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职业教育专业现代化建设是内涵建设的核心和重点任务,是保证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南京市莫愁中等专业学校结合行业企业实际需求及自身办学优势,以现代化专业建设为抓手,遵循 "专业——专业群——专业学院"的建设原则,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本文分析了当前中职院校专业现代化建设存在的问题,阐述了进行专业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性,总结了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学院专业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为中职院校提供实践参考和经验借鉴。 关键词:专业现代化 专业建设 职业教育一、当前专业现代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专业结构不合理 目前,中职院校普遍存在着随意性、跟风性、盲目性、低效性的现象,不少学校缺乏调查研究,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劳动力市场等资源相脱节,导致人才培养与就业相脱节。同时,不少职业学校由于缺乏专业建设所需的环境和力量,缺乏行业企业的技术支撑与帮助,导致教学水平不能与时俱进,还滞留在某一层面中。 2.专业建设不符合人才培养的目标 由于缺乏行业企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导致中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上存在著三个问题:一是专业课程偏重于理论知识,实践课程比例较低,部分中职院校还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二是专业课程设计过于冗杂繁多,各专业之间的定位与衔接不清晰,未能抓住本质与核心,导致专业开设效率低下;三是专业建设过于统一,缺乏各个专业间的特色和共性,忽视对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培养。 3.强调设施设备投入而忽视内涵建设 有些中职院校过分重视学校内的硬件设施投入,盲目强调学校在实训基地、实训设备、网络环境、教学环境上追求品质,而对于教师培训、课程设置、教材更新等方面不够重视,导致学校发展动力不足,缺乏内涵支撑。 4.学校师资力量薄弱 师资力量是推进专业现代化建设不可或缺的力量,然而中职院校中"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参差不齐,有些职业院校的教师偏重于理论知识,缺少进入企业锻炼的机会,也缺乏提高自身实践能力的机会,影响着学校专业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二、专业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性 1.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需要 根据《江苏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以及《江苏省教育厅、财政厅决定启动我省"十三五"期间职业学校现代化专业群》的文件精神,强化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是大势所趋。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必须以现代化为目标,开展专业现代化建设,职业教育现代化要求中等职业院校通过打造自己的专业品牌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2.顺应南京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 南京市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以及南京市职业教育十大专业学院的成立,释放出了各职业院校开展特色专业建设的信号,形成职业院校间竞争氛围,促进各院校加快专业现代化建设。 3.学校发展的刚需 职业教育以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旨在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它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导向,通过专业化、系统的教育学习让学生掌握就业必知必会的各项技术和技能。而专业建设水平的高低将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中职学校以加强专业现代化建设推动内涵建设,是学校寻求自身发展的重要路径。三、专业现代化建设实施路径 1.以特色专业为基础 笔者根据自己在南京市莫愁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莫愁中专")的从业经验,认为打造核心专业,是专业群构建的基础。莫愁中专于2001年初开设了国内第一个古籍修复专业;从2004年起,专业升格为五年制大专层次;在2013年打通了"专转本"升学渠道;在古籍修复做精做强的基础上,专业分化出书画修复、陶瓷制作与修复方向,形成文物修复专业群。 2.强化专业链建设 笔者学校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单纯的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会使学生的就业面受到限制,单纯的技艺传习对于非遗传承人的培养也存在局限,传统技术只有赋予现代表达,才可能焕发生机。因此,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学院(以下简称"非遗学院")依托莫愁中专文化艺术系而成立,并且它的专业建设将承载着"三基地一中心一平台"的功能,即非遗传承人群的高职培养基地、非遗创意产品的研发打样基地、非遗手工技艺的传习体验基地、非遗国际交流合作培训中心、搭建非遗合作交流集约化办学平台。 为了将专业建设与就业市场进一步相结合,笔者调查研究了南京当地的文创产业,发现文创产业需求量大但人才供给不足。为了进一步完善非遗学院专业现代化建设,在专业设置上分两大类。一是文物修复与保护类,现有古籍修复、书画复制与修复、陶瓷修复与制作三个专业,还将增加木器修复与制作专业;另一类是艺术设计(非遗设计方向)专业,从非遗技艺的传承到非遗元素的开发设计,形成紧密关联的专业群。此外,非遗学院还成立了云锦非遗工作室、泥塑非遗工作室等一批非遗工作室。这些非遗工作室在非遗大师的带领下,除了致力于研发新的文物修复技术,还针对学院研发的非遗文化创意产品进行技术指导,为非遗学院打造非遗创意产品研发打样基地提供智力支持。 为了促进专业现代化建设,拓展与丰富专业内容,南京云锦、惠山泥塑、南京绒花等非遗项目引入课堂,使这些民间自发传承的有困难的非遗项目后继有人。同时,拟定非遗系列校本教材开发计划,目前已出版《书史造纸史简稿》(江苏人民出版社)、《水墨画技巧》(南京大学出版社),惠山泥塑校本教材正在出版中。与此同时,学院正在进行非遗课程的视频采录工作,结合学院成熟的非遗课程,邀请权威非遗专家参与拍摄非遗技艺的操作流程,建立规范的非遗教学资源库。 3.增强专业示范辐射作用 笔者认为,专业现代化建设必须顺应发展潮流,主动"走出去",积极发挥示范辐射的作用,专业发展才能与时俱进。学校自2001年以来,已培养古籍修复人才600多名,优秀的毕业生遍及全国30多个地区;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被江苏省教育厅授予"江苏省特色专业"称号,现代化专业建设初见成效。 四、优化专业现代化建设之思路 1.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明确专业建设目标 中职院校在专业开设之初,应成立学校专业建设委员会,由专业教师、企业技术人员、行业专家等共同组成。他们应根据职业教育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市场和岗位能力的变化要求,经过调研和论证,科学制定并滚动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从而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和中高职相衔接的课程体系。在专业设计上,应从以学校为主体转变为与行业企业协同设计的形式,将行业企业用人标准与岗位要求作为教学的任务和目标,课程设计中更加紧密结合职业能力需求,以提高学生就業能力为教学目标;针对最新技术和工艺进行课程整体设计,提高相关岗位标准的清晰度,确保人才培养方案与就业市场之间相匹配,缩短教学与就业之间的距离。根据专业发展需要,确定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技能课程总学时之比。并依托企业冠名班,进一步加强与联办企业及高等院校的合作,广泛吸纳优质的课程教学资源,从而构建适应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的课程体系。 2.以提高就业能力为目标,加大课程重构力度 转变过去单一的专业课程设计,搭建以"公共基础知识+专业核心技能"为基础的课程结构体系,即由专业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组成的"专业核心技能"课程和专业群基础课程、公共课程组成的"公共基础知识"课程。公共基础知识课程应为学生掌握基础的知识与技能而设置,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核心技能课程应以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核心素养为目的,是针对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及个性发展需求而设置的。专业建设还需注重通用知识和能力、核心技能的综合培养,实现由单一的知识传授向复合型的综合能力的培养转变。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拓展教师专业知识 专业现代化建设要求教师承担多种课程的教学任务,实现课程内容的跨专业、跨学科之间的交叉。要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实力就必须开展教师专业培训,使有不同专业和教学经验的教师能够实现互补、协作、学习。中职院校应有计划地增加专业教师的培训活动的次数和频率,在延伸与拓展教师本专业内的基础知识上,综合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跨专业、跨学科性发展。此外,学校应鼓励教师积极参加企业实践活动,增强实践教学能力,提高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聘请行业企业的技术专家担任兼职教师,与专业教师一起开展教学活动,相互促进,实现互补;建立校企"互聘互任"的双向流动机制,提倡产学研一体化建设,打造一支具有现代职教理念、综合能力强、具有职业认同意识、理实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从而全面提升教师团队的教学能力。 4.以专业为核心,将资源重组与优化 以专业群为核心,重组学校的教学资源,加强教学资源的整合与重构。专业群内必须围绕着专业特点建设适应专业发展的教学资源库,将专业群内具有代表性的微课视频、专家讲座、教学精品课程、案例讲解、教学资源包等教学素材整合在一起,构建开放式、共享式的教学资源系统。与此同时,各个专业所需的实训资源存在交叉与重合。为了避免资源使用率低、重复建设等问题,中职院校需要重新优化整合实训资源,在实训基地建设中,以专业群中各专业之间的核心技能操练为基础,按专业群分类组建实训基地,将零散的、无序的实训资源整合为统一的、共享的、开放的专业实训中心;加强实训中心的建设,提高实训设备的使用率,降低实训资源消耗与运行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