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发现,有些人很会算计别人,总在不经意间占别人便宜;很多老实人吃亏上当,一不小心就被爱算计的人坑了,还有苦说不出,一辈子悔恨懊恼。 这其实是思考方式的差别。 一、 三国终结者是司马昭,司马懿的儿子。他非常信任一个谋士,叫钟会。 说起这个钟会,可是大名鼎鼎。从小被称为神童,十几岁就被封为将军,号称诸葛亮之后的又一绝顶聪明人,被称为"算无遗策"。 他呢,的确出过许多好点子,让魏国的地盘越来越大。 这一回,司马昭想要讨伐蜀国,群臣都不同意。一来蜀国有天险,二来蜀国建立多年得民心,三来魏国连年打仗,耗资太大,百姓和士兵都要休息。大家开始了冒死进谏的套路... ... 这些举动把司马昭愁得,吹胡子瞪眼睛。 钟会堵在群臣面前,对司马昭跪下说:"大将军,现在是灭蜀的好时机,钟会愿独自领兵前往,不灭蜀汉绝不回来"。 这个举动正合司马昭心意,他立刻将全国精兵二十万派给他。 有忠心的大臣问:"大将军,你怎么可以把全国精兵都给一个人,万一他反叛呢?" 司马昭哈哈大笑:"不会,我相信钟将军的忠心。" 二、 钟会怎么那么有把握,他就不怕失败后回来被嘲笑? 原来他一早算准了,蜀国国力不行,刘禅没能力抵抗,只有一个姜维顾得了前线顾不了成都。他只要派人牵制住姜维,他带领大部队绕小道去成都,就胜了。他这招就用了诸葛亮用过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事情进展果然如钟会预期,钟会很快来到成都城下,蜀汉国皇帝刘禅投降了。刘禅又叫姜维投降,蜀汉就此覆灭。 这对钟会来说,可是大喜事。朝内群臣不是说蜀国打不下来吗?你看,现在不是被打下来了。 如果是你,占据天险,手上有精兵强将。魏国二十万精兵加蜀汉十几万精兵,你会怎么做? 三、 你会不会想,那我就留在蜀国,自立为帝,当个现成的刘备吧。反正魏国要打我,要兵没兵,要粮草没粮草,国力空虚。 钟会就是这么想的,这也是他请求出战的第二层目的。瞧他多会算计,他根本不是为司马昭灭蜀,只是在为自己灭蜀。 钟会想要反叛,原文:"独自统帅大军,威震蜀地,再不可居于他人之下。" 他趁司马昭还不知道他的野心,马上派姜维率领蜀汉兵马出斜谷进攻长安,他率领魏国军队跟在后面。他的计划是到达长安后兵分两路,一路骑兵走陆路,一路步兵走水路,五天可到达洛阳,灭司马昭。 四、 瞧,多完美的计划。他领着司马昭的薪水,带着司马昭的兵马,吃着司马昭提供的粮草,要去把司马昭灭了。 此刻的司马昭在干吗?他是不是要哭晕在长城脚下?并没有,司马昭给钟会送了封信,他派人领兵进入斜谷,让他尽快把兵马交给派去的人。 钟会想,完蛋了,我的计划被司马昭知道了。 没关系,他还有后招,打输了他就退回蜀汉当第二个刘备,和司马昭并立,仍然是三国。 五、 钟会的算计成功了吗? 三天后他在成都把魏国将军官员全部囚禁,这些官员的亲兵没搞清楚怎么回事,集体向钟会进攻,他被乱兵杀死。钟会从十六日进入成都到十八日被杀身死,前后仅仅三天。 你想,司马昭怎么就那么放心,他就没料到钟会的反叛吗? 他早就料到了,当有大臣对他谏言时,他总说:"知道知道,保密保密。" 因为他知道钟会成不了事,因为钟会不得人心。 你想,姜维是蜀国投降的将领,会听钟会的给他做先锋吗? 你想,魏国官兵仗打赢了,他们会不想回家看亲人吗? 你想,帮钟会打赢了,让他做了皇帝,蜀汉和魏国的官兵有什么好处? 六、 对大家都没好处的事,谁会祖坟搬错地方了,去帮钟会卖命呢? 所以这个"算无遗策"实际上一个策都没有。他原来所有的计策都是在司马昭基础上完成了,他想占司马昭便宜,算计司马昭,反而着了人家的道。 这就是俗语"聪明反被聪明误"。 《孙子兵法》曰:"杂于利而务可伸,杂于害而患可解。"何以明之?"意思是在有利情况下考虑到不利的方面,事情就可以进行;在不利情况下考虑到有利的方面,祸患就可以解除。 钟会只算计对自己有利的方面,认为人给他了,就都会听的他命令。实在是"占了便宜还卖乖",不用司马昭出手,就被官兵给群灭了。 七、 生活中,老实人常常会遇到被人占便宜,被欺骗,被算计的情况。我们可以采用明代首辅张居正的思维方式:君子惟阳也,小人惟阴也。大谋不稳,大争必辩。 意思是:君子的所作所为是公开的,小人的卑劣行径是在暗中策划的。远大的谋略不一定惊喜完美,决定大局的争论必须明辨是非。 司马昭明辨了人心,所谓"得人心者得天下",钟会的算计失败,也不冤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