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章:看轻"生老病死" 乐享晚年生活 第二章:保持好奇心 可延缓衰老 第三章:老人保护自己要学会妥协 第四章:中年睡眠障碍或预示老年痴呆 人老了,很多时候聚在一起聊天的话题就离不开生死了。有些老人虽然嘴上说着顺其自然,但是心理一直在紧张害怕着。那么如何才能让老年人幸福养老呢? 看轻"生老病死" 乐享晚年生活 研究发现,老年人与同龄人在一起,比起自己一个人住,可以减少孤独寂寞感和不安全感,因为可以有人交流谈心,互相扶持。不过,和同龄人在一起的时候,"生老病死"成了老年人之间不可避免的话题,很多老年人因为看到身边的老年人去世、患病,而倍感焦虑,有的甚至危及生命。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老年人通常会比较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本身就容易出现不安全感、空虚感和孤独寂寞感,心理适应性有所下降,当面对熟悉的人生老病死时,难免会产生负面情绪,造成消极的影响。那么,应该如何克服这种心理? 话题要积极 首先,老年人之间的话题应以积极的取向为主,多交流、分享老年生活中安逸、美好的一面,这样会更有利于保持健康、积极的心态。 对老年期的身心变化作好心理准备 老年期生理机能有所衰退,还有心理上的变化,离退休等社会角色与活动的变化等,老年人对这些都要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不要固执地坚持做不适合老年人做的工作与事情,才不会因为不适应而产生价值丧失感与失落感。 社会角色与活动的积极转换 老年人通常会失去原有的社会角色和活动能力,较好的适应方式就是进行角色与活动方式的转换,寻找适合自己的活动内容并且积极参与,获得新的满足感。 要积极安排好退休后的生活。可以继续发挥余热,参加一些适合自己体力和经验的社会活动;也可以培养与多进行兴趣爱好活动,比如养鱼、养花、摄影、学习书法和画画,欣赏音乐、唱歌、旅游等。让自己的生活丰富多彩,心理也会感到充实。 维护好老年夫妻关系 夫妻关系是老年人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夫妻间的和睦、恩爱与互相扶持,可以让两个人共同面对与克服老年期的问题,会增强老年人心理上的力量感,消除不安。夫妻两人可以一起进行兴趣爱好活动,多发现对方的优点予以赞美,甚至还可以互赠小礼物等。 深化亲友之间的情感关系 可以互相做客、互通电话等方式来交流生活,倾诉谈心,从中得到精神的慰藉,体验美好真切的亲情和友情,获得心理满足感和幸福感。 活在当下 无论哪一个年龄阶段,太多地想过去与未来,都容易影响当时的生活质量。对于 "生老病死"这一自然规律,老年人应学会"知天命而顺应自然",把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到过好当下的每一天。过好当下的每一天,也就不会留下太多遗憾。 对人生的结束作美好的想象 生命的终结是必然的自然规律,大多数老年人一开始意识到自己正逐渐走近生命的终点时,会感到恐惧与焦虑,这也导致疑病、抑郁等心理问题的产生。其实,对生命的终结也可以作美好的想象,我在一篇短文中曾经提到:"有一天老去,我将化为养分,随着那美丽的花儿成长,开放。"而有宗教信仰的老人,也可以想象到了另一个美好的世界。让自己的生命终结与美好的画面联结在一起,可以消除人的潜意识里对死亡的恐惧,以更阳光、积极的心态过好当下的每一天。 保持好奇心 可延缓衰老 没有好奇心,代表"你真的老了"。这并不只是心理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当人们对某一事物产生兴趣时,体内就会分泌某种激素,让皮肤不容易长皱纹,器官也不容易出问题。不过,无论什么原因,"敢尝鲜,老得慢"都是事实。 日常生活中,老人不妨像小孩子一样,多问问"这是什么"和"该怎么做"。就算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人,这么问久了,也会慢慢培养出好奇心。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一定要去试试看。当然,可以激发好奇心的事,未必就是没做过的,只要能让老人的脑子动起来,就达到目的了。 除了动脑、动手,在吃东西的时候,也应该有尝鲜的精神,不能一碰到自认为接受不了的,就彻底放弃。桥田寿贺子老人对此就深有体会。她在自己的书中提到,曾经最怕的酸奶,如今几乎成为她每日必吃的食物。更有意思的是,每次留下一点乳酸菌做"种子",就可以自制酸奶的体会,让老人很是自得其乐。 适度的好奇心能让人老得慢,过分的好奇心也会出问题。尝鲜之前,最好先掂量掂量,比如年纪大的人,就不适合看似自由、惬意的自助游。 老人保护自己要学会妥协 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说的就是人有的时候要学会妥协,妥协是一种有效保护自己的方法。 但对于有的人,"退一步"似乎不是容易做到的事情。这一类人大多有一种"强者心态",总认为退一步就是妥协,而妥协意味着自己丧失原则和失败。 其实,人从生理上来说,就是一个弱者,稍有风吹草动,就倒下了,所以,有很多事情没必要较真,较真的结果只能是怒气伤身,但有的人不这么想,觉得自己是强者,与人与事斤斤计较,把"有理走遍天下"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结果往往怒气、怨气、疾病接踵而至。 对于这类不肯认输的人,学会妥协至关重要。凡事适可而止、鞠躬谢幕,从运动场上回到看台,当一名观众。一个人如果能够理解如何"舍",也就不难做到该妥协时就妥协。 与疾病妥协。人到了一定阶段,身体的零件难免出现问题,如何与疾病相处,是一门学问。有的人把疾病当朋友来对待,该治疗时治疗,决不用烦闷的心情去对抗它,结果"心宽一寸,病退一尺"。放弃负面情绪与自己身体疾病的对抗,与其"和谐相处",从而减少了一些怒气、怨气、苦闷和抑郁,这种妥协换来了乐观的身心,恰恰是一副怯病良方。 与周围的人妥协。有人说,理性的妥协是消除应激反应、适应社会环境的一种健康心态,更是人际关系良好的润滑剂。与周围的亲人朋友、邻居同事相处时,该妥协时妥协,能让人与人更好地相处。 与自己妥协。自己与自己较真的例子,不胜枚举。这类人常常对自己的能力、水平没有一个较为客观的评价,产生了盲目的自大、欲望和期待,从而让自己背负了沉重的包袱,难解的怨气、无名的惆怅,就这样陪伴在自己的左右。可见,与自己妥协才是问题的关键。有些时候,自我意识、自我心态的调整,会让人更理性地生活。 中年睡眠障碍或预示老年痴呆 美国趣味科学网站2月14日报道,据一项有关痴呆和睡眠的新研究报告显示,中年睡眠障碍预示着晚年可能罹患阿尔茨海默氏症(即老年痴呆)。 这项研究结果还不能表明,是否睡眠障碍会促使导致阿尔茨海默氏症的脑变化,但初步结果表明,从长远来看,治疗睡眠问题或许对大脑有益。 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神经病学助理教授、该项研究的研究人员朱耀吉(音)表示:"如果发现睡眠可以对阿尔茨海默氏症的发病或发展造成影响,特别是在开始阶段,那么对于控制这种病症来说真的具有诱惑力。" 2009年,朱在华盛顿大学的同事戴维·霍尔茨曼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研究报告称,剥夺老鼠睡眠会导致老鼠大脑中的淀粉状β蛋白质水平增加25%。淀粉状β蛋白质是构成阻塞阿尔茨海默氏症患者大脑的淀粉状"空斑"的主要成分。 老鼠大脑与人脑并不完全相同。因此,朱和她的同事,包括霍尔茨曼在内,招募了年龄在45岁至80岁之间的100名志愿者,这些人都已经过临床测试并显示没有任何记忆丧失或认知能力下降的迹象,但他们当中,有一半人的父母是阿尔茨海默氏症患者。志愿者需佩戴两周腕表式活动记录仪来测量活动水平。 研究结果显示,那些没有睡着而在床上辗转反侧时间更长的人,他们的表明淀粉状β蛋白质水平的化学指数更容易出现异常。这些化学指数通常在出现记忆丧失或下降等症状之前10年或15年就会表现出异常,而且几乎每个出现这类问题的人最终都会发展成阿尔茨海默氏症患者。 朱指出,醒来的次数大于平均值——或者说每小时超过5次——的人也更可能表现出淀粉状β蛋白质积聚的迹象。 研究人员表示将继续对更多的志愿者展开这项睡眠研究。朱认为,从长期来看,研究人员希望找到是什么原因导致潜伏期阿尔茨海默氏症患者出现睡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