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苦妓回忆录的读后感大全


  《苦妓回忆录》是一本由[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11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苦妓回忆录》精选点评:
  ●和《霍乱时期的爱情》相似,马尔克斯笔下的爱情绝非世俗意义上的温情脉脉、长相厮守、彼此忠贞,相反它总是充满了离经叛道、混乱不堪、妓女甚至滥交,但却因为文字的犀利、人物的坦率,欲望的直接,和脆弱的真诚,而竟然被大家所接受甚至所感动了。故事的主人公是为90岁的老人,在这个年纪,爱情与性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和新生,荒诞行径下又暴露着本能的真实。
  ●看的過程中有一次差點就棄了,不過還好看到了最後,精華全在後面的二三十頁裡。(笑
  ●荒芜山冈老师 一个人的年龄并不是他有多少岁,而是他感觉自己有多少岁 "五十岁后的那个十年是决定性的,因为我意识到几乎全世界都比我年轻。六十岁后的十年是最紧张的,因为我怀疑自己已经没有时间再犯错了。七十岁后是最可怕的因为那有可能是我的最后一个十年。然而,当我在九十岁的第一个清晨,在黛尔加迪娜幸福的床上活着醒来时,一个悦人的念头刺穿了我:生命并不是像赫拉克利特的奔腾不息的河流那样流逝的东西,而是在铁箅子上翻身的唯一机会,翻过来后还能继续把另一面再烤九十年。" 主人公实在不讨喜
  ●2017.3.6
  ●好像蛮深的,一个老人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开场戏写的太带感了,嗯,就是今天了。里面金句频出,最喜欢里面的一句话:一个人的年龄并不是有他多少岁,而是他感觉自己有多少岁。
  ●川端康成的痕迹
  ●总觉得这本书里边有一个更真实的我,比坐在图书馆托着下巴翻着它的我更真实,多些浅薄,少些刻板。
  ●爱情与衰老,这莫不是把《霍乱时期的爱情》和《睡美人》重写了一遍?不经让人怀疑作者从来没有得到过他想要那绝对的爱情。
  ●如果、、、、算了 描写的驴屌很有力量。
  ●本来应该是一个挺感人的故事吧,但是没有这种感觉,本来是冲着马尔克斯买的,读完有点不知所谓,可能对这种感情没什么共鸣吧
  《苦妓回忆录》读后感(一):生命不止,真爱不息。
  这本书从人物设定到主题对爱情及衰老的思考,无不让人联想到《霍乱时期的爱情》。乍一看似乎马尔克斯江郎才尽,只能炒冷饭。想到马尔克斯在七十七岁高龄创作此书的动机,这种结论显然站不住脚,细思令人拍案叫绝! 首先,这样的重复很符合叙事者年老的状态。随着记忆的衰退,老人们常常反复讲述某些内心珍藏的片段,与故事中九十多岁的男主恰好呼应。 在我看来,这本书更像是《霍乱》的升华。霍乱中有过忘年的爱,也有过将死之前终于得到爱情的大团圆。然而,其中那段忘年之交更像是填补求而不得的爱人带来的身心的空虚。和费尔明娜最终的结合,也没有彻底割裂爱与性的关系。而在此书中,爱情真正跨越了年龄的界限,也最终可以摆脱性的牵绊。我想作者无意讨论何种爱情更为高贵,只是步入暮年的他给我们描绘了理想爱情的更多可能性。 生命不止,真爱就随时会发生。 最后问一句,看了开头谁能忍住不一口气读完?
  《苦妓回忆录》读后感(二):忽略不被现世称道的畸形恋情,细细品尝"孤独"就对了
  这是读的第二本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作品,前面刚看完《霍乱时期的爱情》,两本书的情节有相似之处,例如,同样的河流,同样都有几百个情人,不知道在彼时的拉丁美洲这种情况是否很普遍,还好前面有《霍乱》做了铺垫,不然又会让我感觉瞎了狗眼,哈哈。《苦妓》描述了一个九十多岁的老记者、报刊专栏作者在步入九十岁生日时的一场忘年恋,文中也称为初恋,应该是让老人又有了初恋的感觉吧。按现在的观点来看,这是一段畸形违背伦理道德的厮守,女孩刚出现的时候未满14岁,但马尔克斯的作品向来鬼马,总是深入到可能的极致去描绘一个罕见的世界,但又确确实实达到了他的目的,向读者传递了孤独,无限的孤独,无奈的孤独,极致的孤独。以至于我们透过小说能一下子忽略过滤掉很多肮脏不堪的画面,而腾出更多心思领略起他要表达的孤独来。人之将死,还有很多事情没做,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死亡的恐惧日甚一日,小时候经常去过的地方越来越陌生,一起工作过的同事越来越少,还保持着旧有的生活习惯彻底被新时代所抛弃,像古董一样存活没有人太关心你的所思所想……这是每个时代老年人都会面临的情况,每个人也终将变老,每个人也终将孤独无依,是被岁月无情抛弃的一群可怜人。忽然会有点害怕衰老,既然衰老势不可逆,就请对这个群体多点理解和宽容吧。
  接下来准备再看下马尔克斯的访谈录和《百年孤独》,想再深入了解下作者的创作鬼马心思,相比这些惊艳的著作,现在对马尔克斯这个人更感兴趣了。
  《苦妓回忆录》读后感(三):除非死亡,没有什么能阻止爱情的来临
  "性是一个人在不能得到爱时给自己的安慰",读到这句话我仿佛知道了记者的苦楚和作者的答案。
  年老的记者想在自己90岁生日的夜晚去享受一个年轻的处女的身体,看起来多么荒诞不经。
  记者年轻时候的荒淫,放肆,去红灯区进行一次酣畅淋漓剧烈活动似乎已经成了记者的业余工作,他与四百多个女人上过床,但他与这四百多个与他上过床女人都没有产生爱情,他在性中寻找爱情,又在一次次失败后,用性来安慰自己。
  记者90岁的生日最大的收获是他真正的体会到了那姗姗来迟的爱情的美味,他遇到了他的"黛尔迪丽娜",他没有年轻时候的欲火与癫狂,而是小心翼翼的欣赏与爱怜。他才明白爱情是不需要考虑年龄的,是不性的表达。也是直到那个时候记者才明白"性是一个人在不能得到爱时给自己的安慰"。
  《苦妓回忆录》作为马尔克斯晚年的封笔之作,它是那样含蓄,内敛,克制。但又那样的简单,温暖,感动。
  90岁的记者与14岁的少女,他们的爱情是超越年龄,超越性的爱情。这也是77岁的马尔克斯给予我们爱情观。
  如果说《霍乱时期的爱情》爱情是等待,《百年孤独》爱情是欲望,那么《苦妓回忆录》的爱情就是坚信,坚信爱情的到来。或许唯一能够阻止爱情来临的只有死亡,直到死亡也没有遇到爱情是可悲的事实。但也不要气馁,记者90岁才遇到自己的爱情,马尔克斯或许想告诉我们"好饭不怕晚"。
  如果按照内容和行文来讲《苦妓回忆录》却实少了马尔克斯年轻时的文字功力。但又多了一份人生的思考,对于爱情的思考。
  我想爱情就像《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中的那封信,或许一辈子都等不到。
  我想爱情就像《霍乱时期的爱情》中费尔明娜·达萨和弗洛伦蒂诺·阿里萨一次错过,便是五十年后的再会。
  我想爱情就像《百年孤独》中布恩迪亚家族的诅咒,注定是终身的孤独。
  但我相信我的爱情会如《苦妓回忆录》,只要相信爱情,坚信它的来临……
  《苦妓回忆录》读后感(四):苦妓回忆录的书评
  "活到九十岁这年,我想找个年少的处女,送自己一个充满疯狂爱欲的夜晚。"这是加西亚·马尔克斯在《苦妓回忆录》正文中的第一句话,简明扼要说明了小说要写的内容。对于读者来说还差一个结果,这是个情理之外,意料之中的结果——90岁的老头爱上了14岁的少女。
  马尔克斯并不是第一位把混杂年龄差的人伦情爱作为创作视角和创作对象的人,当然也不是最后一个抛给大众灵与肉平衡问题的人。他的《苦妓回忆录》会让大部分读者与1955年出版的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洛丽塔》以及1961年川端康成的《睡美人》进行联想比较。在正文开始之前马尔克斯就引用了川端康成《睡美人》中的一段"客栈的女人叮嘱江口老人说:请不要恶作剧,也不要把手指伸进昏睡的姑娘嘴里。"《苦妓回忆录》中有一个特别人物的存在——老鸨罗莎·卡瓦尔卡斯,她也是类似客栈的女人身份的存在,是90岁的老头与14岁少女之间沟通的桥梁。《洛丽塔》的叙述视角和《苦妓回忆录》一样以男主人公的视角来叙述自己的内心独白,露骨而深刻的叙述得以窥探在大众角度之外的某种特殊的心理,但是从某种角度相较而言我个人觉得《苦妓回忆录》更胜一筹,具体原因会在下面进行较为详细的分析。
  除了文学作品以外(在很长一段时间大众并不认可这类小说的存在,认为这是淫秽之物,不能算是文学作品,受到大众强烈抨击。但高尔基曾言文学即人学,从今天较为开放的审美眼光来看我认为这些仍可归属于文学作品之中)后续也有很多影视作品的创作灵感来源于这些至今饱含争议的文学作品,例如2011年澳大利亚电影《睡美人》、2012年韩国电影《银娇》等。
  为什么这些创作者一次次从道德伦理的界限、灵与肉的平衡发起挑战?或许我们认为的所谓的原则底线真的需要在变化的时代中与时俱进进行革命,而我们是时候从另一个角度直面真实,而不是一味故作高尚的躲避。
  典型的例子证明就像是弗洛伊德在提出"俄狄浦斯情结"后大众不可思议的反应,认为弑父恋母的心理是反人伦是不可能的,疯狂抨击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认为他是个疯子。但事实上后世学者对于弗洛伊德的态度恰恰证明了他的先知与睿智。
  任何作品的产生都有其存在的原因和价值,故作高尚的排斥往往是内心情感的胆怯罢了。在任何时代尤其是今天我们更需要敢于揭露真实的勇气。
  马尔克斯的封笔之作《苦妓回忆录》创作于2004年,在最后的创作生涯当中马尔克斯用自己最后的力量融入了他晚年的思想情感,很多读者认为《苦妓回忆录》是他平庸的一部作品,但我认为《苦妓回忆录》恰恰证明了一度被推向神坛的马尔克斯拥有褪去一切光环普通人的矛盾情感,属于一个老年人的心理也属于一个遇到爱的爱人心理,真实亲切。
  先说马尔克斯对于老年人初恋的描写吧,虽然确实将一个活了90年的老头因为心爱的姑娘变成一位毛头小子来显示爱对于人的再塑造的强大改变力,但是个人认为这部分描写缺乏真实性。(小说是虚构的,但是人物依然需要在虚构的世界中真实存在)虽然想要塑造的是一见钟情的效果,只是从"幼嫩的斗牛"等描写出爱上的过程显得有些过于突然了,尤其是在少女并没有任何回应的情况下的爱情,塑造地有些单薄。第一次与黛尔加迪娜(全文没有出现少女的名字这个名字是老头自己想象出来的,包括两人的互动也是老头的想象和罗莎·卡瓦尔卡斯的转达,两者并没有亲自交流)分开之后正常应该有情感的缠绵才会有爱恋才会有下次的见面,但是在亲吻额头道声永别之后马尔克斯大段的描写是同事帮他过90岁生日,是生命轻松的释放,在带有"挑衅"意味的礼物和城市化生活的不满烦躁之后,老头才再次和黛尔加迪娜见面,不免造成一种倔强式证明我行的误读,对于确定自己爱上黛尔加迪娜的过程需要一种更加真实的合理性。也许这就是说其平庸的因子所在吧。
  对于老年人的描写是马尔克斯的精华所在,可能是他本人就是个老头吧。整篇小说篇幅相较于《百年孤独》和《霍乱时期的爱情》来看显得很短,但中文版也就114页,但是整篇小说很自然的详细准确描述了老年人的衰老特征:
  一、当中提到了因老年而带来的疼痛描写大约是6次,有两次提及到看医生,医生给他的回答都是:这就是您这岁数正常的疼痛/您现在的身体已经达到了您这个年龄所能达到的最佳状态,一次是42岁,开始意识到自己老了,一次是快到91岁,爱上黛尔加迪娜后发生了矛盾。
  二、提到了近乎7次的大大小小的恐惧,这恐惧原因不一但是大部分都与自己的年龄有关,在他人的暗示和自我生理疼痛不变的表现上流露出主人公的因衰老带来的恐惧与烦躁。但也并不是一味因衰老而烦躁,中间出现过一次生命的释放,即使后来又有恐惧的出现,这种压抑的恐惧与生命轻松的释放之间的变化和内心情感起伏,正是现实生活中老年人甚至是中年人都有的自我解嘲的矛盾。
  三、稳定的生活作息,在所有的年龄结构社会群体当中拥有最稳定的生活作息规律的大部分是老年人。五点钟准时起床,十一点准时上厕所,即使应该退休了仍然按时完成专栏文章的任务,连吃饭吃的食物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
  实际上还有一些衰老特征在这里就不再列举了,这些细微甚至琐碎地描写在马尔克斯地设计之下显得尤其自然和精准,细微却不是细腻,过分地细腻将会造成一种审美地阻碍,对于人物特征地把握个人认为马尔克斯更胜纳博科夫一筹。
  其次是对于主题形象的铺垫揭示马尔克斯显得更为高明。小说中印象最深的是过90岁生日时,同事送了他一只安哥拉猫。这只猫可以算是这个老头的缩影和象征。这只猫猫龄大约10岁,在12—18岁的寿命来说就和老头一样是个老年人;猫爱干净,老头爱面子不肯认输;未怀孕的母安哥拉猫每隔14—21天就发情一次,老头在50岁时已经和514个女人睡过。并且老头对于老猫的态度有过变化,先是冷淡的喂食不多管理,直到老猫生病养殖场要把猫杀了,老头此刻就将病猫与自己划为同一阵营里的人,坚决维护老年人的权力。这就从一个隐晦的角度表现出了马尔克斯作为一个老年人在维护老年人的强烈自尊心,实际上老头多次的不认输也是同样的作用。
  至今为止的国内外小说当中以第一人称视角创作一个老年人的内心世界并不算多,尤其是写老年人的初恋更是凤毛麟角。马尔克斯用自己一贯的风格通过奇奇怪怪的想象而又特别自然地表现出他想要表达出的主旨情感,从抽象世界到现实世界向世人彰显"一个人的年龄并不是他有多少岁,而是他感觉自己有多少岁。"老年人确实有疾病有疼痛,也有老年人特有的焦虑,更有老年人的尊严和爱人的权力,相对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而言马尔克斯的眼界更为宽广些,对于人物形象心理以及主题的彰显真实之中带有力量。
  其实正如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中提出的艺术四要素所言,世界作家作品读者本就是循环一体的,当作家直面世界的真实和平庸时,读者同样需要另一种角度观察的胆气。
网站目录投稿:如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