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课题3溶液的浓度》在初三化学中,是很重要的知识点,通过这一课题的学习,学生将掌握一个新的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并要能进行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因此,这一课题的学习,不但要求学生具备牢固的基础知识,还要有一定的审题分析能力、计算能力、归纳能力等。为了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通过不断完善教学设计、认真实施教学过程、细心分析学生反馈、反思教学得失,我收获颇丰。为了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尽可能使各层次学生有所收获,在教学中我以人为本、层层递进,努力提高教学效果。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分析教材,明确考点 本单元相关概念从溶液→饱和溶液→溶解度→溶质的质量分数,这样的编排顺序符合化学学科的逻辑规律,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是课题3第1课时,主要教学目标是认识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含义、能进行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本单元前两个课题为课题3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课题1《溶液的形成》从定性的角度初步认识溶液,其中溶质、溶剂、溶液的概念是进行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的基础;课题2《溶解度》是从定量的角度研究物质溶解的限度,其中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溶解度的定义有助于更好地判断溶质的质量分数。课题3《溶液的浓度》则进一步从定量的角度认识一定量溶液里溶质的含量。这三个课题密切相关,逐渐深入。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课题3的要求是"认识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 本节课关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主要包括两种类型:(1)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间的相互换算;(2)要配制一定量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计算所需溶质和溶剂的质量。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往往对计算是比较畏惧的。要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就要让学生一步一步理解知识,扎扎实实完成三个课题的教学。学生只有理解好了概念,才可能应用概念去解答相关的问题,才更有信心去迎接其它的挑战。 二、层层递进,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 为了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让学生从简单到容易、先基础再拓展、层层递进,本节课的设计思路如下: 在教学中,把握好难度,由简入深,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 首先,由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引入"溶质的质量分数"这一概念,并强调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比值,并不是只由溶质质量决定,也不是只由溶液质量决定,而是溶质质量和溶液质量的比值。 然后,提出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并由学生自主学习,推导出溶质质量和溶液质量的公式。知道了公式以后,以一组简单的溶液、溶质、溶剂、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掌握方法,得出结果。 接着,将计算的难度升高。(1)与配制溶液相关的计算,需要在之前公式的基础上加一个"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计算配制溶液时所需溶质和溶剂的质量;(2)需要利用"质量=密度×体积"这一公式的计算;(3)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这三中类型的计算难度也是逐级增加,每一种类型都是采取先讲例题,再单独完成,最后交流讨论的形式完成。 最后,引导学生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将本课题内容进行归纳,构建知识网络。通过中考题,提高学生的读题能力、解题能力。 我觉得在"溶质的质量分数"这一主要概念的学习中,采用层层递进的教学方法是非常有利的。因为只要理解了溶液的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其实并不难,所涉及的计算也不难,但是学生往往畏惧于"计算"这一字眼,懒得去思考有关计算的问题。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先通过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简单公式的应用建立学生学习的自信,进而构建整个知识网络。这样学生就有兴趣、有自信、有能力去解决相关问题,获得成就感。 三、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丰富课堂,提高教学效率 (1)图片引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2)明确知识要点,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让学生由简入深地学习新知识,也使各层次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得。 (3)注意解题方法的传授,讲练结合,及时反馈。每种类型的计算都涉及一道例题和课堂练习,每一道例题都详细说明解题方法,并进行小结。同时通过练习,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作出评价,及时纠正学生在计算题中单位、格式、计算等的错误,将知识落到实处。 (4)展示学生练习,让学生在寻找错误的过程中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对计算题格式规范性的注重,同时,也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 (5)交流讨论,合作学习。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与溶解度的区别与联系这一难点中,让学生交流讨论,合作学习,得出结论。 (6)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归纳总结。 在《第九单元课题3溶液的浓度》的教学中,综观整节课,我觉得本节课仍有几点疑惑: 1、课本43页"练一练",是由学生计算三种硫酸铜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目的是让学生直接运用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表达式进行计算,但是这三组数据的计算比较烦琐,需要花比较长时间,而在教学中,我用了很简单的数据来帮学生巩固计算公式,这两种方案应该各有千秋,不知如何取舍。 2、学生对"溶解度与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联系"理解较为困难,中考中也几乎不涉及,可是教材中有这样的讨论问题,教学中,我把这一部分内容淡化了,但是对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还是进行了练习,不知这种处理是否合适、是否合理? 通过这节课不断完善的过程,我认识到教师只能通过不断地提升自己,提高自身各方面能力,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才能把教学方法用到极致,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学有所得。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今后还需不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