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恢复学生在校时长不是为学生增负


  近年来,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锲而不舍地为学生减负。"减负令""禁令""规定""紧急通知"等文件层出不穷。但是,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不仅没有减轻反而越来越重,家长质疑声不断。
  对此,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特聘副研究员王捷认为,"减负"政策的主要抓手,不在于让家长做出"合理"的家庭教育决策,而在于恢复学生在校时长。在特定情况下,有必要恢复上世纪90年代初每周六天的上学模式。
  就笔者所在地区而言,自2008年全省素质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各地中小学在校时间由原来的5天半改为5天,明确要求小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每天不超过6小时,中学生每天在校学习时间不超过8小时。该政策的初衷是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引导中小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这一政策受到基层学校和广大教师的拥护。学校管理和安全压力得到减轻,教师的休息时间也得以增加。与此同时,各种课外辅导班开始"遍地开花",学生的双休日变成了"辅导班日",学生的课业负担不轻反重。
  出现这种现象,原因在于中高考仍然是选拔性考试,公立学校间的教学质量存在较大差异,每位家长都希望学生能考入好的学校。在此背景下,家长对课外辅导班"趋之若鹜",形成了学校"减负"、家长"增负"的怪圈。
  由此可见,简单减少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只会增加家庭教育成本,加剧家长焦虑,不仅达不到减负效果,还降低了学校开设国家课程的质量。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学科课时减少后,部分教师教学能力欠缺,不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导致教学质量出现严重滑坡。
  此外,有些校外培训机构缺乏基本的办学资质,在安全、管理、师资、教学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部分学生在辅导班里不但没有学到知识,反而拉帮结伙,惹事生非,养成不良习惯,增加了学校和家庭教育的难度。
  恢复学生在校时长,能有效克服以上弊端,具体而言,学校可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一是贯彻落实教育部门的减负措施。学校抓好课堂教学这一关键环节,以减负增效为宗旨,改革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二是开全开足课程,提高国家课程开设质量和教学质量。三是缓解家长焦虑,减轻家长经济负担,留给学生更多可支配的课外时间。
  当然,恢复学生在校时长不是走应试教育、题海战术的老路。学校要科学安排学生在校时间,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将素质教育的要求贯穿于学校各项活动。要按照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利用好课外时间,或组建兴趣社团,或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或开展研学旅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基。
网站目录投稿:恨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