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网络的兴起,使得各类热词句子传播迅速,更因此衍生出了一个专有名词叫"段子手",这些段子开始在生活中流行起来,尤其是青少年的圈子里。不可否认的是他确实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了欢乐,但流行终究只是一闪而过。相比之下,俗语同样来自于民间,出自于老百姓之口,但其却能流传至今,经久不衰,主要的还是创作者的初心不同。古人俗语大多都是劝人向善和经验之谈,即便个别具有局限性,但大多都具有积极的价值 ,而今人的段子创作之初衷便只为博人一乐。 今天笔者要说的是近几天听民间老人常说的一句"男抖穷,女抖贱,手不扶碗霉三代",这句俗语整体看来有些伤人。但其实古人习惯利用比兴等夸张的技巧加重语气以达到引起人们重视的作用,这种手法不仅在文人墨客的圈子里常见,民间百姓的文化也深受影响,民间虽然不讲究什么平仄,因为太复杂超出了他们的能力,但押个韵还是没问题的。 这句俗语说的如今大行其道的抖腿了,不知是笔者所处环境还是举世皆然,满目望去遍地都是抖腿人,无论男女老幼。现在大多认为抖腿不礼貌,但在古代古人不仅觉得没有礼教还觉得这样习惯往往预示着此人的人品和将来的成就,听起来自然是无稽之谈,但古人之所以这样说在当时可是头头是道的,闲暇当着故事听也可从中感受到古人的温度,从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顾名思义浅显易懂,古人认为男子抖腿会把财运抖散,所以看到自己的子孙抖腿都会严厉批评,并以此语佐证,有根有据,希望以此让子女改正这不好的习惯,初心可见。其实这并不是纯粹的无稽之谈,多少也有一点道理,因为古人在礼法治国的大环境下,抖腿是大家都不容忍的,如果自家孩子抖腿势必在人生道路上惹人嫌弃,这无形中就缩小了自己的圈子,降低了自己遇见贵人的机会,这不就等于"抖"掉了财运吗。 第二句有些刺眼了,笔者也觉得有些过分。不过在男尊女卑的古代社会,男子抖腿说穷的这种语气相比是慈祥的,但说第二句肯定是严厉此斥责。之所以会有如此大的悬殊,正说明古代女子抖腿的后果更为严重,所以古人才用如此严厉的语气。古代讲究"窈窕淑女"、"温柔贤惠"、"知书达礼",抖腿这种与当时观念格格不入的情况如果发生女子身上,想象一个"窈窕淑女"坐的东倒西歪还一边抖腿的情形,在古人看来除了不雅更显轻佻,这样的女生在古时候下场都不会太好,即便嫁人也会让人冷眼相待。 第三句字很多,内容却并不难理解,说的是我们吃饭时候的礼仪讲究。笔者清晰地记得小时候在农村吃饭时,大家都是各自端着各自的碗,无论是自己夹菜还是主人夹菜都会顺势伸碗接住。不过现在已经很少见了,大多数人都会觉得麻烦,不过如果古代没有这些繁文缛节,想来这礼仪之邦的头衔自然也就无从说起了。吃饭应不应该端碗在现在看来是没有准确答案的,但在本身拥挤的饭桌上,端碗倒显得有些必要了。古人认为吃饭不端碗是极不礼貌的表现,会形成不良的家风,也从旁体现此人寡于礼教,不讲规矩,如果不改正将会蔓延至他的子女甚至第三代。试问不良的家风如果形成了,再富的人也富不过三代,至于本身很穷的人自然也将继续贫困下去。 三句俗语大意如此,我们经常批判民间俗语总是过于武断,总是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等等其实正说明我们对民间文化的轻视与不了解。试问这些俗语都是淳朴百姓教育子孙的,是经过思考的,是经住了时间考验的。他们又怎么可能会故意犯这种低级错误,他们之所以说得过于夸张,正是反映了此举危害的严重性,至少在他们时代确实严重。就好比父母在气极的时候会说不孝子之类的气话一样,理解他们说这些话的环境也许能让我们更清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