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教师怎能轻易认定学生走入成长误区


  读过一篇题为《成长的误区》案例,觉得如鲠在喉。案例中的主人公"她"是一名四年级的女生,是老师眼中的"天之骄子",曾被老师视若珍宝,因为"她"成绩"出类拔萃",是"好孩子"、"乖孩子",更因为她的父母是"高级知识分子"。不得不承认,这也正是现在大多数教师眼中优秀学生的标准,但用这样的标准来衡量一个学生的成长是走在"康庄大道"上,肯定走入了误区——用走入误区的标准来衡量学生的成长,得到的结论当然就匪夷所思了。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天之骄子",却因为一封写给老师的信,被老师判定走进了"成长的误区"。信的内容是这样:
  敬爱的X老师:
  您好!美国布什总统在一次记者会上被一个记者提问:"你小时候的学习怎么样?"令记者大吃一惊的是,布什竟然说:"成绩差得很,就因为我有独立思想,所以我当上了总统。我从不死记硬背!"记者又好奇地问:"你们班学习好的同学都干了什么工作?""他们都去大学当教授了。"填鸭式教育只会让学生形成统一的想法、统一的思维,生硬的一套理论。我们班的郑XX、王XX就是"第二布什",可以干大事儿。他们很聪明,思维独特、敏捷,请您以适合的、独特的方式教育他们。希拉里以立体的方式读书,从不死记硬背每一个字。由此可见,学习只用记重点,零碎的知识不用记,不用强硬地进行规定!
  老师,您平时很爱我们,我们的事儿您都很上心。请您稍微改一下您的教育方式,让我们学得更加愉快、轻松。
  ——您的学生XXX
  这位老师一看到这封信,就感到"五味杂陈"——"我感到震惊,怎么可能呢?她是如此优秀!接着,一股无名火蔓延至我的全身,老师每天精疲力竭地工作,还不是希望你们有一个好成绩,你们怎可以如此质疑?我的第一想法是把信在班上公开,借助全班的舆论力量批评他们……"好在这股"无名火"被讲究教育手段和方法的老师自己给压下去了,没有把信在班上公开,而是采取了"保护孩子自尊"的高明策略——找信中提到的两个学生调查"真相",给"她"下达光荣的任务:当老师的小助手,辅导信中提到的其中一位同学,保证在期末时取得好成绩。
  教书育人的老师,也没使这名学生取得"好成绩",一个四年级的小孩子怎能完成这项"光荣的任务"?最终,老师趁热打铁开班会,取得了完全的胜利,使"她"明白了老师的"良苦用心",明白了老师的付出是多么辛苦,知道老师所做的都是对的,是为学生的成长着想的。案例中这样描写老师取得的教育成果:"她脸上一种不以为然的神情早已被叹服、愧疚所取代,我不知道她是如何思考的,我相信她是一个聪明的女孩,而我所做的两件不无关联的事儿无疑对她触动不少,如此,我的教育目的也就达到了。"
  是,这位老师的"教育目的"达到了,又取得了一次教育"战役"的胜利,将学生从"成长的误区"中"拯救"了出来。可他没有意识到,与其说取得了教育的胜利,不如说走向了彻头彻尾的失败。与其说将学生从成长的误区拯救了出来,不如说自己走进了教育的误区,并将学生引向了成长的误区。
  可以肯定,这位老师是真的很关心学生,是真的希望学生"好",心中始终有尊重学生的想法,所以才有了谈话,有了班会,有了这用心设计的教育行动。老师这样精心地运用"教育的兵法",目的无它,就是要让学生们都认识到:"天才等于百分之一的聪明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能明白老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学生成长负责。姑且不论这句名言是不是真理,难道"天才"指的就是考试成绩优秀的人吗?就算考试成绩十分重要,只有通过大量机械练习,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才能取得成绩吗?案例中提到,"需要背诵的课文"不仅是取得好成绩的必需,还是成长的必需,那么记熟课文的方法就只有死记硬背这一条路吗?我想,案例中的"她"或许并不是在否定成功需要付出努力,只是朦胧地觉得,不同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学习路径和方法。这是多么宝贵的建议啊,孔子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因材施教",这已经成为教育的常识作为教师还有什么可怀疑的呢?
  如此,这位老师所做的一切是不是为学生的成长负责,就更值得商榷了。
  首先,在老师的眼里,学生的成长就等于取得"好成绩",似乎是在为学生着想,实质上是为"好成绩"着想。老师在乎的不是作为主体的学生,而是成绩——"分数至上"不知"扼杀"了多少学生乃至老师的创造力;其次,老师对自己的"权威"地位十分敏感,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形象而策划的一系列针对这位学生的"教育",既缺乏平等意识,更缺乏对学生的包容和尊重之心;最后,教育应该是反思性的实践活动,这位教师看到学生的信,毫不犹豫地认定学生不理解老师,不尊重老师,走进了成长的误区,而不是自觉地进行自我反思,这种本位思想里哪有对学生负责的因子呢?
  作为一个四年级的学生,在信中引用的故事或许不够贴切,但她小小的年龄就对教育有了自己的认识和思考,令人欣喜。这证明了她在成长,在朝着健全人格的方向发展。如果硬要说她的成长有"误区"的话,也只是她举的例子还不够"接地气"。她拿布什的故事来说事儿,很难说清自己的想法。当然,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解读布什的故事,他说自己成绩不好,并没有说自己在学校里没有获得成长——成长并不简单地等于成绩好。如果老师能这样来解读学生的信,就不用费如此大的心思与学生玩心机,而是反思自己的做法以及秉承的教育理念。现实中和案例中这位老师一样的教师有很多,他们抱残守缺,将这类错误的教育观念奉为圣典,甚至认为这就是为人师表的最高境界,就是无私高尚的教育情怀,就是一心为学生着想。一旦受到质疑和挑战,就会感到"震惊",就会倍感委屈,就会慨叹"人心不古"。
  不必讳言,教育走进这样的误区已经很久了,陷得很深了,导致许多老师被成绩蒙住了双眼,看不到成绩之外对一个人更重要的综合素养,更看不到学生的个性发展和需求。成绩出色,就是优秀学生;成绩不好,就是"差生"。如果学生敢于对老师苦心孤诣追求成绩的倾心付出提出点滴质疑,定然成了"大逆不道",就是走进了"成长的误区"。如果为师者不能认识到自己走进了教育的误区,摒弃功利主义和狭隘的"师道尊严",真正为学生的成长负责,那才既是教育的悲哀,也是教师的悲哀。
网站目录投稿:以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