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将对金融领域的自媒体进行探讨,并浅析了金融类公众号的可行性。 今天和自媒体业内大神公司的小超老师聊了两个小时。 小超老师所在的公司,是一家快速成长的传播公司,孵化出了几个非常棒的金融领域自媒体,是战斗在自媒体一线的同志,关键是还总打胜仗。 因此,我好好请教了一下自媒体的一些问题,分享给大家。 一、自媒体如何获得增长? 还得是靠内容。内容不行一切都扯淡。 各种渠道,各种活动砸过来的粉丝,没有好内容,都会走。 现在已经不是一篇《余额宝惨败,马云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就能圈进来一大批用户的时候了,粉丝们是机智的,对内容的要求很高。 但也不能光靠内容,个人魅力也很重要。 微信和微博,产品上的区别,是私密和公开,内容上的区别,则是陪伴和围观。微博是一帮人坐着小马扎嗑瓜子看打架。微信是拉上窗帘和闺蜜说心事。 所以,好的公众号一定要有陪伴感。 像咪蒙,就是个铁闺蜜。你受委屈了,不管到底是谁的错,先劈头盖脸骂一波,替你出出气!我还分享小八卦和故事给你。多棒的陪伴!(男生们得多向咪蒙学习哈,别妹子找你倾诉,你先教育妹子一顿,一定要先帮她骂一波) 为了制造陪伴感,自媒体就需要把握好干货和水货的平衡。每天看干货,阅读压力会很大,谁想要一个严厉的老师陪伴啊?比如越女事务所,就会偶尔发一些生活小感慨神马的。这样才能塑造个人魅力。 有魅力了,人家才会信你,信任是变现的基础。小超老师说,金融类的粉丝起码要关注半年以上才会形成信任感(毕竟和钱相关),这是个慢活,急不得。 二、金融企业要不要做自媒体? 不要! 服务号还有些用,企业视角看,可以发发消息,推推活动,增加用户粘性。用户视角看,主要意义是知道你这个平台还活着,没跑路,我的钱还在。这是一定要做的。 订阅号就没什么价值,你很难输出内容。因为: (1)你每句话都代表着公司 所以你要字斟句酌,内容很受限制。用户也很矛盾,他认为你是代表公司的,觉得你不会客观。 小编时刻想着:"我这么说可别给公司造成不好的影响呀!" 用户时刻想着:"你这说的靠谱么?是不是在吹捧公司呢?" (2)大写的尴尬 解决方式也有,孵化或者投资一个第三方的账号。 中国最缺的,就是第三方的理财师。第三方才有客观性,才方便输出优质内容,观众才爱看。 "金融八卦女据说就是91金融做哒",小超老师悄悄地说。(金融八卦女今天4月刚完成千万级别的融资,是笔买卖) 三、垂直自媒体好做,还是面向大众的自媒体好做? 必然是垂直自媒体好做啊! 越垂直,用户约明确,资源越集中。而且行业里的人都有关系链,说不定你写一篇爆文,全行业的人都认识你了。 面向大众就意味着分散。大众是谁?大众是所有人,是最不靠谱的用户画像。当你面向所有人时,你很难搞清方向,找不到发力点。粉丝掉了也不知道为啥掉。 都是方向=没有方向 处处是机会=抓不住机会 其实,这个道理和产品类似,很多产品最初的时候,都会选一个细到不能再细的角度切入,再逐步扩张。比如陌陌就是从约炮到陌生人社交(手动滑稽)。 四、金融这个垂直领域还有机会么? 有! 因为能提供优质内容的人,真的不多(这点上小超老师深深的教育了我,妈蛋,看来我审美还是不行,我以为有很多呢) 很多银行、基金出来的人,专业度够,但写出来的东西不适合粉丝看,还是那套服务大客户的东西,所有体量也做不起来。 所以只要能输出优质内容,还是能做起来的。 关键是找到对的人。 五、未来一年内的自媒体趋势 1. 号越来越少 有商业价值的号才能生存下来,其余的水号假号营销号,都活不好,因为缺乏商业价值。没人会在营销号上投广告了。 2. 个人变成工作室 单打独斗不行了,自媒体也得有运营,有技术,有美工(恩,还得有小超老师这样运筹帷幄的大拿) 3. 越来越分散 形成大号变得很难,粉丝越来越分散。微信的去中心化得到体现。因为每个人都需要不同的朋友和闺蜜,来陪伴。 六、金龙的两点建议 1、投个人自媒体 有足够的资源和合适的人,可以考虑孵化一个第三方自媒体; 有足够的资源没合适的人,可以投资一些有潜力的自媒体,做布局; 都没有,只想通过投放合作拿流量,重点投放个人自媒体 2、为品牌赋能 品牌势能,是一种可交换的资源。 个人自媒体在合作的时候,首要考虑的不是利润,而是粉丝的接受度,毕竟信任感的建立漫长艰难,不能因为你一个low广告破坏了。 这时候,和有趣的品牌合作就是首选。自带势能的品牌,粉丝接受度高,媒体还借了势,三方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