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一期《英才》杂志中,有好几篇文章都提到了一个问题:A股市场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这的确是一个很值得玩味的问题。 文章大体分为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者是说股市繁荣甚至适度泡沫,会带动投资,刺激消费,从而提升整体经济的活跃度;另一类观点则认为股市的暴涨非但没有降低社会企业融资成本,却吸引了大量的实业资本蜂拥而入,反而抽血了实体经济。 两种观点可能都有各自的道理,但我们真的需要较真地去把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割裂开来看吗? 无论眼下A股市场的热闹景象与实体经济仍在探底的状态有多大的反差,它们都是中国经济的不同侧面而已。我们需要关心的是在表象之下,中国经济的根基是否依旧坚固,是否能够支撑转型升级所要经历的阵痛期,甚至是磨难期。 回想一下,2000年前后的网络科技股领衔的资本市场泡沫,在泡沫消退后,网络科技公司覆灭了吗?非但没有,反而开始加速成长,形成更强大的新经济浪潮。 恰恰在那一轮网络科技股的资本泡沫之下,苹果、谷歌、亚马逊这样的超级公司迅速爆发。在中国亦是如此,除了门户三剑客外,腾讯、阿里这样的如日中天的公司,也是在挺过了泡沫消退的那个阶段后,才真正崛起成为巨头的。 经济发展总是呈现出波浪式递进,螺旋式上升的。三期叠加下的中国经济固然从增长的角度已无法与上一个十年相提并论,但从工业时代跨入互联网时代的这个档口,我们何必悲观于短期经济增长的颓态,而看不到创业创新的大潮正在形成中国经济增长的未来源泉? 其实,这几年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方向已经非常明确,去库存、淘汰落后产能甚至摒弃落后产业,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和金融服务业,以及"一带一路"这样的国家战略出台,都是在夯实中国经济发展的根基。 从微观经济层面看,我们观察到了过去很多传统行业领域里的大公司也已经大刀阔斧的进行转型升级,比如房地产行业的万达,正在去地产化,全面转型为商业投资型公司;零售行业的苏宁电器,也已褪去传统行业的外衣,成为O2O的商业平台型公司。 在更多的行业领域中,产业+互联网的融合正在孕育各种各样的新型公司。所以,我们根本不需要担心宏观经济的起伏之下,企业的自我平衡和修复的能力。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资本市场价值发现的功能再度被唤醒。 虽然,眼下资本市场的局部泡沫确实存在,但我们也没必要畏惧泡沫过后一地鸡毛。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一个新兴市场国家,经济脉搏的强动在资本市场上自然会放大成急涨快跌,这并不是多么可怕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