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芙蓉镇读书笔记


  古华的中篇小说《芙蓉镇》描写了1963年到1979年中国南方农村的风土人情,给我们叙述了那个动荡年代的故事。
  小说开篇就介绍了芙蓉镇的地理方位,坐落于湘、粤、桂三省交界的峡谷平坝里,是个四通八达、花柳繁华之所;这里的人邻里和睦、十分讲人缘,民风淳朴;一到圩日,万头攒动,各家客商在此云集,好不热闹。胡玉音的米豆腐摊,也因这繁华的小镇得以生意兴隆。后面的故事也和这个米豆腐摊息息相关。而这部小说里的人物和在他们身上发生的事,是我陷入了沉思。
  胡玉音和她的丈夫黎桂桂是老实本分的小商贩,兢兢业业、克勤克俭的经营着属于夫妻两的米豆腐摊。就像胡玉音自己说的"抓死抓活,推米浆磨把子都捏小了,做米豆腐锅底都抓穿了,手指头都抓短了"才换来自己的一幢新房子,可总会有些见不得别人好的人,国营商店的女经理李国香便是那其中的代表,而所谓的"运动根子"王秋赦,便是跟在她后面为虎作伥,仗势欺人的狗腿子,除以上的几人,在这小小的芙蓉镇,粮站主任谷燕山、大队支书黎满庚、右派分子秦书田等人似乎也在暗中支配和影响着芙蓉镇上空的风云变幻,他们与那个特殊时期的风潮合力把芙蓉镇搅得风卷云涌。
  胡玉音,一个勤劳能干、贤良和蔼、温顺本分的女人形象,她待人温和,不势力,不刻薄,绝不会轻易与人争执,更不会为了自己的利益害人,不过她身上也有传统农村女性的愚昧思想存在,她信命,她认为自己没有孩子是因为算命的说她不主子,后来她的丈夫黎桂桂自杀,觉得原因也出在自己身上,因为她克夫;但她也不信命,在她的心被秦书田暖活了之后,她觉得自己的人生除了批斗带来的凄苦、凌辱、惨痛之外,还有对爱情和生的渴望。在黑暗的环境,她倔强的、忍辱负重的活着,只为了她孩子和秦书田的刑满释放。她曾经也是个把所谓名声看得重于性命的人,她在挨斗挨打、游街示众后,总是冒出轻生的念头,就算寻死也是想找一种死得体面一点的方法;但她也是个视名声为无物的人,在她有了属于她和秦书田的孩子之后,她敢于对不公正的对待提出自己的抗议,她敢于直面李国香的淫威,即使被押上审判台,也没有低头,没有落泪,为的就是向芙蓉镇的人和李国香们展示她和秦书田的婚姻并没有违反哪条法,哪条律,她和秦书田的婚姻的存在是正确的,她的孩子存在也是正确的。其实也可以这样说,胡玉音这个人,人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和秦书田相爱前,她保守本分认命信命;和秦书田相爱后,她为自己的正当利益奋起反抗,敢爱敢恨。
  黎桂桂,胡玉音的第一任丈夫,对胡玉音呵护有加,是个厚道老实的人,唯独胆子小。起初与胡玉音相识,胡玉音并不看好他,他却不在意,帮着胡玉音家干活,任劳任怨。入赘胡玉音家之后,与胡玉音厮亲厮敬、相敬如宾。在被陷害之后,劝胡玉音去自己的远房亲戚家避风头,自己留下面对狂风暴雨。他的胆小注定了他的结局,他没有等到胡玉音的回来,没有等到沉冤得雪就结束了生命。
  秦书田,胡玉音的第二任丈夫。他原本是个吃快活饭的人,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但因编研反动歌舞剧《喜歌堂》,被划成右派分子,开除回乡生产。他是个乐天派,从没有因为被批斗而哭哭啼啼,却因为识得几个字,颇有组织活动能力,当上了五类分子的头目,编一些如《五类分子歌》之类的歌谣,以表自己劳动改造,爱国护党的决心。秦书田不像别的五类分子,大队干部们对他的要求能一分不差地完成。在一次批斗大会上,因为他写的一副对联,被李国香抓住把柄,被斗得更惨,戴上了铁帽右派这摘不下的黑称号,被罚扫街,也因此与胡玉音多了接触机会。他和胡玉音的相爱,看似偶然,然则必然,所谓同病相怜,他们处在同样的社会地位,他们被打压批斗,再加上朝夕相处,他们爱情的枯树开了瘦弱的花,结出了酸涩的果。在面对李国香和王秋赦的施压,他第一次没有如往常一样跪下服罪,他当右派十多年来,第一次不肯低头,这也说明,就算他秦书田被斗油了,斗臭斗硬了,内心那杆秤没有因为领导的淫欲倾斜,他的这种胆大妄为是对政治身份,李国香们的公然挑战和反抗,最后也证明他这样做是对的。也许,《喜歌堂》唱的是秦书田和胡玉音的爱情,讽刺的是那个黑白颠倒的年代对人性的禁锢。
  在我看来,粮站主任谷燕山,大队支书黎满庚是两个对立的例子。谷燕山虽长得一脸凶相,但为人善良热心肠,他是推翻的封建主义的战士,对国家和党十分拥护,在被停职软禁之后,他气过,骂过,他开始思考他是否就真的做了对不起党和革命的事,在他想到替老百姓讲话,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的彭德怀也受了委屈,背了冤枉之后,他渐渐心平气静,百事不探,借酒消愁麻醉自己,醉眼看世情,不过问那个浊浪滔天的文化大革命。颇有一种"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境界,但他心里依然有一块属于道德和良心,正义和忠诚的位置。他帮胡玉音和秦书田证婚,在胡玉音难产时施援手,照顾产后的胡玉音。而黎满庚,说是与胡玉音青梅竹马,与胡玉音相爱,却能因为一顶乌纱帽放弃爱情,因为一顶乌纱帽,出卖胡玉音,在胡玉音划成新富农、黎桂桂自杀这冤案上,落井下石,火上浇油。一辈子受到良心的谴责,丢掉了自己的原则,违背的自己的盟誓,实是可怜又可恨。
  李国香,王秋赦,典型的毒瘤。李国香与王秋赦狼狈为奸,沆瀣一气,为了自己的利益互相利用,制造各种冤案,扭曲事实,把芙蓉镇搅得乌烟瘴气。李国香一类的领导,中国大地随处可见,不予分析。王秋赦,小人得志,靠自己的一番嘴舌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混得风生水起,谋得一官半职,敢问又有多少王秋赦们在中国社会基层兴风作浪,使一方土地吏治腐败,民不聊生,鸡犬不宁。
  很多人都说,《芙蓉镇》结局是好的,胡玉音一家平反,一家团聚,谷燕山升了官,李国香调离芙蓉镇,王秋赦也被撤职,芙蓉镇人的生活似乎又平定了下来。然而,那个年代在被批斗的人的身上留下的烙印就像芙蓉镇那条青石板街上的脚印一样,密密麻麻,重重叠叠,抹不掉,也填不上了。
网站目录投稿:沛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