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袁术和袁绍为何不联手他们俩不是兄弟吗为何不合力对


  袁术和袁绍自然是兄弟俩,是一家人,古代又很讲究家族利益,他们俩既然是一家人,为什么从来都没有合起伙来一起做事?当袁绍面对曹操的时候,为什么不去找袁术帮忙,他们两人实力都很强,如果合伙的话,或许曹操就根本没有胜算了,既然如此,为什么他们不一起办事呢?宁愿让别人打败了也不愿意合伙?
  按《三国志》引用献帝起居注,袁氏三个兄弟确有联合起来的意图和动作,但时机已晚,被曹操截获情报。这本不足为奇,真正令人惊骇的事情,是袁氏在汉末的真实处境,他们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强大,在政治上是非常被动的。
  袁氏三兄弟的联合:"天意在我家"
  袁氏在汉末的长辈也是三兄弟,分别是袁成、袁逢、袁隗,三人除了袁成早死,其他两人都身居高位,袁逢是司空,袁隗是太傅,是东汉中枢权门的典型家族。下一代也是非常出名的,袁成的嗣子即为袁绍(袁逢子过继长房),袁逢的次子为袁基、袁叙,袁隗之子即为袁术,总共四个人在史书上有名,其中袁基被董卓所杀。
  董卓之乱后,袁氏子弟在地方上掌权,袁绍为渤海太守、袁术为南阳太守、袁叙为济阴太守,三兄弟认真考虑过联合起来,且以袁绍为首,事情见于《三国志·武帝纪》。当时袁叙给袁绍去信,说南兄袁术愿意屈居下位,且愿意送上玉玺,如此则"天意在我家"。可惜当时曹袁绍决战已经展开,道路不能通,且书信似乎被曹操截获了。
  《三国志·武帝纪》:献帝起居注曰:公上言"大将军邺侯袁绍前与冀州牧韩馥立故大司马刘虞,刻作金玺,遣故任长毕瑜诣虞,为说命录之数。又绍与臣书云:"可都鄄城,当有所立。"擅铸金银印,孝廉计吏,皆往诣绍。从弟济阴太守叙与绍书云:"今海内丧败,天意实在我家,神应有征,当在尊兄。南兄臣下欲使即位,南兄言,以年则北兄长,以位则北兄重。便欲送玺,会曹操断道。"绍宗族累世受国重恩,而凶逆无道,乃至于此。
  三兄弟联合起来,势力当然大涨,但是要看到,袁氏作为中枢权门,在地方上并没有根基,与当地豪强之间存在着微妙的紧张关系。真联合起来,也不见得能掀起多大的风浪。
  袁氏的困境
  汉末有四种政治势力,分别是:地方豪强、建制派权门、宦官、外戚。袁氏四世三公,但这属于建制派,其祖先袁安是察举闻名的,出身只能算中偏下,而后又成为建制派官僚集团的领袖,凭借高超的政治智慧,在汉末崛起,又能巧妙地避开党锢之祸。袁逢、袁隗在中枢任职司空、太傅的时候,深得灵帝信任,其子辈也被拔擢进入灵帝的亲信圈子——西园系统,袁绍与曹操、淳于琼等皆为八校尉之一。之所以袁绍入围,是因为他过继给长房袁成,有嫡长之名义。
  《后汉书·何进》:五年,天下滋乱,望气者以为京师当有大兵,两宫流血,……帝躬擐甲介马,称「无上将军」,……是时,置西园八校尉,以小黄门蹇硕为上军校尉,虎贲中郎将袁绍为中军校尉,屯骑都尉鲍鸿为下军校尉,议郎曹操为典军校尉,赵融为助军校尉,淳于琼为佐军校尉,又有左右校尉。帝以蹇硕壮健而有武略,特亲任之,以为元帅,督司隶校尉以下,虽大将军亦领属焉。
  袁氏这种势力是悬空的,并没有地方豪强那么根深蒂固,也没有宦官集团对皇帝的亲近优势,更不如外戚。他们的根基实际上就在广大的儒臣集团,例如袁隗娶了马融的女儿,马融、郑玄在儒学上是天皇巨星一般的存在,对广大儒生有极大的号召力。但换句话说,袁氏的权力也是很虚浮的,很依赖家族名誉和意识形态。
  兄弟三人因董卓之乱而逃到地方,是凭借家族在建制派中的声望而强行夺取的,如袁绍兼并韩馥,袁术夺取南阳(孙坚打下来而不能守)。且袁氏在地方上由于缺乏根基,就只能凭借威势强压,袁绍、袁术都是横征暴敛、穷兵黩武的。他们必须把本地实力派打下去,强龙压死地头蛇,才能占据一方,而后又对对方无限榨取,因为他们的目标在于中枢争夺,并没有治理地方的意思。这与孙权集团截然不同。
  《三国志》:袁绍之在河北,军人仰食桑椹。袁术在江、淮,取给蒲蠃。民人相食,州里萧条。……袁氏之治也,使豪强擅恣,亲戚兼并;下民贫弱,代出租赋,衒鬻家财,不足应命
  与之相比,曹操很清楚自己出身宦官势力,一步都不能离开中枢,否则就什么都不是了。袁绍帐下的沮授、淳于琼都劝过袁绍要迎立天子,但袁绍不为所动。这就犯了最严重的错误——袁氏再厉害,也只是漂浮在空中的神马,千万不能有自立为帝的企图,否则整个建制派都会唾弃。在争夺中枢控制权的官渡之战中,袁氏终于彻底失败。反观孙权家族就非常明智,积极地与当地豪强联姻,建成稳固的联盟,终于能得到当地豪强的死力。
  《三国志》:献帝传曰:沮授说绍云:"将军累叶辅弼,世济忠义。今朝廷播越,宗庙毁坏,观诸州郡外托义兵,内图相灭,未有存主恤民者。且今州城粗定,宜迎大驾,安宫邺都,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绍悦,将从之。郭图、淳于琼曰:"汉室陵迟,为日久矣,今欲兴之,不亦难乎!且今英雄据有州郡,觽动万计,所谓秦失其鹿,先得者王。
网站目录投稿:寄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