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在悄悄的变革中改变我们的教育行为


  1946年,美国货车司机马尔科姆·麦克莱恩发明集装箱时,本意只是为自己企业获利找到新的出口,却不想从此彻底颠覆了物流配送、生产组织、经营方式,甚至改变了后来的商业结构和文化生态。如果向上追溯,18世纪,改良蒸汽机的瓦特,当时也不知道自己的敲敲打打,推动的将是一个时代的来临。人类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时刻和转折,可能今天的教育,正经历着这样的过程。
  在阅读魏忠先生的《教育正悄悄发生一场革命》一书之前,就发现很多教育人,不管是资深的名师专家,还是初入杏坛的后辈晚学,总在谈论诸如"云计算"、"大数据"之类的时髦词汇,以显示自己的开明和先进。甚至当场听到专家用"随着大数据教育的到来,教师会大量下岗"之类的言辞警告中小学教师。现在回过头来再思量,却发现,他们其实并不一定真的知道"在线课堂"、"翻转课堂"、"高效课堂"这类被过度消费得几近娱乐化的字眼,背后的真意与价值。
  是不是联接上了互联网,就算是现代意义上的教学?是不是"砸烂讲台"、"给传统课堂打零分"就能更接近教育的本色?是不是逃离了学校,效仿乔布斯、比尔·盖茨、扎克伯格骄傲的"退学",我们的孩子就可一夜功成名就了?这些看起来有点乖谬的想法,却多少有着现实基础。在有些人看来,现在的学校教育早已经沦同于新时代的技术主义了——每节课都需要有多媒体,需要有精确的结构化切割,需要有场面热闹的讨论,并最终万佛朝宗似的得出某一标准结论。
  为什么如此滑稽而荒唐的课堂能够大行其道,《教育正悄悄发生一场革命》的作者魏忠做了很好的解释:"传统的教育兴盛于工业化时代,学校的模式映射了工业化集中物流的经济批量模式:铃声、班级、标准化的课堂、统一的教材、按照时间编排的流水线场景,这种教育在工业时代标准化地制造了可用的人才。"由此可见,在工业化的背景中,以班级授课制为代表的传统教学方式是最先进的。而今天这个被称作"web3.0"的信息时代,世界正迅速的扁平化、一体化和个性化,"经验"和"体验"正作为新的元素在重新定义"知识",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智慧",影响着技术的发展和教育的需要。而我们还是沿用大工业时代的教育思维,就难免怪相丛生了。
  毋庸讳言,《教育正悄悄发生一场革命》谈的是基于大数据框架之下的教育发展和变革的预测书,作者试图从技术革新、媒介革新的角度,为我们描绘一幅正在变成现实的蓝图。"数据"是全书的一个核心词,贯穿始终。这让人不由得想起IBM对广义数据的四级分类:数据、信息、知识、智慧。"信息"是从海量的"数据"中提炼而出的,而"知识"则是在"信息"的基础上归纳和总结的,最后由"存乎之道,在乎一心"的人对"知识"再加工,得到"道可道,非常道"的"智慧"。其中,不管是这四级的任何一级,作者都在书中提到了,细心的读者可以在其中体会到某种"形而上"和"形而下"结构之美、形式之美和逻辑之美。
  但教育是否正在经历一场革命?如此宏大的命题,或未可知,不过,"革命"并不一定得轰轰烈烈,也并不一定需要有"挑落几片瓦"的形式。"革命"的确定含义,是给教育找到新的联接和出口,并以新陈代谢的方式,自然过渡到更符合科学和时代要求的发展轨道上去。瓦特改良蒸汽机的意义,并不是蒸汽机本身有多宏伟的创新和突破,而是因为蒸汽机利用"煤"这一物质将人类与千万年前的时空相联接(煤形成于地质年代的太阳能),极大地拓展了人类开拓和探索未知世界的边界。"大数据"呢,也是基于同样的道理,它的瑰丽之处,并不是自己有多伟大,而是它提供了一条通道,这种通道可以延伸我们的经验、感受、思想和表达,让我们可以与世界上任何高明的人学习、对话。于是,就在这无数的碰撞乃至激荡中,数据就渐渐成了信息,信息上升为知识,知识活化为智慧。这四维流通在每一台上网的电脑里、每一个敲击键盘的指尖上,学校作为传统知识的垄断地位开始崩塌,一如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击穿旧的信仰体系那样,学校的变革和转型也势在必行。
  正是基于这样的立场,作者才会说这是一场悄悄发生的"革命"。其实这股浪潮,不一定要无数的校长、老师、学生学会"可汗学院"的那一套,或者照抄"翻转课堂"那些尚不成熟的做法——摩尔定律的制约,令我们刚刚学成的"模式",就面临着被淘汰的命运。我们真正要做的,是要学会自由和开放地将自己与整个时代联接,把自己置于整个时空坐标中,思考个人的价值和定位;还要学着接受互联网思维,学会在一个更包容、对等、自由的逻辑起点上二次推演教育在未来的可能模样,并尽早做好准备。
  事实上,技术的更新远远快于制度和文化的更迭,因为人人都乐意享受新技术带来的便利和实惠,却很少有人愿意在取消既得利益的格局下高风险地重新制定游戏规则。显而易见,在这场"悄悄发生"的"革命"中,教育必将实现一次自我进化,每一个人真正要面对和战胜的,从来不是神乎其神的技术,或包打天下的模式,而是在"自由人的自由联合"下,改变自己。
网站目录投稿:夜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