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联合培养与协同创新在艺术类研究生教育中的探索


  孙爽 高品
  【摘 要】文章论述了联合培养与协同创新在艺术类研究生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将社会优势资源引入研究生教学,以培养适应社会实际需求的高层次创新型艺术类人才为定位, 分析和研究了联合培养与协同创新在艺术类研究生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通过加强研究生联合培养与协同创新模式的顶层设计、高校联合企业共同制定合理有效地实践教学计划、探索利益分配机制度等对联合培养与协同创新艺术类研究生提出建议,有助于推进教育创新,进一步优化对人才的创新培养,是开展联合培养与协同创新的有益探索。
  【关键词】联合培养;协同创新;研究生教育;实践探索
  一、联合培养与协同创新对艺术类究生教育的重要意义
  新形势下,我国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在现代科技、经济发展中的要求日益提高,研究生教育是学生在专业深入学习基础上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目前的教学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理论基础不够扎实、缺乏实践经验以及缺乏创新意识等缺陷,培养出的艺术设计研究生存在实践和创新能力明显不足的问题,不能够满足企业的需求。
  联合培养与协同创新能有效调动和整合资源,能使人才培养、科技研发和市场需求目标一致,进而提高研究生的专业能力与创新能力。联合培养能够通过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产学研结合等措施促进研究生创新环境、创新平台、创新机制的形成,达到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目的。
  现阶段各大高校都建立了与企业的联合培养与协同创新基地。校企联合培养与协同创新基地是以高校为主体,联合优秀的企业进行合作,共同创建一个以培养研究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基地。通过依托高校的科研项目或者企业的研发项目,促进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为国家战略提供人才需求保障[1]。依托校企联合,加强研究生实践和创新能力,为国家建设培养高水平人才。并且通过校企联合培养与协同创新为研究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对大力提升研究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还有利于形成高校与企业的资源共享,促进产学研三者的结合,提高企业产品的质量和技术,达到优势互补的目的。 [2]
  二、校企联合培养与协同创新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首先,加强研究生联合培养与协同创新模式的顶层设计,将高校、政府、企业都关心的问题提升到战略高度来统筹,通过先导性和前瞻性政策的提升,实现各培养主体战略思维的耦合,进一步拓宽研究生教育空间。政府应积极发挥协调、引导作用。对于高校而言,政府应该通过调整政策,充分利用高校的资源优势建立相关的规章制度。在企业方面,政府也应该通过建立更加科学的评价体系、创新管理政策和实施一系列奖励措施形成有利于联合培养与协同创新的政策环境,形成一种活力充沛的、可持续发展的外部协作氛围。建立专门组织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与协同创新的机构,这个机构可以设立在政府、高校,或者企业里,利用这样一个中介机构全面指导、协调校企之间的协作行为,有效地进行高校和企业的信息沟通。该机构还可以建立校企联合培养的质量评价机制,用以评价高校和企业创新的规模、程度和实际效果,以及评估校企之间的协作有没有获取政府资助的必要性等。
  其次,信任和激励机制作为联合培养与协同创新模式的基础,高校与企业应构建一整套理念相融的激励机制,使高校与企业信息顺畅,减少合作中的误解,为联合培养与协同创新模式打造一个良好的环境。高校联合企业共同制定合理有效地实践教学计划,实习计划由企业设计人员与学校导师共同制定,充分结合企业与学校的优势,形成互补。以此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增强艺术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研究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设计能力等。
  再次,探索勇于创新的卓越信念,增加艺术类研究生互动环节,创建新型课程,互动学习班级,增强创新互动、研讨活动,加强思维的碰撞,从而提升艺术类研究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为国家培养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高水平人才。
  最后,探索利益分配機制度。高校与企业在联合培养研究生过程中会存在不同的利益诉求,应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明确自身的利益范围和责任边界,合理分担责任风险、利益共享。
  三、结语
  联合培养与协同创新模式有利于整合高校、政府、企业等部门的有效资源,有利于解决长期以来困扰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问题,对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质量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以企业实践环节提高艺术类研究生实践能力,以创新互动环节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两者相互结合相互促进,提高研究生的整体质量。学业就业,无缝衔接。在联合培养与协同创新模式中,在校企联合的情况下,高校内的学生在工作单位实习的机会增加,在毕业之前培养了专业方面的实际工作能力;由于自身已经在企业中有了一定的积累,在毕业之后,学生的就业几率提高,就业压力得到缓解。联合培养与协同创新模式的构建为研究生教育突破学术化倾向、增强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构建创新型艺术类研究生培养模式提供了一条可行路径。
  【参考文献】
  [1]张红日,于胜文,阳凡林等,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探索[J].2013,31(5):95- 98.
  [2]李秀春,韦福雷,校企合作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实践与经验[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34(2):168- 178.
网站目录投稿:靖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