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历史上,朱瞻墡并不是一个很出名的人,他是明仁宗第五个儿子,明宣宗朱瞻基亲弟弟。朱瞻墡比较的长寿,他一生经历了六位皇帝,其实在这期间朱瞻墡也有机会称帝,但却三次错失皇位。朱瞻墡为人本分,守礼法,在王爷中的评价很高,有一代"贤王"之称。今天准备借此机会,跟大家讲讲有关朱瞻墡的故事,看看他到底是如何跟皇位擦肩而过的。 1、两任监国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瞻墡被册封为襄王,但并未就藩封国。成祖晏驾后,仁宗朱高炽在位不足一年亦驾崩,当时太子正以监国身份留守陪都南京。仁宗突然驾崩,而汉王朱高煦、赵王朱高燧蠢蠢欲动,皇位更替之际,政局动荡的因素一触即发。 明廷为了防止意外,特别是汉、赵二王早有抢班夺权之心,便封锁仁宗死讯,迅速派人南下迎接太子朱瞻基北上继位。张太后为了预防万一,又密令襄王监国,由户部尚书夏元吉辅佐,一时之间,南北两京竟有两位监国。而襄王朱瞻墡,更是明朝首次以藩王身份成为监国。 宣宗继位后,襄王又居守北京。宣德元年(1425年),汉王朱高煦在青州起兵叛乱,宣宗亲征平叛,命襄王朱瞻墡、郑王朱瞻埈居守,位同监国,但大小事需有留京诸臣共同商议,因此二王居守权力有限,不能和太子监国相比比。 襄王朱瞻墡两任监国,都是因为非常时期的非常之举,虽然时间不长,其权力并不大,影响力也很有限,但毕竟是明朝首次以藩王监国,这体现出了宣宗对这个弟弟的重视,也能看出朱瞻墡还是有一定处理政务能力的。 2、三失皇位 襄王朱瞻墡于宣德四年(1429年)就藩长沙府,远离了政治中心,这位王爷总算是可以放松下过自己的藩邸生活了。 但平静日子没过几年,宣德十年(1435年)却传来了宣宗驾崩的消息,宣宗当时才不过三十八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如此匆忙驾崩,一下子又把远在长沙府得襄王推到了风口浪尖。 由于皇太子朱祁镇当时才九岁,根本没有能力治理国政,在这种情况下,部分朝臣倾向于迎立襄王朱瞻墡为帝,毕竟宣宗生前对这个弟弟还是很肯定的,又因为有过两次监国的经验,且又是仁宗嫡子,于情于理,都符合当皇帝的要求。 不过还没等朱瞻墡作出表态,张太后便把群臣召集到乾清宫,厉声驳斥要立襄王为帝的谣言,当众宣布皇太子朱祁镇继位为帝,就这样,朱瞻墡第一次错失皇位。 明英宗长大以后,对越王、襄王这两位亲伯父很是礼遇,各种封赏不断,襄王对于侄儿的礼遇很是满足,一门心思在长沙府过他的逍遥王爷生活。然而不靠谱皇帝明英宗在位没几年,却捅出了个大篓子,差点将大明王朝陷入万劫不复的绝境。 正统十四年(1449年),英宗在大宦官王振的怂恿下,御驾亲征瓦剌,结果在土木堡遭到瓦剌军队的包围埋伏,20万精锐明军损失殆尽,英宗自己也被瓦剌太师也先俘虏。消息传至京师,举朝震骇,人心惶惶。国不可一日无君,而太子朱见深当时才两岁,不过是个还在襁褓中的小孩,自然难以承担扶危去难得重任。而襄王朱瞻墡在诸藩王中年龄最长,又是宣宗的胞弟,且有"贤明"的名声,是很理想的皇帝人选。孙太后遂有意立朱瞻墡为帝,命人取来襄王金符,欲召襄王入宫继承皇位。 可朱瞻墡这一次却坚决反对孙太后的决定,从血缘关系上看,英宗的儿子太子朱见深和弟弟郕王朱祁钰都比自己更有资格当皇帝,自己常年在封地当富贵闲人,逍遥自在多快活,京城的这一滩浑水朱瞻墡是无论如何都不想搅和。于是,很干脆的上书给皇嫂,请求立朱见深为皇太子,由郕王朱祁钰来监国,派人到瓦剌谈判营救英宗,算是委婉的拒绝了立他为帝的打算。 郕王朱祁钰在于谦、王文等大臣的拥立下继位为帝(景泰帝)后,组织了北京保卫战,打退了嚣张的瓦剌人,总算令大明转危为安。一年后,英宗南还,但很快的,便被景泰帝幽禁于南宫,这一关就是七年。远在封国的朱瞻墡还上书给景泰帝说:"请皇上最好早晚都要向太上皇(英宗)问安,率群臣朝见,不要忘了要恭顺。"对于皇叔父的好言劝告,景泰帝并没有放在心上。 英宗在被幽禁长达七年后,终于在景泰八年(1457年)苦尽甘来,当时景泰帝正身患重病卧床不起,他唯一的儿子朱见济因为早夭而后继无人,这正好给了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投机家以机会,他们在获得孙太后支持后,带着一千多人冲进宫里,打开南宫大门,迎立太上皇朱祁镇二度登基,这就是著名的"夺门之变"(也叫南宫之变)。 英宗复辟后,石亨等人诬陷大学士王文、兵部尚书迎立外藩为帝(暗指襄王朱瞻墡),两人以谋逆罪下狱后被处死。英宗因此怀疑皇叔朱瞻墡有夺位的野心,由此这位王爷第三次被卷入皇位之争,这一次,堪称是无妄之灾。 不过好在襄王之前所上二书和襄国金符被保存在张太后的宫中,英宗阅后颇为感动,对襄王的怀疑尽释,还派人请召襄王入宫,行叔侄之礼,宴请了这位德高望重的皇叔,叔侄二人宴席相谈甚欢,襄王席间劝英宗宽刑恤民,减省赋税,英宗点头称是。襄王辞别还藩时,英宗还亲自送到午门,与皇叔握手泣别。 3、瑕不掩瑜 朱瞻墡这位传奇王爷,有"贤王"之名,但他晚年为了迎合侄儿,还是做出了两件有辱其贤明的事情。 明英宗与景泰帝,都是明宣宗的儿子,虽然不是同母弟,但毕竟是宣宗仅存下来的骨肉,两兄弟先后成为皇帝,但景泰帝幽禁英宗于南宫长达七年,于兄弟,太过决绝无情,也因此在英宗二度登基后,对自己的弟弟景泰帝展开了疯狂的报复。 景泰帝在英宗二度登基后不久便病死,在此,关于他的死我们不做过多的揣测。但是此时已经就藩长沙府几十年,又三次卷入皇位风波的襄王朱瞻墡却突然跳出来替自己的侄儿明英宗说话。由于景泰帝的帝位不被英宗承认,也因此他生前早就建好的皇陵被英宗下旨捣毁,仅仅以亲王之制葬于北京西山,是第一个没有被葬于明十三陵的皇帝。在此风口浪尖上,朱瞻墡却突然上书,以违反礼制为由,建议英宗捣毁景泰帝在位时为早亡的第二任皇后肃孝杭皇后(朱见济生母)建造的寿陵。英宗看过朱瞻墡的奏疏后,深以为是,命人将杭氏"肃孝"皇后的谥号废去,毁其陵墓,致使杭皇后的梓宫下落不明,其尸骨也不知去向,而杭皇后与景泰帝所生唯一的儿子朱见济,也由"怀献太子"降为"怀献世子"。 令人不解的是,朱瞻墡竟然还向英宗建议,将废后汪氏(景泰帝的第一任皇后)驱逐出郕王府,这显然是太过于无情冷血了,毕竟汪皇后当年可是因苦谏景泰帝不要废掉侄儿朱见深才遭废黜的。在大是大非面前,英宗还是保持了清醒,没有听从皇叔的话,而是对这位可怜的弟妹。 予以了极大的照顾,让她继续以郕王妃身份住在郕王府。英宗死后,朱瞻墡尤不甘心,继续向侄孙代宗皇帝朱见深上奏请迁郕王妃出府,代宗一样予以拒绝。 看来,以"贤王"著称的朱瞻墡也有其卑鄙无耻,冷血无情的一面,都是自己的亲侄儿,何以厚此薄彼呢?难道仅仅是为了迎合自己的这个侄儿皇帝吗?如果说毁杭皇后墓不过附群臣之流而上奏,其实英宗早就对景泰帝一家恨之入骨,那将一直反对废黜太子朱见深的废后汪皇后驱逐。 出郕王府就显然是太过分了。藩王不要妄谈国事这是明朝祖制,襄王即便出发点是为了迎合英宗,但此举怎么看都显得太过于可耻。 4、长寿而逝 襄王朱瞻墡,一生经历成祖、仁宗、宣宗、英宗、代宗、宪宗六朝,一直活到明宪宗成化十四年(1478年)才病死,活了整整七十三岁,明朝不管是皇帝还是藩王,活到七十岁以上的并不多,朱瞻墡七十三岁的寿命,实属长寿。 去世后,宪宗皇帝给这位皇叔祖上了"宪"这个中上等谥号,算是肯定了这位一生充满传奇,又没做过什么恶事的王爷。而《明宪宗实录》对于襄王的评价也是极高的,"王小心清慎,笃于孝敬,尤为诚孝昭皇后所钟爱。然能守礼法,远嫌疑,故虽有异议,不为上下所疑,卒能安荣寿考以终其天年",在明朝所有藩王中,这样的好评并不多见。 襄王世系一直传到明末,最后一位襄王叫朱常澄,于弘光元年(1645年)进封襄王,因藩国被农民起义军攻陷,后迁徙汀州,不知所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都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或者图片、视频等版权权利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