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广告铺天盖地,广告手段花样翻新,大有让人应接不暇、喘不过气来的感觉。广告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无法回避的内容,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购买行为。如何抵御广告的诱惑,也就成了生活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广告抓住了人的哪些心理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的许燕教授说,人的购买行为是通过外部诱因与人的内在需要相结合后产生的结果。现在的广告非常重视从消费者的心理需要出发,通过引起消费者的某些体验,不断撞击人们的感情,使你向它靠近并对它产生好感,从而达到促销的目的。 那么,广告都利用了人的哪些心理需要呢?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丁夏齐博士说,现在的广告诉求有多个主题,但从迎合人的需要出发,大体上可以归结为迎合人的5种基本需要,美国着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称之为"五层次需要"。 生理的需要。 如吃、喝、性、睡眠,居住等,是个人生存的基本需要。这种需要具有本能性,其力量是巨大的。"以食品类广告为例,有这样一个方便面的广告:电视画面上是一群小伙子看球赛,一直看到很晚,都感到饿了,于是买了一碗方便面,大家抢着吃。"这个广告被商家安排在球赛中场休息和深夜时播放,这都是人容易饿的时候,观众就很容易记住和购买这个广告里播放的食品。 安全的需要。 包括心理上与物质上的安全保障,如不受盗窃和威胁、预防危险事故、职业有保障、有社会保险和退休基金等。恐惧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情感,有一个有关汽车保险的广告,以车祸告诉人们,如果你不买车保,后果有多么严重。还有一个被评为"十大最憷目惊心广告"的戒烟广告,只要看过的人,可能都不会忘记。电视画面上,一个医务工作者摆弄着一个鲜红、健康的不吸烟的人的肺,接着展示一块被黑色油污渗透的黑色海绵样的东西,那是烟民的肺。这样的广告让人看了就感到害怕,效果绝对好。 爱与归属的需要。 人是社会动物,需要友谊,并渴望归属于某一个阶层或群体,也需要彼此同情、互助和赞许。名人广告就是利用了人们的这种心理。什么样的人对爱和归属的需要最强烈呢?是青少年。他们正处在确立自我的阶段,常常把名人当作参照群体,加以模仿,包括名人使用的商品。所以,名人做广告对青少年群体有很大的影响力。 尊重的需要。 人要求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自己具有自尊心。许多广告在做儿童用品时,会用"挤兑"的方法,暗示小朋友:大家都在用某某商品,你不用就是落后,或者说明你的爸爸妈妈不疼你。这对孩子的自尊直接构成了威胁,弄得许多孩子都搬出广告来要求家长。 自我实现的需要。 指通过努力,实现自己对生活的期望,从而对生活和工作感到有意义。丁博士说,有些高档商品与人的地位和身份联系在一起,比如:高档轿车、香水、钻石等奢侈品。拥有它们能给人带来成就感。这些商品的广告只刻画意境,无须做任何商品说明,即能对有意购买者形成诱惑。 除了广为人知的以上5种基本需要外,人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审美需要也非常普遍。许多广告针对的正是人的这些心理需求。广告界推崇对3B的使用,即Beauty(美女)、Baby(孩童)、Beast(动物),因为这是人们普遍怀有好感的事物,它们出现在广告里,使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感情迁移到商品上,从而诱发购买行为。 而女人天性爱美,一旦在广告上发现了美的楷模,她们就会千方百计地效仿,以期能像广告中一样洋溢诱人的魅力。同样,男性也容易被广告中模特的美丽征服。 香水、香烟、服装等跟风度有关的商品广告都考虑了人的这种审美需要。 拒绝诱惑,从自身需要出发 马斯洛认为人的5种需要是有层次的,由生理需要到自我实现的需要逐级递升,人总是先满足了低层次的需要,才会去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这告诉人们,在购物时要考虑到最切合自己实际的需要,不要因为虚荣和自尊而去追求那暂时并不需要的商品,如钻戒、轿车。消费要量力而行,不要满足了低层次的需要后,却失去了实现更高层次需要的机会和能力,如教育、交际等。 对于一些奢侈品的诱惑,尤其要有清醒的头脑和高度的辨别能力。一辆奔驰车对男人来说,意味着地位与财富,但该车是否适合他的使用,是否满足目前的需要,才是决定购买与否的关键因素。 广告管理部门也有责任帮助消费者认清商品的利与弊。国内广告管理部门在健康监督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能让人有印象的也只有要求厂家在香烟上印上"吸烟有害健康"的标志。而国外广告的健康意识比较强,比如在做糖的广告时,商家会提醒人们:糖吃多了会损害牙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