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多年前,复旦新闻系王中教授在国内首先提出了"报纸具有商品属性"的观点。如今,央视每年推出的广告竞标热得烫手,媒体再也不必讳言市场经济给媒体带来的新角色。 以央视的权威性、覆盖面等丰富资源,不少人也许以为央视在广告营销上只需要坐等"冤大头"上门就能赚得盆满钵满。可是,对今年的央视营销过程稍加观察就不难发现,央视广告业务的发展已进入新阶段,这也给央视的亿万观众带来新问题。 央视广告销售的影响力来源于名噪一时的广告竞标,每年的"标王"总是成为关注的焦点。然而,近年来,这一"摆摊叫卖"的广告销售形式已经不是央视广告销售的唯一主角。在央视近年来150亿元左右的广告收入中,竞标收入其实只占了50%多。随着央视频道资源、栏目资源的充实,这一趋势在今年体现得更明显。 今年的广告销售中,央视首次推出了一款"承包预售产品"。按照计划,这个系列的广告资源将在所谓的"预售月"中,由广告部针对各大广告代理公司发布,并在11月26日至28日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确定承包价格、承包代理公司。这个产品实际上承认了广告代理公司在发掘客户资源方面的比较优势,将央视自身还缺乏拓展能力的业务交给了第三方。据报道,仅频道栏目广告承包预售一项将给央视带来将近60亿元的收入。 当然,央视吸附广告能力的根源在于其较强的收视表现。不过,CSM媒介研究员郑维东指出,电视媒体经营已经从广告售卖走到了全方位营销。一个有意思的新变化是,央视的广告资源开发日益考虑广告客户的需要,越来越呈现出合作双赢的思路。明年将首度推出的"《新闻联播》提示收看广告"或许就将让不少《新闻联播》的忠实观众感到冲击,但黄金时段资源的开发一直是广告客户长期的呼声。 毫无疑问,创新的广告营销将给央视的观众带来挑战。且不说黄金时段将首次出现的电视剧插片广告,单是各类服务于广告客户的活动、专题等定制广告产品,就够央视的观众谨慎地控制自己的遥控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