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负债让你更有钱!! 一、负债让你更有钱!!越有能力,越要借钱; 银行不会随意提供给我们房贷,为了控制银行自身的风险,银行会有针对性地选择放贷对象。越有能力的人,银行越愿意借钱给他,因为银行知道,能力就代表了实力,代表了还款的保障。对于我们自身来说也同样如此,越有能力的人,越是要想着如何能通过借钱,用别人的钱来实现自己的财富梦想。 比如说信用卡,长期来看只要在每个月免息期内还款就可以从银行免息贷到一笔钱,如果我们的能力足够强,银行甚至可以给我们几万以上的额度。比如我的白金卡,透支额度是6万元,等于没有任何成本,我每个月就有了6万元资金可供周转。如果我再活几十年,那这笔钱就相当于银行白白把这6万元送给我使用几十年,还不用我负担任何费用。 假设房子的价格是100万元,我们辛辛苦苦积攒了100万元,我们是用这100万元全款买一套房,还是每套首付20万元买5套房子更好?在房价上扬的时代,怎样算都是后者更加有利。所以说,选择消费贷款,实际上就是学会利用个人信用,利用负债更快地获得财务自由。我很认同一个国外的理念:从银行借到的钱越多,一个人的财务自由度就越高,同时还意味着这个人越有本事。 二、中国人注重存钱,西方人关心花钱,中国人崇尚节约,西方人讲究消费。 在西方人心目中,钱是死的,是用来为人类服务的东西。在中国人眼里,钱是活的,是我们奋斗的目标,正因为如此,所以国人不肯轻易花钱。过去我们常说"放在床板下的钱",就是比喻我们只知道一味存钱。钱不花,变不成物质,社会也不会进步。 三、中国人怕欠债,以欠债为耻。 欠着债,心里不踏实,茶饭不香,总是不自在,追求"无债一身轻"。西方人不怕欠债,至少内心没有担忧。西方的商家常常是先把东西给你,让你欠债,以后再慢慢让你还钱。你敢欠,说明你有本事有能耐还。 四、中国人习惯花过去的钱,美国人习惯花未来的钱。 中西方不同的做法,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我们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适合我们的生活方式。但是如果希望未来更快地享受富有的生活,就需要采取更为积极的方式,将明天的牌拿到今天来打,把押在各处的死钱都变活。除了自身的努力外,你还可以通过负债,一边赚钱一边把负债作为一种资本,把不属于自己的钱也调动起来为自己服务。 五、正像很多人说的那样,只有欠着,才会拼命去挣,欠着才能鼓励人们更努力向前。 富人和穷人最大的区别在哪里?很多人马上就会想到,穷人就是手上钱少,富人就是手上钱多,错!富人和穷人最大的区别在于如何对待钱,如何用钱为自己服务。 ①穷人财富积累的一般轨迹是: 努力工作—挣取工资—消费—储蓄。穷人拼命挣钱,但总是将挣到的钱放在银行里面,让钱静静地躺在那里。 ②富人的财富轨迹是: 努力工作—挣取收入—更多的是努力想办法向银行借钱—用负债的方式来生钱—轻松致富。富人总是想着借鸡生蛋,用银行的钱、别人的钱来为自己服务,最终让自己走上富裕之路。 学会负债让你更有钱 现代人的生活里,大到房贷车贷小到信用卡,多多少少都有"债"的存在。人们的观念也早就从中国老太式的"攒钱买房"转变成美国老太式的"贷款消费"。不过如果你只知道透支借贷,对"债"的理解还停留在"欠债还钱"的水平上,那可真有点跟不上时代了。其实无论买房买车,还是分期付款购物,背后都有一套债务融资的逻辑在运作。 聪明的人不仅会理财,更懂得理债。"债"是种可贵的人生资源,善用债务工具,可以"债中生钱",为理财大业加分。而不良债务则会导致身陷债务苦海。 如何鉴别债好债坏? 债务也是有好坏之分的,理财专业术语把它们叫做"良性债务"和"不良债务"。它们的区别一句话就能说清楚:良性债务在给你赚钱,而不良债务则会从你口袋里往外掏钱。举个简单的例子:买房所欠下的房贷帮助你解决了购房时的资金困难,帮你赚进房产升值的利润,还抵消部分的通货膨胀,可以说是在帮你省钱和赚钱;而那些没有能够在免费还款期内还完的信用卡卡债就是不良债务,因为会产生大额的利息支出。 有了"赚钱"还是"花钱"这个标准,你就能很快为自己的债务做个"好""坏"大鉴别,早点清理不良债务了。 还记得那个曾被广为流传的故事吗?一个美国老太太和一个中国老太太去世后在天堂相遇,美国老太太说:"我辛苦了30年,终于把住房贷款都还清了"。中国老太太说:"我辛苦了30年,终于攒够钱买了新房"。这个故事充分说明了美国人主要是贷款消费,而中国人则主要是储蓄消费,也印证了中国人到底有多害怕"负债"这个现实! 中国人注重存钱,西方人关心花钱。中国人崇尚节约,西方人讲究消费。在西方人心目中,钱是死的,是用来为人类服务的东西。在中国人眼里,钱是活的,是我们奋斗的目标,正因为如此,所以中国人不肯轻易花钱。 "负债",听起来多么让人可怕的词语!很多中国人都不敢借钱,也不会借钱。也许是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作祟,他们普遍认为借钱是一件很丢脸的事,更有甚者认为借钱就是借高利贷,怕自己承受不了如此巨大的还款压力,打死也不可能借钱。不仅不借钱,还拼命的存钱。看着存在银行里的数字一点一点增加,心理特别有成就感。 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据统计,在负利率时代下,10万块存银行,一年要亏537元。所以,没有出门就捡钱的技能,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有10万块的存款。这样只会越存越穷,并不能让我们守住财富。相反,"负债"可以让很多人变得更富有,所以越有钱的人越喜欢借钱,让我们来看看"负债"到底会带来哪些好处吧! 1、财富聚集财富(马太效应) 举例子:一个销售经理,穿着38块的衬衣,坐了两小时的公交车到客户公司推销价值10万元的产品。同样一个销售经理,衣服得体,开着体面的小车(贷款买的),到同一个客户公司卖价值10万元的同一款产品。 如果在销售员的销售技能没有太大差别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想象后者成功的机会大很多,因为成功吸引成功,财富聚集财富。尽早让自己拥有财富会加快财富积累的速度。 2、借钱生钱 马云、王健林、雷军、乔布斯这些富翁(也是"负翁")的例子我不想举,大家觉得比较远。就看看我们身边那些借钱+贷款买房的房哥、房姐、房亲戚们吧。存钱的朋友们,辛辛苦苦攒下的工资钱赶得上房价飙升的速度吗? 人的收入有多种:劳动型收入,投资型收入,资产型收入。中国69.7%的劳动人民只有劳动型收入,不懂投资和理财。不一定要买房,我们的周围有很多年化20%以上收益的投资机会。如果我们有机会用好我们的信用,借钱生钱,那会是我们财富自由的快车道。 3、信用增值 人们常常关心个人的有形资产——钱、房、车……却很容易忽视更有价值的无形资产——信用,因为他们不知道信用其实是有价值的。 银行的钱借的次数越多,信用评分越高,未来借款额度越高,利息越底,这就是信用的资产。支付宝花呗、京东金融、信用卡都是一样的道理,越借钱信用价值越高。 4、抵御财务风险 创业的人都会懂,人总会有缺钱的时候,真着急的时候借钱不一定有信用基础,有钱的时候也是可以通过少量多次的借贷强化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的。 雷军说过:企业融资要在企业经营得好的时候去融,这个时候是强化信用,加强企业实力最好的时候,等企业碰到困难了再融就很难了。 5、适当的负债是成长的最佳动力 这句话尤其是对年轻人讲的。凭借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干劲儿和勇气,年轻人迫切需要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他们需要成长,需要试错,需要机会,需要人脉……而这些无一不需要钱。很多人如果没有负债的压力,估计也会像大多数人一样平平庸庸、碌碌无为地走向平凡之路,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6、借钱买时间是一辈子最明智的交易 马云一次演讲后,一个学生问:"如果可以的话,我用我的年龄换你所有的财富,你愿意吗?我是1999年的。"马云说:"当然愿意"。 钱能买到时间吗?当然可以了。2000公里的火车票价格300块,飞机票是1500块,1200块买8个小时。滴滴用数十亿元的补贴快速形成市场占有率,程维说,我们是用钱买时间。能花钱解决的问题,尽量不要浪费时间。借钱买时间,会是我们一辈子最明智的交易。 负债四大原则不能忘 A只为必要的事负债 确认为何负债是相当重要的。如果是投资在学习上,或是购买增值性商品如房子,又或者有必不可少的重要支出如家人生病,借贷是有必要的。但是花费在吃喝玩乐或日常生活的消耗品上,例如吃一顿大餐、买件名牌衣服、到KTV唱歌、和朋友聚会,则一定要量入为出。宁可克制消费欲望,也不要借钱来花,不然刷卡透支成为惯性,沦为卡奴,日子就不好过了。 B负债金额要在还款能力范围内 相比父母辈轻易不敢借钱的保守谨慎,今天我们的债务观念可是要大胆激进很多。特别是年轻夫妻,买房、买车,钱不够怎么办?往往是先借再说。这时候就只顾着凑足首付,完全没有考虑到还款能力,事后发现即使不吃不喝,也无力还债。其实无论哪种形式的借款,如果不能按约定准时归还,都是会有大问题的。首先会产生滞纳金,其次还会在信用记录上留下一笔。现在信用记录已经全国联网,不良记录会影响各方面的其他贷款申请,或者被核定成更高的贷款利率。 C牢记没有免费的借款 买车时,4S店说"0利率车贷";想出国旅游时,商业银行的个人小额贷也是"0利息"……有各种各样的商品,在用"免费借款"吸引你去消费。不过天下哪有免费的午餐,即使按照现在的1年期活期利率来算,免费借给你1年,银行也要损0.3%的利息。难道是商家贴钱了?当然不是。在"0利息"的背后,还藏着众多的"手续费"、"服务费"、"审核费"、"管理费"……即使你不用付利息,你还是要为这些费用来买单。而对你来说,这些费用叫做"利息"还是"服务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究竟需要付多少钱。所以在决定借款的时候,除了确认利率,还要确认为了借款要付出的总费用是多少。 D认清是债早晚都要还 拿着信用卡刷刷刷的时候确实是很爽,但是等到要还款了,就变成了一个大写的懵逼。所以如果有债务在身,花钱做事都得把债务考虑进去,做好还债准备。制定合理的理债计划,明确什么时候还,用什么钱还。正视债务,定出明确的时间进度表,严格执行,才能管理好债务,不至于出篓子。 来源:网络,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