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拿什么支撑脆弱青少年的易折人生


  近来,发生了多起大学生坠楼自杀事件。不久前,江西上栗二中一学生服毒自尽。花季青少年如此决绝而去,留下的岂只是亲人的悲恸?
  学生究竟因何而轻生,还有待警方调查。但从已有迹象来看,却有相近理由。其中一位自杀的学生最后更新的消息在今年4月16日:"既没有才华,又没有勇气。"他是一个文学青年,喜欢读外国文学和诗歌,经常逛书店,习惯把自己读到的喜欢的句子拍摄下来,其中一张写道:"愿这场雨永不枯竭。除非我被允许/现在为它而跌倒,或除非他们将我/埋葬在那片将从一切火焰中/涌起的水里。"而那位中学生身上带着一份《遗书》,意思是近来两次考试成绩不太好,对不起养父母,自感压力大,因此服毒自尽。
  青少年身心尚未成熟,情绪不稳定,容易走极端,因此发生自杀行为的概率相对多一些,但如花生命过早凋谢,总让人悲从中来。仅仅因为"没有才华"或者"成绩不好",便诀别人世,更让人隐隐然感觉到什么地方出了问题。
  自杀行为通常归心理学研究,因为每个自杀者都有自己的心路历程,看似相近的行为可能完全出于不同的动机,所以需要进行严格的个案探究,才能知道"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到底来自何方。然而,连续自杀,特别是理由相似的自杀,却显现出一条越出心理学范围的线索:在上述两个案例中,为什么"才华"、"成绩"会成为自杀动因呢?
  人类自杀往往因为内心信念崩塌了,无以支撑继续活下去的动力。其实,作为万物之灵,活下去本来不需要支撑,"好死不如赖活",求生欲望与生俱来,只有当活下去都需要理由,而个人又找不到理由时,个人才会了断自己。那么,"才华"、"成绩"足以构成让人了断自己的理由吗?如果不是,那又为什么两位学子都因此而丧生呢?
  自杀理由如此轻微,是因为活下去的理由更加微不足道。多年前看到一则有鸡汤之嫌的故事。台湾一位青年,因为应聘屡试不中,万念皆灰,来到高楼窗台前。就在他跨脚攀爬时,看到了脚上的鞋子,母亲灯下一针一线的缝纳,霎时闪现在眼前。想到自己一了百了,而母亲将陷入无尽痛苦之中,他没有勇气攀上窗台。回到家里,母亲把刚刚寄到的录取通知交给了他。一念之差,因为对母亲的爱和责任,让他从悬崖般的窗台前"回头是岸"。
  如此巧合,当然有作者的构思。但其中值得所有家长和教师思考的是,今天我们的教育是否给了学生应有的牵挂?除了"才华"、"成绩",人生还有什么更加重要的东西值得我们在生死面前做出抉择?自杀的孩子为什么在最后的时刻不会想象亲人会如何悲痛欲绝?为什么即便想到对不起父母,却仍然决绝而去?
  心理学家寄希望于自杀干预,这是必要的。但自杀尤其是青少年自杀往往出于一时冲动,等到发现,往往为时已晚。真正有效的干预不是在自杀念头已经出现的时刻,而是从小在孩子心灵中植入不该自杀的信念,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他人,为父母,为朋友,为一切关爱他们的人:自杀不只是伤害自己,更是伤害其他许多在乎他们、爱护他们、期待他们安好的人。
  才华也罢,成绩也罢,本来不是人生的全部,有些东西犹如容貌,不是每个人都可以企求的。甚至可以说,容貌不佳,现在至少还有整容,但才华不是努力就可以"升级换代"的。有才华当然好,但没才华照样也可以活得精彩。一个普通人愿意付出自己的努力和爱心,让周边的人开心,自己也永远活在满足和幸福之中,这曾经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每个人都可以企及的人生。幸福才是人生,才华只是幸福的条件之一,都算不上必要条件。可为什么学子把它看得那么重?我们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否在这上面走火入魔了?是否过于看重才华,造成对才华不那么出众、成绩不那么骄人的孩子的心理挫伤,最后让才华、成绩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孩子们该醒一醒了,家长、学校该醒一醒了,全社会都该醒一醒了。
网站目录投稿:宛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