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奇葩论文倒逼学术期刊改制


  近日,一篇刊发于中文核心期刊《冰川冻土》(2013年第5期)的论文引发舆论关注,热议的焦点在于,作者在论述生态经济学的过程中列举了导师夫妇的事例,进而阐述"导师的崇高感和师娘的优美感"。《冰川冻土》期刊已在微信公众号和交流群中发布了撤稿声明,并正在研究进一步的善后工作。
  赞美导师的崇高和师娘的优美,情动于中而发于外,人之常情。但是,在公共学术期刊上大篇幅谈论私人化的情感,恐有不妥。在由此引发的诸多质疑中,有一个问题已经到了不得不改的地步,即学术期刊的改制问题。
  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和落实更加公平公正的学术论文发表匿名评审机制。笔者发现,当前一些学术期刊存在"看人下菜"的问题,一见是知名专家学者投稿,就先入为主地认为其论文质量一定高,从而放松警惕。但对于那些"小作者",则另眼相看,甚至以版面费、人情费等为发表条件,这实际上是对那些学术新秀生存空间的挤压。据报道,这篇论文作者与《冰川冻土》的主编为师生关系,责任编辑是否因这层关系"开绿灯"不得而知,但由此引发论文审核机制的思考才刚刚开始。
  学术期刊建立学术论文发表匿名评审机制,或是一条可以推广的保障学术期刊健康发展的具体路径。无论是谁,均应由收稿编辑先进行匿名处理,然后再分发给相应的审稿编辑或评审专家(最好是与作者不认识的评审编辑或专家学者)。经这样的匿名评审,将降低与期刊学术定位不符的论文发表的可能性,学术期刊的质量也会有所提高。
  另一方面,探索更加科学健康的期刊运行机制和学术评价机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开出版发行的学术期刊的商品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应当在区分公益和非公益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落实期刊改制之道。一些非公益类的学术期刊收取惊人的版面费,甚至形成了产业链,这种买卖行为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对此,一方面要改革期刊的运行机制,另一方面要改变滋生这种不良现象的学术评价机制。
  唯有从源头切断论文发表的硬性要求和职称评定中机械的论文级别和数量要求,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种买卖行为。为此,相关部门应进行顶层设计,建构同行评价、市场评价、社会评价三位一体的立体化的人才评价体系,逐渐改变现有的对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包括教师、硕士生、博士生等)一刀切的论文发表要求。只有这样,才能让水平检测和论文发表回归正途,让学术期刊进入健康的市场竞争,让付费订阅的读者成为最重要的评审"专家"。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规律,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有利于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文化管理体制和生产经营机制"。学术期刊出版当属于文化管理体制和生产经营机制范畴。作为具有商品属性的学术期刊,在坚持社会主义办刊方向的同时,要直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文化创新创造的发展要求,积极转变观念,着力推进学术期刊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网站目录投稿:盼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