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业、革命与前程》是一本由刘训华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88.00,页数:43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学业、革命与前程》精选点评: ●看完不知道全书内容跟作者题目表达的那种庞大构建有何关联 也不知道作者到底开创了什么样的学生史研究新范式 整理汇总一下先行研究就能出书的新范式?通篇的理论表达十分让人生理不适 都快0202年了怎么还有人用80年代的风格写书?不过也挺欣慰的看来博士也不是那么难毕业哈哈 ●这样的学生史研究,还是不够有意思啊。 ●好书好书,近代学生史研究的力作,期待作者有更多的学生史研究问世,读完之后对于学生史的研究有很多启发意义 ●作者用自己构建的历史大转局的视角来分析近代的浙江学生的学业、革命与前程问题。任何时代,学生的学业和前程问题对国家而言十分重要。近代浙江的学生群体对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作者不仅采用常见的历史叙事,还用了定量的研究方法,构建了154人的学生样本库,定性和定量的结合使我们对近代学生的成长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总之,这本书还是非常值得一阅的 ●题目有吸引力,内容略失望。 ●写的很粗糙,史料有些堆砌,不乏旧文拼凑之处。作者研究学生史很久,本书要借助转局理论,通过探究清末浙江学生,尝试构建学生史研究的新框架,反正我也没看明白他的解释框架有什么意思 ●大时代下的风雨飘摇,左右着每个人的细微命运。一个个人物在追寻前程的人生之路上,即使只是时代风潮里的一点烛火,却仍散发着生命最华美的光彩,形势之下纵然流离颠沛,却始终努力生存! ●既有理论,又有实证,视角新颖独特,读起来颇有趣味,值得一读! 《学业、革命与前程》读后感(一):书评 1901-1911这一时期是我国封建皇帝制度的奔溃时期,历史固然动荡,但是人的思想人的教育却依旧向前,尤其是以广大的学生为代表,这一时期的学生虽有迷茫,但是仍在这乱世之中不断向前。他们的学业、革命、前程将何去何从,作者在书中做了详细的研究,书中从学生的学习、思想、行动等方面入手分析了诸多问题,值得我们一读。 《学业、革命与前程》读后感(二):《学业、革命与前程》评论 作者以学生———社会———国家这三条线索,揭示了近代中华大地大变革形势下的社会结构的转变、国家形态的变化与学生成长史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蕴含的规律。在品读本书的过程中,我对近代中国一批浙江精英学生的诞生及成长故事和当今教育问题有了新的思考,对中国学生未来发展的健康之路也有了新的探索思路,本书是值得一读的好书! 《学业、革命与前程》读后感(三):不一样的视角看历史 本书从一个独特的视角,抓住社会群体中的典型的一类人,通过对这一群体的个人的微观历史研究。以小见大,从个人到群体特征再到社会发展变迁的社会面貌。这样的研究角度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看历史的视角和思路。刘训华老师的作品,文笔真实细腻,对于微观历史的描写恰到好处,给读者提供了一个与历史人物面对面的平台。读者能更全面,更具体的来看社会的发展变迁。 《学业、革命与前程》读后感(四):要做什么样的学生史研究?——读《学业、革命与前程》 这本书完成速度比较快,不知道是自己读书状态太差,还是书的内容不够吸引人。读《困厄中的美丽》时确实有过一些冲击和启发,自然对本书的期待值会更高,可是阅读过程中却发现作为读者的自己有些挑剔。当然,也可能是见识和能力有限,才没能获得应有的感悟和收获。 看目录,全书结构一目了然。第一、二章按照时序阐述晚清社会变动和浙江教育变革、清末新式教育兴起与浙江新式学生出现;第三、四章叙述学生在学堂的正常学习生活和非正常的革命事件;第五章关注留学生的思想与学业;第六章考察清末浙江学生身份出身的精英个体;第七章以154个人物样本库分析清末浙江学生的前途;第八章总述清末社会大转局中的学生价值。 导论部分,作者一开始便非常清晰地提出了本书的研究视角、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史料与方法以及创新之处。"本书要借助转局理论,通过探究清末浙江学生,尝试构建学生史研究的新框架"。读到这里时充满好奇与期待,究竟会是怎样一个有意思的框架?紧接着作者用了不少的概念如动力源、大转局、学生力、学生化的中国等,试图帮助我们理解清末浙江学生在中国近代社会变迁中的作用,正如作者所言,要深入探究的是学生-社会-国家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只是全书结束时,除了基本肯定清末学生在近代中国的重要作用尤其体现在革命方面,并没有看到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解释框架。作者提出的学生生活史研究的三个维度:生活叙事、文学形式与重回现场,体现在本书的写作中,一个最明显的特色就是由史料自己说话。书中随处可见大段大段的引文,摘自民国刊物杂志、民国人物回忆录、前人研究论著、校史校庆或文史资料,尤以回忆录文字最多。这些材料确实让读者看到了作者的旁征博引,但是也容易引起读者的疑问和误会:这样的史料处理方式是否合适? 本书主体部分,作者确实花了不少功夫提供一幅清末浙江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行动等各方面的全景图。然而至少有两个方面,读者可以有不满意的理由。从形式上看,本书有不少章节是作者已发表论文,其中产生的两个问题,一是有些内容可能会重复出现,例如蒋梦麟关于参加科举考试的回忆;另一是拼接起来的部分难免有不够通顺连贯之处,也就是说章节之间更偏于独立而看不出逻辑关系,甚至有些地方连目标题都出现错误,比如第234页第五章第二节的内容直接蹦出"九、总结"这样一个目出来。从内容上,一是对于多次出现的"学生化的中国"等概念或许应有一个更为清楚的界定,以让读者明白该词到底何所指,以及与本书的核心讨论有何关联。二是部分内容过于简略,仅停留在表面的叙述,例如第八章中对于清末浙江学生与浙江社会变革的问题的总结,又如对于学生、社会、政府三者之间的关系也似乎并没有提出一个很有说服力的观点。相信有些问题只是由于量化考核的标准和时间的限制,不然的话作者会将本书修改得更为完善吧。 最困扰我的一个问题是,什么样的学生史研究才是有意思的呢?怎样才能将学生史研究做得有意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