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沉淀了一个"三位一体2B产品构思模型",与大家一起分享、探讨。enjoy~ 任何一款产品都跳不出其行业的「窗口期」 雷军在2010年创建小米时,经过总结自身的经历,发布了业内人都耳熟能详的移动互联网思维说:"只要在风口上,猪都能飞上天。" 现如今移动互联网的大潮正在退去,这个理论是否仍然适用呢? 个人认为还是确定的:任何一款产品都有自己生命周期,假使窗口期能够被准确预测、捕获与行业趋势重合上,还是会赶上行业的风口。 98年我刚接触计算机,那个时候输入汉字用「五笔字型」,文件编辑除了「WPS」,几乎没有其他选择;斗转星移到了今天,现在输入法我就用「搜狗」,文件编辑基本就用Evernote搞定了。 「五笔字型」在当年也算是"网红软件"了,是大家学习计算机的标配,而现在估计很多95、00后根本就不知道他是个什么东东了吧。 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百度一下「五笔字型」,他是1986年由王永民老师设计、发布的,其成熟期大概是1996-2000年到左右,从2000-2016年就进入衰退期了。 回头看,这款输入法的整个产品生周期从1986年到2016年,甚至今天还能够下载使用,这无疑是一个奇迹,其他产品估计就没有这么幸运,尤其2B产品的生命周期远远短于他,另外一个主要原因是产业的商业模式、业务场景自身每一天都在高速演进、不断成熟,亦或萎缩消亡,2B产品生存环境就随之产生、演进、消亡。所以一般2B产品的生命周期都不会太长,「窗口期」多数不会超过3年。 三位一体2B产品构思模型 既然2B产品的「窗口期」这么短暂,岂不是很难被捕获? 事实上,如果我们保持深入的观察和长期的思考,还是有一些方法的。个人经过多年的一些探索,沉淀下面这个"三位一体2B产品构思模型",与大家一起分享、探讨。 1. 时刻洞悉行业变革 拿我熟悉传统金融行业来说,2013年我们做了第一家金融客户(招商银行),在2013年整个银行业中,开发了自己APP的真是凤毛麟角,招行的开拓基因,给了我们的"统分"产品带来一次不可多得的商业契机,这使我们有幸参与到"招行APP"的运营活动当中,为其做埋点监测、运营指标报告,通过T+1数据交付方式,提供着:"DAU、日活、新增、7日留存"等系列运营指标体系,为其招行早期产品优化和新功能演进提供大量数据依据。 时过境迁到现如今,从最小的城商行到"宇宙最大行",100%都有了自己的APP和"统分"产品。 "统分"是一个移动运营工具,运营对内的目标是:发现用户体验薄弱环节,优化出更好的产品体验,进而获得更多用户的留存率;对外来说:知道"通过哪些渠道获客"更加有效、留存率更高。 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流量红利正在消退,用户使用习惯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 用户的流量也更加的分散,离散到更多元的渠道中; 用户的时间更加的碎片化,使用路径很不连续; 用户的时间更加宝贵,接受服务的耐心也更加短暂; 与其"建立链接"的时机更加瞬息万变,难以捕获。 受这些客观环境因素倒逼,预计在未来2-3年在这个领域中:「新型流量运营」方向的产品就会出现窗口期,这种平台,应该具备以下特征: 面向跨渠道融合响应(渠道间数据打通、事件互通)业务价值:带来场景体验协同一致。 面向更加实时的场景响应(对用户访问路径实时监控、事件实时上报,实时营销offer触达)业务价值:带来场景体验同步,快速响应需求。 对前置的流量能够干预(投放和运营协同贯通,实时个性化定义运营活动,转化数据实时同步到运营平台)业务价值:流量赋能到业务。 面向对象的动态内容(每个人打开APP、Web看到的功能、内容完全不同)业务价值:满足个性化体验需求。 智能化的营销策略(千人前面的商品推荐,千人千策的offer)业务价值:精准实现场景内个性化触达,提升营销效果。 只有保持对行业场景的长期持续关注,才能发现客户痛点、预见需求的演进。 2. 保持对技术的敏感 每天早上我做地铁上班,都会下意识地观察一下大家的行为:约10%在看电子书、约50%戴耳机听语音/音乐、约15%在看视频(抖音、追剧)、约10%在打游戏、约15%(微信、其他),此时的我呢?正带着耳机听《8点一氪》,把时光机调回在3年的此刻,我应该是在阅读新闻资讯。 这得益于近两年NLP技术的不断成熟,文本内容中包含AI机器人朗读插件的已经非常普遍了,这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大家视觉的疲劳程度,提高了信息获取的效率。 众所周知,中美贸易战正在如火如荼对峙。前两天看到了一份的整理简报,说2016中美贸易争端就已经开始不断出现了,我国整个行业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尤其外贸出口领域,虽然我们这行表面看去影响不大,但实际也不能幸免,行业的就业机会在减少,换到合适工作也没有前两那么容易了:我身边也有几个产品经理朋友在家待业3个月了,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当然这个也主要是因为行业的消费互联网红利消退所致,实际上贸易战也起到推波助澜的放大作用。万事皆有利弊,贸易战也有正面的作用:美国给我们的压力,促使国家进行前所未有的产业升级规划,国家更加关注高新科技发展,也给予了更多政策和资源的扶持与注入。 目前正全力推进着5G、AI、芯片等核心产业科技,其中5G在明年商业化已经是必然趋势了。说到5G,由于5G自身的高速率、低延时的技术特征,这势必给超高清视频业务创造出承载、运营的公共网络环境,这个方向的创新类产品也将会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还拿金融行业的运营、营销方向来说:「视频核验」、「视频远程业务受理」、「视频客服」、「视频场景营销」、「视频营业厅」等新的运营手段、营销工具产品一定是这个方向发展的重点。 所以说新技术一定会给2B端来新的用户体验,甚至重构业务模式,大家保持对技术的敏感是规划2B产品的重要方法之一。 3. 用数据思维发现价值 数据思维就是数据的方法来去思考问题,那么如何用数据思维方法来量化2B产品的价值呢? (1)逆向思维:统计市场中的连续数据、发现市场趋势,逆向推演价值点 现在我们看一下汽车领域的一组销售数据: "中国车市销量在连续增长28年后,迎来首次同比下降。根据中汽协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乘用车累计销售2808.1万辆,同比下降2.8%。进入2019年,低迷走势仍在持续。中汽协数据显示,今年1-4月,乘用车累计零售同比下降12.1%,为835.3万辆。" 通过以上对中国汽车销量历史数据统计和比对,直接可以看出中国现在汽车增长已经进入"萎缩期"期,大众整体对汽车购买需求趋势由上涨逆转为下降。 继续想:每销售1台汽车将变得更加困难,4S店、主机厂对每个潜在客户争夺会更加的激烈,这个时候潜在客户的"销售线索"将变得更加值钱,获得到的潜客"销售线索"的质量如何?也变得更为重要。如果能够有一款数据产品:通过"销售线索"有限信息,就能预测出该客户最终购买某品牌的可能性,这款产品必定会有市场价值。 (2)联动思维:聚合业务上游中同一类事件的数据,发现共性,提取下游相关需求价值点 我们看一组国内131券商营收数据: 数据中2019年Q 1收入总额中:"证券投资收益"占收入的50.45%,份额最大; 2018年前三季度收入总额中:"证券投资收益"占收入的27.80%,份额最大; 2019全年收入总额中:"证券投资收益"占收入的30.05%,,份额最大。 以这个趋势预示着"证券投资收益"这项业务收入一段时间会是券商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证券投资收益"是什么呢?就是券商用自己或募集的资金直接参与市场投放的收益所得。 券商购买理财产品与我们个人不同:个人投资股票都基本都是自己手工操作购买、售出的;而券商不同,他们购买卖金额大,投资的金融商品复杂,还要考虑一些对冲投资,均衡购买、避免风险、保持整体收益最大化。 受到这些业务特点的限定,券商一般会需要借助一些机器人来做"智能量化投资",已达到高效、稳定地进行操作,同时通过精算模型,保持收益的最大化。这么看未来1-2年就是"智能量化投资"机器人产品的黄金窗口期了。 相关性思维:统筹数据中的相关性,提取共同价值点 就是典型的"啤酒+尿布"方法,这里就不展开说了。 假设性思维:通过对数据进行假设,预演出价值点 简单说,就是假设一个价值目标,通过一个最小化的产品模型来验证市场反馈,确定产品价值是否成立。例如:《精益创业》中提到MVP产品原则。 融合到业务场景中落地 每次我去宜家商场,看到人流最集中的就是两个地方:餐厅和各个样板间。去这两个地方,都是需要排队等候的。 1. 餐厅排队 餐厅排队没有什么奇怪的,谁让你非想吃"瑞典肉丸"呢?想薅1元冰激凌羊毛呢?3月初,因为要收拾房子,又去了趟宜家,发现其上了大量"自助购物机器",购物流程也做了优化: 微信/支付宝扫描二维码; 进入点餐小程序; 选购、下单、支付; 打印小票; 凭小票取餐。 体验了下,整个流程缩短了不少时间。其实,这个"自助购物机器"就是按照这个购物场景过程贴身来打造的: 下单与取餐过程分离;由单线程到双线程,甚至多线程,提升整体效率; 线上支付与线下融合把支付压力分摊每个人和机器,减少人工交互支付,节省了支付环节时间; 全部人力集中到机器无法替代的取餐交付环节,提升了交付效率。 这就是购物场景中,下单与取餐两个子过程,围绕整合场景进行了重构,"自助购物机器"就穿插到了场景中,代替瓶颈环节,让C端的购物体验得以提升,同时为B端商家带去了生产效率的提升价值。 2. 再说样本间 宜家的样板间都是小平米,每个都会标出平米数,一般是10-70平米之间。在北上广深这样寸土寸金的地方,小户型房子还是主流的户型,走进这些样房间,让一般人感受到的就是"我的房间如果这样布置,是不是也会很高级?" 这种沉浸式场景体验消费,就是一种氛围营造,诱发你对产品消费欲望,因为「样板间设计」本身就是一个是产品,是一种让你发现"家也可以这样的美好"的场景设计产品。 2B产品场景重建 对于2B产品的场景,一般用六个要素来还原:角色、时机、空间、行为、响应、目标。但根据产品面向的对象是"人"亦或是"物",这个六个元素会有比较大的差异化定义。 以下假定产品面向对象是"人",展开说明一下: 角色:定义产品的主要用户。例如:一款2B的SCRM产品的主要用户角色之一是"销售人员",他们用产品来跟进销售线索。 时机:定义与客户沟通的时机。例如:上面这名"销售人员"在收到一个客户在"官微"上互动时,马上通过SCRM系统与对方主动建立沟通,在这个时机发现商机,也是达成销售的最佳机会。 空间:客户在什么渠道(空间位置)与我们建立交互行为?例如:上面客户就是通过"官方微博"与"销售人员"建立的联系。也许客户在线下某个门店到店,这时候门店就是空间位置了。 行为:客户在做了什么?例如:上面的客户通过"官微"咨询了某款商品的价格,就是一个交互行为事件。 响应:对于客户的行为,给出什么样的响应,这是一个策略机制,用来增强客户满意度或达成客户需求。例如:收到客户"官微"咨询了某款商品的价格,给其回复正常价格,如果客户1分钟没有反馈,再给其一个活动优惠offer。因为这个一套策略机制,会根据:目标、时机、行为不同而个性化、多元化来定义。 目标:角色的目标。例如:上面"销售人员"的目标就是达成销售。这也是2B给用户带去的价值点的具体量化指标之一。 通过以上这6个要素的思考,如果你想构建一款2B的营销平台产品是不是就容易多了? 总结一下 我们在构思2B产品时候要以用户的价值目标,做为根本驱动力,同时对客户业务场景要持续的关注和深入的理解,发现其业务中的痛点或未来可能的演进趋势,再通过对新的技术手段的了解和运用,着眼于业务场景进行落地,要么是优化业务的了流程提效、要么是满足用户不断演进需求创造新的商机,总之最终是要达成用户的业务目标,使其获取商业价值的增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