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觉得楚国的衰落就是从楚怀王开始的,楚怀王在位29年,他亲眼见证了秦国是如何一步步发展强大起来的。不过楚怀王继位早期,还是推行了一系列的良政,而且重用屈原等人进行改革,此后进一步扩充了楚国的疆土。但在后期楚怀王开始犯糊涂了,他被秦昭襄王扣押在秦国三年,最后还客死他乡。不过楚怀王致死都没有做出对楚国不利的事情,这点还是比较令人敬佩的。 秦昭襄王十年,即楚怀王三十年,正当楚国在内外交困之际,秦昭襄王约楚怀王到武关结盟,《战国策·赵策一》记载:"为楚攻韩、梁,反楚之故地"。 楚怀王收到秦昭襄王的"约书"后,第一反应是"患之",内心纠结万分,"欲往恐见欺,欲不往恐秦益怒"。昭雎以为"毋行而发兵自守耳!秦,虎狼也,有并诸侯之心,不可信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对楚怀王赴秦约表达了与昭雎同样的观点。 最终,楚怀王听从幼子子兰的意见,赴秦约,入武关,当即被扣留。秦国要求楚怀王"西至咸阳,朝章台如蕃臣,不与亢礼",楚怀王大怒,且后悔当初不听昭雎谏言。秦国又要挟,割以巫、黔中郡。《史记·楚世家》记载:"楚王欲盟,秦欲先得地",楚怀王担心再次上当,终未"不复许秦"。楚怀王因此被秦国扣押。 在此紧要关头,楚国方认清当前的形势,楚国上下开始谋划另立新君,以绝秦之要挟,于是质于齐的太子横回国即位,史称楚顷襄王。 楚顷襄王二年,楚怀王准备逃秦回楚,"秦觉之,遮楚道,怀王恐,乃从闲道走赵以求归"。此时,赵惠文王初立,赵主父在代,"恐,不敢入楚王"。无奈之下,楚怀王将逃亡的希望投向魏国,《史记·楚世家》记载:"楚王欲走魏,秦追至,遂与秦使复之秦"。楚怀王再次被带回秦国之后即病倒了,于楚顷襄王三年卒于秦。 "历史倪说"认为,楚怀王被秦昭襄王扣押时,已是秦昭襄王十年,当初年幼即位的秦昭襄王,已是生龙活虎,欲有所为的年纪。若将楚怀王"留秦"、"卒于秦",与宣太后专秦政放在一起考虑,即能理解秦昭襄王当时的心情。 宣太后借"季君之乱"清除反对势力,代子行政,实现专政,且推行"封君制",在分国的同时,封君日益骄奢淫逸,国人皆怨,以至于"闻秦有太后而无王"。随年龄增长,年轻的秦昭襄王难以无动于衷,甘心继续做傀儡,即以约楚怀王赴会,趁机将其扣留,以此有悖世俗的惊天之举向宣太后表达抗议。 后来,范雎首次面见秦昭襄王即以假装不识秦昭襄王,而以"秦安得王?秦独有太后、穰侯耳"言语"欲以感怒昭王"。 由此可见,秦昭襄王内心的痛处于当时已非秘密。随后,范雎顺利帮助其"废太后,逐穰侯、高陵、华阳、泾阳君于关外",进而获得重用。 以下详细谈及魏冉借"季君之乱"控制秦国政局,助宣太后专政,进而"封君"党羽,以至骄奢淫逸,令秦昭襄王痛恨,最终遭被逐。 一、魏冉以平"季君之乱"为契机控制秦国政局 1、《史记·穰侯列传》记载,魏冉"自惠王、武王时任职用事",在秦国军队中应该有一定的人望,仅从《资治通鉴·周纪三》"唯魏冉力能立昭王"即可获知。 《史记·穰侯列传》记载:"武王卒,诸弟争立,唯魏厓力为能立昭王。昭王即位,以厓为将军,卫咸阳"。秦昭襄王得立,魏冉随即获任将军,成为守卫秦都的实权人物。 2、秦武王因举鼎这断胫骨而死,因其无儿子,诸弟起而争夺王位,朝廷大臣、惠文后、武王后等拥立公子壮即位,称为"季君"。而芈八子与其异父长弟魏冉则拥立被赵、燕两国护送回来的公子稷即位,史称秦昭襄王。 《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昭襄王二年,"庶长壮与大臣、诸侯、公子为逆,皆诛,及惠文后皆不得良死。悼武王后出归魏。三年,王冠"。同时,《史记·穰侯列传》记载:"诛季君之乱,而逐武王后出之魏,昭王诸兄弟不善者皆灭之,威振秦国"。 这场争夺君位的内乱持续有三年之久,由于魏然拥有兵权,所谓的"季君之乱",被他镇压下去,杀死了公子壮、惠文后和秦昭襄王的诸异母兄弟,以及一些大臣,并把武王后驱逐到魏国,终于把秦昭襄王拥立起来。魏冉也通过此次平乱有效整合各方势力,成为支持宣太后"自治",进而自己"为政"的资本。杨宽在《战国史》中说"魏冉五次出任相国,宣太后和他两人操纵大权"。由此可见,在宣太后与魏冉操纵下的秦国,秦昭襄王犹如傀儡。 二、力推"封君制",以至骄奢淫逸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记载:"穰侯,华阳君,昭王母宣太后之弟也,而泾阳君、高陵君皆昭王同母弟也。"杨宽在《战国史》中说,魏冉和宣太后"两人操纵大权,曾积极推行封君制"。 魏冉之所以成为穰侯,是因为封于穰;宣太后弟弟华阳君,后改封新城君;泾阳君公子芾后改封于宛;高陵君公子悝改封于邓。穰、宛、邓均属于韩国,为秦国所攻取,而新城则属于楚国,为秦所夺,且均为手工业、商业较为活跃的地方。由此可知,四位封君家财丰厚,《史记·穰侯列传》记载了范雎的话,"宣太后专制,穰侯擅权於诸侯,泾阳君、高陵君之属太侈,富于王室"。 四位封君之中,尤以穰侯魏冉功劳最大,权力最大,所获也最丰富。《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记载:"穰侯相,三人者更将,有封邑,以太后故,私家富重於王室。及穰侯为秦将,且欲越韩、魏而伐齐纲寿,欲以广其陶封。" 同时,《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记载了魏冉罢相后,返回陶邑时的场景,"于是废太后,逐穰侯、高陵、华阳、泾阳君於关外。秦王乃拜范雎为相。收穰侯之印,使归陶,因使县官给车牛以徙,千乘有馀。到关,关阅其宝器,宝器珍怪多於王室"。 三、用范雎除四封君 秦国四位封君骄奢淫逸,国人憎恨,范雎抓住这一点力谏秦昭襄王将他们驱逐。 但是按照范雎的说法,四位封君遭驱逐原因还不仅仅如此,"在其位不谋其政"亦是原因之一。 范雎认为,秦国兵强马壮,足可成就霸王之业,而秦国的实际情况是,闭关锁国十五年不敢东出,是以穰侯为首的秦国掌权者在其位不谋其政。《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将范雎谏秦昭襄王的话做了记载:"夫以秦卒之勇,车骑之众,以治诸侯,譬若施韩卢而搏蹇兔也,霸王之业可致也,而群臣莫当其位。至今闭关十五年,不敢窥兵於山东者,是穰侯为秦谋不忠,而大王之计有所失也"。 范雎随即提醒秦昭襄王"王权旁落",需要加强王权。秦国于秦昭襄王四十一年发生了"废太后,逐穰侯、高陵、华阳、泾阳君于关外"事件。 四、结束语 宣太后于"季君之乱"爆发后,审时度势,果断出手,避免了一次大规模内乱,为秦国长远发展创造了一个安全、稳定的国内环境。 另外,宣太后主政时期以强力手腕灭义渠,令其在秦国历史上居功至伟。《史记·匈奴列传》记载:"秦昭王时,义渠戎王与宣太后乱,有二子。宣太后诈而杀义渠戎王於甘泉,遂起兵伐残义渠。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 义渠国的灭亡,使秦国可以一心向东,再无后顾之忧,其功劳绝不亚于当年司马错、张仪平定巴蜀。 宣太后得意于手中权柄的时候,却忘了秦昭襄王一天天在成长,已经渐渐耻于被"呵护"。秦昭襄王面对母后专政,最初只能表达抗议,以至于楚怀王成了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