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客户,一位普通的投资者——蔡阿姨的来信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老股民到基民的转变: 1995年,我在一个朋友的影响下开始了我的炒股之路。后来就记不清买了些什么股票,反正换了很多,换过来、换过去,买了套、套了买,解套了又卖……就这样折腾了十几年,没亏钱也没赚什么钱,就是感觉太累。 2006年,我偶尔看报纸上说,基金是专业投资团队帮你理财,后来听到央视经济频道有个口号:"你不理财,财不理你。"我就开始买基金,听朋友说什么好就买一些,股票也没搁下,不过慢慢地基金买得更多一些。 2007年,股票涨基金也涨,但是到2008年金融危机时,上证指数从6000多点跌到1000多点,我又深套了。在2009年快过去时,股票进进出出也没起色,就扔着不管了,基金也比最高的时候跌了一些。有一天,我把做股票和做基金的账大概算了一下,股票涨得好的时候的确赚了不少,不过碰到市场差也赔进去了,留在手上的已经损失得七七八八。 基金是从2006年初开始买,虽然也在不同的基金里倒腾,但总额还比较清楚,加起来比刚开始的投入涨了2倍多。专业的就是不一样,我以后投资就靠基金专家了。(来信原文整编,有删减,基金投资跨度为2006年初至2009年末) 初入股市,再投基金,蔡阿姨的投资经历可能比其他中国投资者更简单。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投资者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之下加深了对"财富"的理解。与青睐储蓄的家庭相比,当年那些毅然下海经商的人可能已经早早地享受了财务自由,当然也不乏一败涂地的例子。 30年一去不复返,我们面对着日渐成熟的市场、更加成熟的法律监管环境和同样成熟中的市场参与者,现在开设自己的实业还是遍地黄金吗?现在作为一个普通投资者,投资股票还能累积第一桶金吗?未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