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公开化的商业口水战并无益处


  Managershare:有利益的地方免不了冲突,但是对待纷争的角度却不尽相同,本文代表了美国社会对于商业口水战的态度和立场,其观点大抵是建议双方保持冷静,口水战对任何一方都弊大于利。这是一种理性的立场。但是在中国商业社会,很多的商业口水战背后,往往有太多的哗众取宠色彩,不在乎谁对谁错,只在于可以博得多少眼球……
  亚马逊PK阿歇特
  美国在线零售商亚马逊(Amazon),和出版集团阿歇特(Hachette)在电子书销售条款上的分歧,已变成了一场公开骂战。亚马逊想让出版商把大部分美国电子书的价钱降到9.99美元以下。但是阿歇特拒绝了,于是亚马逊对其展开报复,包括抬高部分书籍的售价,延长派件时间,还删除新书出版前的预购按钮。
  这场口角开始时,亚马逊的语气相当冷静,即便有点居高临下。"不幸的是……我们迄今无法就相关条款达成双方均可接受的共识。阿歇特以诚信为经营之本,我们对这家公司及其高管表示钦佩。"
  然而阿歇特首席执行官米夏埃尔•皮奇(Michael Pietsch)的火上浇油,让双方情绪渐渐升温。他在一封电子邮件里抱怨道:"闹出这场纠纷,是因为亚马逊以作者、实体书店和我们为代价,去追求更多利润和更大市场份额。"
  情况很快开始往丑陋的方向发展。8月10日《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刊登了两页广告,这是唐娜•塔特(Donna Tartt)、斯蒂芬•金(Stephen King)等900多位作家联名签署的一封反对亚马逊战术的公开信。亚马逊展开了过激的还击。亚马逊高管指责阿歇特把作家们当作"人肉盾牌",并且抨击了领导这场作家运动的作家道格拉斯•普雷斯顿(Douglas Preston),称他"是个富人,已经成功了",好像这就意味着他无权发表意见似的。
  惠普PKAutonomy前老板
  亚马逊的理由很充分;这场分歧的是与非处于微妙的平衡。但当众发火往往会动摇观察者对你的理由的信心。美国科技巨头惠普(Hewlett-Packard)与Autonomy前老板之间不断升级的纠纷就是个很好的例子。惠普在2011年斥资110亿美元收购了这家英国软件公司,仅一年后将这笔交易减记88亿美元,其中50亿美元与据称存在的财务欺诈有关。
  Autonomy创始人迈克•林奇(Mike Lynch)回应说,减记的真正原因,是惠普内斗和该公司对Autonomy整合不当。但双方的口水仗自此愈演愈烈。惠普于本月起诉林奇和Autonomy前首席财务官苏沙万•侯赛因(Sushovan Hussain)财务欺诈,引发林奇阵营指责惠普进行"上气不接下气的咆哮"和"人身攻击"。林奇上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采访时,指责惠普首席执行官梅格•惠特曼(Meg Whitman)无能,称她在就Autonomy发表的公开声明中误导市场。
  对于自以为正义者而言,再没什么比一点儿内疚更激怒他们的了。无论哪一方更有理,惠普肯定极为后悔交易前忽视了那些针对Autonomy会计操作的批评,更别提它付出的大幅抬高的收购价了。
  对冲基金投资者比尔•阿克曼PK康宝莱
  惠普和林奇之间这场交易虽带侮辱性,但跟围绕康宝莱(Herbalife)的以人身攻击为特点的斗争比起来,就相形见绌了。对冲基金投资者比尔•阿克曼(Bill Ackman)于2012年底指责这家营养品公司非法传销(他曾投入逾10亿美元卖空康宝莱股票),拉开了这场战斗的序幕。Third Point的丹尼尔•洛布(Daniel Loeb)称阿克曼的指控"荒谬",维权投资者卡尔•伊卡恩(Carl Icahn)也加入战斗,称阿克曼是"爱哭鬼"。
  阿克曼的指控虽招致此类侮辱,却似乎也促使当局采取行动,美国司法部(Department of Justice)和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ederal Trade Commission)等机构已就康宝莱是否为骗局展开调查。
  即使公开争吵有时能产生有效作用,但口水战极少帮助投资者找到答案。"随着情绪爆发的情况增多,获得事实的可能性似乎下降了,"林奇的一位代表本月表示。鉴于林奇自己一再"情绪爆发",这话有点厚颜。
  但这话是很有道理的。中伤不仅让中伤者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也不利于寻求更理性结论的投资者和其他人。商务人士(更不用说记者了)有时应记住,沉默胜于雄辩。
  译者/何黎
网站目录投稿:惜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