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伐吴虽然看起来是为了关羽,但是对于当时的刘备来说,真实的目的却远不止于此。刘备伐吴最终虽然说是以失败而告终的,而且刘备还病逝白帝城,但后世仍然还有很多人对此产生很多的疑惑,究竟刘备有没有可能灭掉孙权,吞并东吴,最后直接和曹魏对抗呢?刘备伐吴的时候,他成功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少,他失败的原因又是什么?下面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1、如果刘备全歼陆逊,他能吞并东吴吗 首先我们要知道一个基本的事实,虽然在演义中看来,刘备集团的武将武战力很强,但是实际上,在这三个国家中,蜀汉的国力是最弱的。原本刘备还有荆州益州两个大州,在荆州被夺之后,刘备只有一个益州了,无论是人口还是资源,整体国力上都处于三国中的最弱。所以,即便刘备打赢夷陵之战,他的国力也没有东吴强。 刘备全歼陆逊后,下一步肯定是要进攻荆州,收复故土的。然而,这一点真能轻松做到吗?从荆州部将当初选择背叛刘备,投降孙权开始,其实就注定刘备再也夺不回荆州了。荆州的人心已变,都不愿跟随刘备。夷陵之战时之前,其实有原荆州将领来降,但刘备痛恨他们的背叛,毫不犹豫的将他们斩杀,这一举动在荆州军看来是十分危险的,荆州军失去了投降活命的希望,他们只能坚持抵抗,等待东吴方面的救援,而不会开城迎接故主刘备。荆州经过关羽数年经营,早已经是固若金汤,在非偷袭的情况下,刘备将很难攻克荆州,即便攻下了荆州,刘备也肯定是损兵折将了。 假如刘备能力逆天,攻占了荆州,他还有余力进攻东吴吗?按照上述分析,刘备占领荆州后,将会损兵折将,必须从益州后方调集军队增援,而东吴国土面积很大,需要很艰苦的交战。从赤壁之战我们其实就看出,实际上东吴军队更加擅长水战而不是陆战,而蜀汉军队更擅长陆战,就算益州后方全力支持,在东吴地面,蜀汉军队能不能打赢吴军还得另说,一不小心,有可能又会是一个赤壁之战的结局。 我们再看曹魏方面,他们会容忍刘备吞并东吴吗?其实早在夷陵之战时,曹魏就已经在江北屯兵十几万了,目的就是为了牵制江东的兵马。万一刘备夷陵之战刘备失败,曹丕可不想东吴乘机挥军进攻益州,一旦刘备彻底失败,东吴的实力将会更加强大,而这不是曹丕所希望看到的。同样,如果刘备打赢夷陵之战,想要吞并东吴。曹魏也会在汉中或者荆州囤兵以作牵制,反正在曹魏看来,维持三足鼎立其实更加符合他的利益。曹魏可以允许蜀汉和东吴互相争斗,但绝不允许一方被打死,谁死他就会帮谁。就这样坐山观虎斗,时间一长,两国的实力就会逐渐下降,这对曹魏是一件大好事。从当时的情况来看,曹魏占据华夏最富庶的地方,人口、资源最多,是最有可能一统天下的。他所需要做的其实就是慢慢的等待,增强自己的实力,处理好国内事务,一两代人过后,曹魏的实力将会空前强大。就算吴蜀联合。也将不是对手。 2、如果刘备吞并东吴他能灭掉曹魏吗 首先第一点,那就是当刘备吞并整个东吴之后,内部也一定不会非常安定。要知道孙权本来就是靠着自己的父亲以及兄长长期的经营之下,才占据了整个江东地带。甚至于说当地的百姓们连皇帝是谁都不愿意关注,只要知道东吴之主是孙权就可以了。 再加上孙权也是一个非常有实力的人,他不但是能够掌握住整个江东之中的大家族,而且还能很好的平衡住他们。那么我们就能做出一个假想,假如说此时刘备战胜了东吴,自然而然一定会选择杀掉孙权。但是只要孙权一死,他手底下的那些将军们必然就会互相争斗起来。而且归降于刘备也基本是不太可能的事情,要知道他们手中都是掌握兵权的,这么一来刘备很有可能就会陷入泥潭之中。自己四川那边还没有搞定,现在又要面对一大滩烂泥。 同时东吴的边境上依然还有很多民族会四处作乱,也就是说当时的刘备很有可能会面临三处危机。首先第一点就是内部的争斗,第二点,他还要分散心思去处理四川。最后一点,则是要分兵出来去攻打这些边境的疑难杂症。这么一来对于刘备来讲,纵使是他长着三头六臂也根本就应付不来。所以说在短期之内他不但是没有能力前往攻打曹魏,而且很有可能光解决这些问题就已经目不暇接了。 而第二个原因也非常的简单,那就是曹魏这边根本就不会袖手旁观。虽然说曹丕是有一点鲁莽,但是他对于形势的把握还是非常好的。不然的话他也没有实力能够称帝,也就是说对于曹魏来讲,他是非常有利的。假如说刘备胜利了的话,那么他就可以趁机偷袭东吴。如果孙权能够胜利的话,那么他又可以转身去攻打已经衰落了的蜀汉。而且我们也看到了历史记载之中,刘备刚刚战败,曹丕马上就派出了大军前往攻打蜀汉。所以说哪怕是刘备在这一场战争中击败了东吴,他也不过是能够要回一个荆州而已。 而第三个原因则是刘备根本就支撑不起如此巨大的战争消耗,假如说刘备获得了东吴以后,那么这一场战争必然也会损耗非常多的兵马。曹操这边却没有任何的战争爆发,自然而然也就形成了一种以逸待劳的形式。再说曹魏手中拥有的可是非常富饶的中原地带,而哪怕是刘备能够把东给全部吞并,他也不过是有了一个栖身之地而已。 再加上古代的时候,整个经济中心全部都聚集在北方地带,而像东吴这些地方基本上都属于穷乡僻壤。因此在巨大消耗的面前,刘备只能够分心留下来处理内政,而根本就无暇顾及曹魏那边的行动。所以从这三方面的原因我们也能够看出,刘备哪怕是吞并了整个东吴,他也根本就没有实力可以去跟曹魏抗衡。 3、刘备无法成功的原因 夷陵之战的结果是刘备集团惨败,元气大伤,回天无力。历史诚然不能假设,但可以分析回味。看待这样一个问题,我们需要从本质入手,就是分析拥有蜀汉和东吴的整体实力能否击败曹魏集团。笔者将基于这一出发点,从以下两方面分析,最终得出一个结论,以飨读者。 第一个维度,是即使蜀汉和东吴的实力联合,也只能和曹魏构成均势。《三国志》诸葛亮传第五有言:"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这是诸葛亮在赤壁之战前说动孙权联合刘备抗击曹军的进言。孙权听过孔明先生的言语,当即大悦,"即遣周瑜、程普、鲁肃等水军三万,随亮诣先主,并力据曹公。" 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的关键节点,作为时局的洞察者,孔明先生认为,此一役击败曹操,就可以形成鼎足之势。这不仅是刘备集团起势的开始,也是江东集团能够保全的生存之战。这一战后,刘备占据荆益二州,朝着《隆中对》的天下三分格局而走。要注意,这里诸葛亮没有说曹操兵败后要北进灭掉曹魏政权,为什么灭不掉呢? 这需要从三方面去衡量,统治者的水平,战斗实力和天下形势。曹操虽然赤壁之战大败,但是并没有一战失去所有。之所以败,一是对时局的判断不利,那时并不能灭掉东吴集团,再者北方士兵不习惯水战,失去了作战优势。退回北方的曹操,依然是那个"一代枭雄",根基稳固,不是轻易能够撼动的。三国君主此时都可以算是"明君",有能臣辅佐,不像后期分化的那么明显。 而战斗实力方面,曹魏始终占据了中国最富庶之地,冀、幽、青、兖、豫、徐等都是曹操的领地。中国在东晋后渐渐经济重心开始向南方迁移,在之前的岁月,北方的经济实力是远超过南方的。打仗真正拼的不是人数有多少,而是有生力量和经济实力。这一点曹操一直占优。 而天下形势方面,《三国志》诸葛亮传第五记载:"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曹操占据最大的一个优势是政治优势,他终其一生没有称帝,而是假借汉室正统旗号,威慑四方。这是曹操最有智谋的一点,这样天下群雄没有讨伐曹操的口实,而曹操仿佛才是那个"维护汉室"的卫道者。曹魏集团在这三方都是占据优势的。即使曹操于公元220年逝世,没有赶上公元221年发生的夷陵之战,曹操一手打下的江山还是被曹丕顺利的继承了。 第二个维度,夷陵之战即使刘备能赢,也是两败俱伤,反而容易被曹魏黄雀在后。《三国志》吴书鲁肃传中鲁肃对天下形势的判断:"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鲁肃在正史中堪称东吴的诸葛亮,对于时局的判断极为敏锐。从他给孙权的建议中我们可以看到,曹操不是轻易能够除掉的,而东吴的优势是可以立足江南富庶险要之地,"待天下之有变"。 而诸葛亮对于东吴这个盟友的评价是"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本来是联吴抗曹,才能和曹魏构成一种均势。现在刘备要打破这个均势,主动使联盟的实力降级,他就已经失去了先机。 夷陵之战后,魏国马上就进攻吴国了,幸好陆逊早有准备。但是如果刘备拿下了江东的沃土,一他无法收江东俊杰的心,二他无法在双方火拼之后还有实力对抗隔岸观火的曹魏大军。《三国演义》开篇所讲"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正好是这"合久必分"的历史拐点。 公元220年,孟德死后,其子曹丕称帝;公元280年,晋灭东吴,三国终于一统。曾经魏蜀吴鼎立的局面转眼成为历史风尘,载入厚重的史册,任后人评说。曾经都想统一天下的三方势力,最后谁也没能问鼎华夏,司马家族成为了最终的胜利者。刘备做不到的,最后曹魏和江东集团也没能做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在历史上一次又一次的重演着,仿佛在诉说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