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提出了:"数学是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和质疑。""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增强学生的参与、交流、合作意识。"因此,作为在学生进行参与、交流、合作时的载体——语言就变得尤为重要了。 然而长期以来,很多老师对数学语言表达的教学地位存在片面性认识,认为语言表达教学应附属于识字、阅读、写作教学,并没有从思想上引起重视。因此在数学教师的课堂上,还存在重视学生书面表达,轻视学生口语表达的现象。导致学生因没过好语言关而学习起来困难重重。数学语言发展水平低的学生,课堂上对数学语言信息的敏感度差,语言之间的转换不流畅,思维显得缓慢,从而造成数学知识接受、处理困难。许多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是讲得过多,学生说话的机会少,有的甚至是"满堂灌",把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变成了"单向活动"。教学实践表明,数学语言发展水平低的学生的数学理解力也差,以至随着年级的增长在解决数学问题上出现了重重障碍,所以,数学思维的发展是离不开数学语言的同步发展的。 因此,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越发显示出它的重要性。那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呢? 一、计算题教学,应引导学生将算理说清楚 计算题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学生对于一种算理听听似乎明白,但是真正理解与否,要看他能否清楚地表达出来,并且算理的表达要求有条有理、有根有据,符合逻辑关系。在低段数学的计算教学中,加强算理教学,重视说想的过程,既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计算方法,又能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发展学生思维。如在学习运用整十数乘一位数口算时,要求学生通过分析,说出30ⅹ3的算理:因为3个十乘3等于9个十,是90,所以30ⅹ3就等于90。这样通过让学生说算理,使学生条理清楚,思维深刻。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让学生充分利用语言这个信息源,清晰而又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维,学生思维程序优化进程就会大大加快。 二、解决问题教学,应引导学生将思路说清晰 解决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精练的教学语言可以帮助学生了解题目的结构,便于分析数量关系,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有些孩子会解决问题,但却不能说出所以然,即不能用语言有序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因此,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 低年级的解决问题都是以图画形式或表格形式出现的。学生第一次接触的解决问题"图画式的解决问题"。如:先让学生观察衣服图,再说出图意:有30个扣子,平均钉在6件衣服上,求每件衣服钉几个扣?通过反复口头练习,学生在头脑中已有了一个大体的数量关系:原来有30个扣,平均分给6件衣服,再提问:用什么方法?为什么用除法?(因为要求每件衣服钉几个扣,就得想把30平均分成6份,求每份是几?所以用除法。)通过口述想法,就在头脑中逐步建立了数量关系:要求每件衣服钉几个扣?就求平均分中的每份是几?最后让学生列出算式,并说出"30、6、5"各表示什么意思。通过反复训练学生就会把整个分析过程用一段连贯而完整的话表达出来,以后教学这种类型的解决问题时,仍然坚持让学生口述分析过程,逐步就会表达流利,思路清晰,这表明学生的分析能力也提高了,初步掌握了分析方法。 三、归纳结语时,应引导学生将方法说精确 归纳总结是数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如何使学生能比较容易掌握所学内容呢?我认为语言要精确是十分重要的,语言精确就是说语言要简明扼要,恰如其分。无论是思维过程的表达,解题思路的归纳,还是教学内容的总结,都要力求精炼,输出的信息无重复。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表述是否正确需要教师的正确评价。数学问题一般有几种不同的表述方法,对表述正确的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它容易成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使其产生强烈的学习热情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对于表述不正确的教师要及时进行纠正,防止学生的对错误认识的定势。实践证明:教师在听学生表达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指导,适时补充,示范表述,并培养学生边听边想、先想后说的习惯,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水平、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办法。 归纳总结中,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必不可少。《课标》中指出: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时,应该尽量让学生多开展自评和互评,而不是仅局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所以老师们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发展的舞台,把自我展示的空间让给学生,把评价的机会交给学生,让他们在自我评价中学会自我肯定、自我反思。学生们只有在相互的质疑评价中,才能显露出他们的不同思考和存在的不同问题,才能引发辨析,进而提高学生数学语言表達能力。 总之,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是一件繁复的工程。但我想只要我们数学老师在数学教学中把"数学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看成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认真地去完成,那么学生口头表达的质量肯定能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也能得到充分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