝,还是芝麻信用,蚂蚁金服的服务既植根于网络信息技术创新,也依托于对传统商业模式的颠覆。
  三、数字化时代,每一个企业
  都认知数据的价值
  技术不断更迭,全球经济化的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和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中,要想求得生存和长远发展,就必须进行数字化转型,站在全局的高度去把握未来,通过强化自身的优势,取得企业内部资源与外部环境的动态平衡。
  对于企业而言,想要加入到数字化转型的行列中,让技术发挥更大的价值,必须要从三个层次进行数字化转型的思考:
  第1个层次,What。
  我到底要做什么?哪些技术能够帮我去做什么事情?
  第2个层次,HOW。
  我怎么达到目标?是需要团队自己开发,还是使用其他办法?
  第3个层次,Why。
  作为企业的领导者,有没有数字化的思维方式,能够真正把所有的资源调动起来,去符合所在产业的步伐。这里面可能根本跟技术无关,但是必须在你非常理解技术以后再去行动。
  没有数字化就没有创新,没有新的逻辑。
  现实的情况是,很多企业搜集到了很多数据,但是不知道怎么用。
  数据将怎么变成价值?
  数据首先要变成信息,信息变成知识,知识变成能力,能力变成策略,策略才能变成价值。这整个链条是非常重要且紧密的,每一步都不可或缺。另外,逻辑也非常重要。
  传统制造业,总是认为我造出一个机器,这个机器能卖多少钱。但其实,如果真的看到产业的发展,你后台的数据才是你最值钱的东西。
  我们熟知的ZARA、沃尔玛等,它们就是凭借数字的体系,做到快速响应。但是普通IT公司就很难做到。它们还是用过往的商业逻辑参与市场经济。
  一些开发系统的外包公司,它们的竞争优势来自于会编程,但是,由于它们没有数据,对行业的理解不深刻,它们很难与ZARA竞争,退一步,就只能做一些通用的解决方案,这样的话就变成了跟微软竞争。
  平安科技与深圳航空合作,空姐只要拿一个iPad,就能知道哪一个旅客是常客,应该怎样服务,哪一个旅客身体不适需要订什么餐。平安科技已经能做到了IT公司做的事情,那么IT公司拿什么跟平安银行竞争?
  我们知道星巴克有很多咖啡机,为了保证每一个咖啡机生产出来的咖啡口感相同,微软和星巴克合作,通过咖啡机的硬件实时收集每一个咖啡机的状态,几点几分什么人去订了什么样的咖啡,咖啡的温度是多少,花了多少时间制作完成等等一系列数据。
  它有非常大的一堆数据,这个是用硬件收回来的。而收回来的数据汇总之后,就可以变成一个非常好的后台的分析软件,预测哪一家店可能未来一个月内需要更换咖啡机。
  收集数据,把数据变成信息,信息变成了知识,知识变成了能力,能力变成了策略,星巴克的优势和价值就出现。
  技术可以赋能,但是需要自身有基础,不然会虚不胜补。需要有一整套方法论。
  而数据跟人是一样的。在一个公司里,同样是员工,一个人发一份工资,但是有的员工的生产力是另外一些员工的10倍。数据也是这样,有的数据可能也就是几条,但是它带来的生产力是10倍的提升。
  归根结底,产业技术的发展,其实很多时候还是看管理者的思维方式,是不是真的是能够看到这些价值。
  所以,你要先有战略。
  这段时间,中国的大部分城市的色调依然灰暗,在采访结束的时候,张晓泉说了这样三句话:
  保持情绪乐观;继续行动谨慎;这看上去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却是那些想改变世界的人所能面对的最好的时代。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笔记侠立场。
网站目录投稿:秋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