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不一样又怎样至国际不再恐同日


    1990年5月17日,世界卫生组织 (WHO) 将 "同性恋"从精神病名册中除名。 此后,为了唤醒世人关注对同性恋的恐惧,对于同性恋、跨性别、双性恋及不同性小众人士因性倾向及性别认同,而产生一切加在肉体上及精神上的暴力及不公平对待,5月17日被定为"国际不再恐同日"。
    同性恋经历了漫长的去病化历程: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美国精神医学界和心理学界开始质疑同性恋本身是否是心理疾病。
    1973年,美国精神医学学会把同性恋从精神病诊断标准第三版的修订版(DSM-IIIR)中去除。并声明同性恋本身并不意味着判断力、稳定性、可依赖性、一般社会或职业能力的损害。
    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国际疾病分类手册(ICD-10)之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中将同性恋从原有的"成人人格与行为障碍"的名单上删除。并声明,性倾向本身并不能被认为是障碍。
   2001年,中华精神科学会CCMD-3出版,取消了CCMD-2的"性变态"条目。然而,CCMD-3在"性指向障碍"中仍保留了"自我不和谐的同性恋",并且缺少解释的信息。这种情况使得政策上的改变依旧不乏阻碍,在心理学界也还存在部分心理咨询师出于自身对同性恋的偏见,或出于商业利益的引诱,声称可以治疗同性恋。
    2013年,美国加州和新泽西州的"禁止同性恋性向转换治疗"法例生效。研究证据表明,"性向转变治疗"更可能导致青少年抑郁、自尊心受挫,自残甚至产生自杀的念头。
    2014年,中国首例关于性取向矫正治疗案件的判决中,法院明确写出同性恋并非精神疾病,关于"专业治疗同性恋"的宣传内容属虚假宣传。
    同时,为跨性别者贴上病理标签的"性别认同障碍"是否归属于心理障碍也开始备受争议。Dr.Darryl Hill说,所谓"性别认同障碍不过反映了当自己的孩子对性别有不同看法时,父母产生的巨大焦虑感。09年旧金山举办的心理学年会上,场内外都有抗议者呼吁将"性别认同障碍"从心理障碍领域剔除。对性别的不同看法本身并不能证明此人的心理不健康。
    这许许多多的改变和争论都在探讨一个问题:不一样,是否就意味着有病?
    同性恋在人口中的比例是3%-5%,这意味着大多数人结识的人里面都有同性恋者,他们并不遥远。而他们中的大多数,在主流文化的压力下都小心翼翼地躲在柜子里,隐藏着自己的性取向。随着社会接纳度的增加,也有越来越多的同性恋者敢于走出来以真实的自己示人,同性恋群体变得不再隐形。然而作为一个少数群体,同性恋群体仍然要面对很多不理解甚至是伤害。很多人遭遇到基于性取向的嘲笑、人身攻击、性取向的恶意传播、冷暴力、被开除、警告、敲诈勒索、生命财产威胁、身体暴力、性骚扰等等的歧视行为。同性恋不是疾病的观点并没有在社会上经历过广泛的讨论,大部分人还是认为同性恋是不正常的,而且我们的社会主流仍然希望同性恋能变成异性恋。很多人在谈起自己如何不歧视同性恋时,却用"正常人"来代指异性恋者。
    人们习惯把"不一样"当作"不正常",因为人天生就有一种互相认同的倾向。但人们忘记了,每个人从出生开始就是与众不同的,我们每个人都注定与别人不一样。
    然而,每个人的"不一样"并不是这个人唯一的标签,实际上同性恋和异性恋除了喜欢同性还是异性这一点以外,别的没什么不同。甚至各种研究证据发现,非常多的人是介于绝对的同性恋和绝对的异性恋之间的,对同性和异性的不同程度的偏好在性取向的纬度上形成了一个连续性谱,各种性取向之间并没有一个明显的分界线。而作为一个"人",我们都有共同的需求,我们渴望关怀,温暖,爱,渴望我们被认为是可爱的、有用的。我们都在寻找与他人的情感连接,一样有各自的离合聚散、患难真情。这些共同的东西让我们能够以一个人的视角去理解另外一个人。
    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需要去理解和接纳各种各样不一样的来访者。这必须摒弃偏见,放弃评价,以尊重他人为前提。为任何少数群体服务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放弃自己的成见和预设,用Ta的视角去看世界,需要一个学习过程。而当我学着接纳各种各样不一样的属性、取向、身份、文化、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我的内心因此开始变得丰富多彩。因为我知道,我们生活着的这个世界,我们自己内心,有无穷多的可能性。
    这也许就是世界各地的同性恋和各种性少数群体扬起的彩虹旗所要传播一种理念:丰富多彩是世界的本源,我们对世界的注解不应该是简单地染上黑白两色,而应该是一道彩虹,它的每一寸都那么不同又美妙。
  ------------------------------
  文/文馨
  转载需注明出处并署名,勿作商用。欢迎关注公众微信号:xlswenxin
网站目录投稿:晓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