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李克强总理提出"互联网+"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了多项政策支持"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发展和落地,据此我国拉开了互联网经济发展的大幕,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在我国乃至全球都呈现出如火如荼的发展趋势。但我们应该如何准确理解和认识互联网经济,本文将根据我国著名经济学家陈瑜教授在泰国互联网大会和国内互联网会议上的演讲,节选出作为经济学家的他如何来定义和看待"互联网经济"。 一、对互联网经济的认识 互联网的前身为APPA网,由美国于1960年首创,1973年扩展成互联网。关于互联网经济的定义,一直存在很多的争议,国内外学者对互联网经济各自持有不同的看法,直到上个世纪末1998年互联网经济才成为相对规范的概念。国内外学者广泛认同的看法是,互联网经济是以现代信息技术等高技术为基础,以信息产业为其主导产业的,基于信息、知识、智力的一种新型经济。 当今,互联网经济已深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深入到经济的各个领域。从我们熟悉的B2B、B2C、C2C到C2B都是一次次变革和创新,成为我们生活和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 引起人们对互联网经济关注的不仅是互联网技术惊人的发展速度,而是互联网经济能够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使财富迅速增加的巨大效应,这是引发人们对互联网经济进行进一步思考的原因和动力。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互联网经济的力量,探讨如何借助互联网的势能更有力的推动、引领经济和金融业的发展。 为了更有效的对当前互联网业态的有效阐述,我们在互联网经济着重对互联网经济的历史、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趋势进行阐述。 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为制造业服务;第二阶段是为消费者的消费服务。随着电脑和手机等互联网终端的普及,互联网经济所拥有的网民、用户、消费者数量迅速增加,全球网民在2005年达到10亿,2010年突破20亿,2014年全球网民突破30亿大关。 二、对互联网经济主要特征的分析 互联网经济作为一种崭新的经济形态,与传统经济相比,有着诸多鲜明的特征: 第一,是全球化经济。基于互联网的经济活动降低了空间因素的制约,大大加快了全球化的经济进程,加强了世界各国的经济相互依存性,把整个世界变成了"地球村"。 第二,是全天候运作的经济。由于信息网络24小时都在运转中,互联网经济活动就很少受到时间的制约,可以全天候连续运行。 第三,是创新性经济。互联网经济源于高技术和互联网,但又超越高技术和互联网。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互联网经济就更需要强调研究开发与创新。 第四,是减少中间环节的"直接"经济。互联网经济组织的结构趋向扁平化,处于网络端点的生产者与消费者可以直接联系,因"产销见面"而减少、甚至不需要中间环节。 第五,互联网经济是速度性经济。互联网经济以接近于实时的速度收集、处理和应用大量信息。经济节奏大大加快,产品老化速度加快,创新的周期很短,因此,时间在竞争中显得尤为重要,一步落后就会导致步步落后,时间的竞争成为是否有竞争力的关键要素。 三、对互联网经济的重新定义 目前人们对互联网经济的共识,还主要是信息专家们从技术方面进行的分析和得出的共识,而少有经济学家对其经济学内容的分析,以及如何应用于经济发展方面的分析。人们对互联网经济的本质还需要有更深入的认识,对它的功能还需要进一步开发,对它的应用还需要在更广泛的领域内进行拓展。因为,互联网经济不仅要体现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产业提升与产业形态的急剧变化,而且也要从根本上改变社会经济的运行方式,它在本质上是互联网技术与经济实践深度融合形成的一种新的市场经济业态和新的运行方式。 因此,陈瑜教授认为,对互联网经济应该重新定义。互联网经济的重新定义,可表述为:互联网经济是互联网技术与经济实践深度融合形成的,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新经济学理论为理论基础的,一种新市场经济业态和新经济运行方式。 目前,人们对互联网经济的认识还需要进一步深化,互联网支持的还是传统的商业模式,发挥的作用就很有限。以电商为例,目前的电子商务只是互联网经济的起始阶段,还停留在单层次的设计,即利用互联网进行货款收入、货物付出,互联网的功能和作用远远没有发挥出来。其实电子商务的作用远不仅于此,在对互联网本质有了深刻认识的前提下,我们可以把互联网经济的电商服务大大向前推进,深度开拓它的功能,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发挥更大的作用。 今天,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以电商为例,无论从模式创新和经济内容上来看,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IT行业已由上个世界主要为制造业服务,在本世纪已进入主要为消费者的消费服务的发展阶段。互联网经济所拥有的网民、用户、消费者数量迅速增加,全球网民在2005年达到10亿,2010年突破20亿,2014年全球网民突破30亿大关。由此可见,数以亿计的网民、用户、消费者是互联网经济生存和发展的原动力,是互联网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根基。谁拥有最广大的网民、用户和消费者群体,谁就拥有最广大的市场。现在互联网经济今后发展的关键,就是如何进一步增强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和粘合度,唯有如此,才能巩固已拥有的30亿消费者的市场和争夺未来的世界人口中另外的30亿消费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