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教育机构运营现状及规范治理策略


  摘要:近年来,教育培训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影响教育培训机构品牌形象和生存发展的危机性事件也时有发生。有效进行问题处理,对教育培训机构的品牌维护、生存发展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培训机构身份定位模糊、准入门槛偏低、市场监管缺位、品质良莠不齐等问题亟待解决与规范,必须寻求教育培训机构的身份定位及政策突破,建立教育培训机构合理有序的外部治理结构,完善教育培训机构的市场准入及退出机制,建立教育培训机构教学服务质量监控体系。
  关键词:教育机构;运营;规范治理;策略
  一、中小学教育培训机构的发展现状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大力推进,"减负"政策的大力实施,学生获得了大量的课外闲暇时间,教育培训机构以此为契机,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起来。据中国行业报告网发布的相关报告显示,目前校外教育辅导、培训市场良莠不齐,鱼目混珠。除学生的特长培训班外,大部分文化类的培训机构都还是以中小学生为主要培训对象,以学生所学的课本知识为主要内容进行辅导[1]。
  二、中小学教育培训机构存在的问题
  中小学教育培训机构具有商业性与教育性,公益性与盈利性的双重属性,但在功利主义的影响下其作为商业机构的属性被过度放大,此消彼长之下其教育属性则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作为教育产品的提供者之一,中小学教育培训机构是正规学校教育的必要补充,在引领教学改革,适应人们教育的多样化需求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不足与弊端,损害了学生的健康发展。
  1、培训机构数量庞大但鱼龙混杂。由于市场准入门槛较低,教育培训机构大量涌现的同时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品质良莠不齐的弊端。尤其是在教学质量、师资力量、管理水平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较早发展起来的新东方等大型教育培训机构具有着成熟的管理模式和丰厚的教学经验。但是教育培训市场上更多的是以极为简单和原始的方式存在的数量庞杂的中小型教育培训机构,它们大多只是在工商行政部门注册成为教育咨询公司后便以营利为目的开班招生,其师资力量、办学条件以及教学质量都很难得到保证。
  2、虚假宣传、乱收费大行其道。由于信息不对称,家长对教育培训机构的了解并不全面,只能通过教育培训机构单方面的宣传来了解机构的基本状况,这就给众多教育培训机构带来可趁之机,在招生宣传过程中片面夸大其师资力量。由于教育行业本身就是一种长期投资的行业,所以各教育培训机构往往也是先交钱,后服务的经营方式,这就为一些教育培训机构提供了可乘之机,许多教育培训机构利用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心态,虚假宣传,收取高额培训费用。
  3、身份定位不清,市场监管缺位。教育培训机构之所以饱受诟病,很大程度上在于市场监管缺位。身份定位不清,学校与企业的双重身份,公益性与营利性的双重属性,令教育培训机构监管面临着尴尬局面。"多龙治水"的结果往往造成"谁都不管"。众多培训机构为了营利,更是钻法律的漏洞,比如到工商部门注册经营性教育科技类公司,以"教育科技公司"为经营范围,在不具备办学资质的情况下开办各种培训项目,由此带来监管盲区。2016年5月愈演愈烈的聚智堂事件更是凸显的监管乏力[2]。
  三、教育培训机构的规范与治理策略
  在我国这样一个教育补习广泛存在的国家,教育培训机构的发展失范,既有国家政策法规对这类机构的定性与定位问题,也有相关政府部门对市场与教育行为的监管问题。对于教育培训机构的发展失范,不能完全交由市场来解决,政府不能采取完全放任的态度。而应在看到其发展合理性的同时采取积极办法以寻求规范该市场,以便消除教育培训机构发展所带来的消极影响[3]。
  1、寻求教育培训机构的身份定位与政策突破。教育培训机构诞生于市场经济改革与民办教育政策松动的背景之下,是策应民众教育需求而产生的一种市场供给。这在客观上也助长了教育培训机构的市场供给。在学校教育之外追求升学与应试等功利性目的显然属于家庭或个人的人力资本投资行为,不属于正规学校教育的目的。依据现行法律及教育政策,教育培训机构应规整为教育机构,由教育行政部门进行监管。其举办者无论是个人也好,属于商业性的社会组织也好,可以从其办学活动盈余中获取合理回报,获取合理回报的具体办法政府部门尽快制定出台,给予要求合理回报的非营利性教育机构更多的生存发展空间。
  2、建立教育培训机构合理有序的外部治理结构。教育行为应由教育行政部门监管,规范其办学行为,以使其遵循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征、教育教学发展规律,保障基本教育教学质量,并在提高教育待遇的基础上禁止公办学校教师涉足教育培训行业。市场行为是教育培训机构生存和发展的命脉之一,顾客的招揽,产品的销售与服务,品牌的塑造和传播都得靠市场行为。因此必然会采用企业所惯用的市场营销策略,政府工商行政部门作为市场经济的协调者,必须规范其市场行为,使其遵守市场交易规则,重拳整治那些违反市场交易基本原则的行为,从而使市场行为不构成对教育行为的损害,尤其是对正规学校教育秩序的损害[4]。
  3、完善教育培训机构的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现有的非正规教育市场实质上可以说市场准入门槛极低或有市场准入门槛但并未得以有效执行,对于教育培训的供给主体未作严格限制与约束,这也是其市场乱象的根源之一。必须提高教育培训机构的市场准入门槛,由教育行政部门或教育培训行业协会牵头,实行严格的认证制度。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机构必须经教育行政部门审批,获得相应的办学许可,对于什么样的举办者可以申请注册成立教育培训机构应做出严格的规定,对于未经任何部门审批、不符合法律法规规定而非法存在的教育培训机构应予以彻底清理。
  4、建立教育培训机构教学服务质量监控体系。现有的几类教育培训机构绝大多数游离于教育行政部門监管范围之外,极低的入市门槛、纯粹的营利性动机以及过度的企业化经营使教学服务质量难以得到根本性保障,业已成为教育培训机构颇受舆论诟病之处。由于各教育培训机构具体的培训项目各不相同,教学质量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服务质量也只有购买或使用过其教育产品的消费者才能感悟。因此建立教学服务质量监控体系必须成为教育培训机构的一项核心要务[5]。
  参考文献
  [1] 李凌.不容培训机构干扰学校教学秩序[N].中国教育报,2012-10-29(1).
  [2] 厉以宁.关于教育产品的性质和对教育的经营[J].教育发展研究,1999(10)9-14
  [3] 王定祥.金融产业资本循环理论与政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6.
  [4] 伍喆.教育投资与教育消费[D].湘潭大学,2001.
  [5] 周游.论学校经营中教育服务产品的性质[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4,(06):6-9+99.
网站目录投稿:易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