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杨氏家风视角下和美潼南建设


  摘要:国家是千千万万个小家庭组成的,家庭是社会的基石,更是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个学校,良好的家风是和谐社会的基本体现。
  关键词:家风;社会;和谐
  一、双江杨氏源流
  自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秋九月,入川200多年,双江杨家居官者多达50余人,可谓是人才辈出。出现了父大夫、子大夫、父子大夫,兄大夫、弟大夫、兄弟大夫的盛况。杨世绥与长子杨传文、次子杨传魁、五子杨传经、七子杨传鼎,(杨传经与其长子杨宣哲)均先后诰封清从二品通奉大夫、朝仪大夫。其中:
  1、双江杨氏"奠基者"——杨光基。杨光基杨氏清白堂始祖、东汉太尉杨震47世孙,祖父杨子文。(文子通光昌俊秀、世传宣尚肇先宗),父亲杨通辉将五十五岁时所得爱子(前两子外出遇害,后夫人又逝)光基过寄给在蜀任嘉定知州(四川乐山)的同窗好友何仕龙为嗣子。杨光基31岁的归宗回籍。随"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浪潮,杨光基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秋九月入川。
  杨光基:"身不满五尺,胸藏有万善,喜读诗书"。以"仁智礼义信德"之义为七个儿子来取谱名:长子杨昌仁、次子杨昌义、三子杨昌礼、(四子在迁徙途中夭折未名)、五子杨昌智、六子杨昌信、七子杨昌德。(老七房。)双江又叫杨家场,杨光基、杨昌智、杨俊儒、杨秀地艰辛创业,拓展出一片生机勃勃的生命空间。
  2、双江杨氏"佼佼者"——杨世绥。家训:耕读传家、忠孝贻后;同修仁德、亲和敬业、共献仁术、济世养生。
  传到杨传鼎父亲杨世绥这一代,各房子孙已占据了半壁河山,杨氏家族在双江已是旺族,各房从食不果腹的贫贱之家,发展为拥有良田数千亩的殷实大户,杨世绥佼佼者。
  凭借涪江水利之便和坝地适宜农耕的自然条件,把贫瘠的荒滩变为肥沃的良田,杨世绥从分得的祖业2亩田起家,到清嘉庆十五年已拥有良田5000余亩。清嘉庆二十五年(1796),杨世绥,没有继续在姬家坝农耕传家,携全家老幼从杨家老院子"慈怡堂"迁至双江。经由涪江而进入嘉陵江,由嘉陵江又发展到长江,把生意做到沿江各地,借助黄金水道,在外面赚了大量的财富,由大地主变成了大商人,44岁时已成双江首富,威振成渝、富甲一方。双江永兴码头舟船云集,杨世绥既源源不断地运出当地的稻米,换来场镇乡村需要的布匹和盐,带来了财富的积聚
  二、杨氏家风集大成者——邮政局大院一座孕育人才的"摇篮"
  住在邮政局大院的杨淮清,用1000亩薄田,却培育出了众多民族精英,一家先后走出了12个共产党员。"杨氏三杰",投身无产阶级革命,为救国救民前赴后继,为家国复兴英勇奋斗,不但光耀双江杨家脸面,更光耀中华民族脸面。"宣永",《说文》中:"永,水长也。"杨宣永以号"淮清"名世,取"水清"之意,与"浊"相对,亦是对名意的补充。尚昆,《晋书》"犹桂林之一支,昆山之片玉"的"昆"字,寓"群玉中的佼佼者"之意。其号取自《汉书》:"开心见诚,无所隐伏"。因排行第五,又曰诚五。
  三、杨氏家风主要特点
  聚人力物力财力利成名就,减消费浪费耗费国富民强。
  1、家教传家风——清白(莲花取其清,白菜取其白,合起来"清白"。清白传家)。
  (1)杨氏族谱上的家规:宗约当遵、祠墓当展、谱谍当重、族类当辨、名分当正、闺门当肃、蒙养当豫、姻里当厚、职业当勤、赋役当供、争讼当息、节俭当崇、邪惑当禁、守望当严、礼教当循。
  (2)朱柏庐《朱子家训》。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3)齐家治族要律。作为族长,杨淮清为自己制定了"三个不"的规矩。一是不吸大姻、不赌赙。闲时栽花种草、看书习医,避免了低级情趣爱好对族人、家人的不好影响;二是不在外面与不三不四的人交往。吃饭喝酒,避免了陈规陋习对族人、家人的不好影响;三是不结交不应该结交的社会关系。不找别人办那些不该办的事,也不帮别人办那些不该办的事,避免了人际关系对族人、家人的不好影响。特别强调同族人要和睦、要亲善、要团结,不要窝里斗,不要以强凌弱,不要违规犯律。这"三个不",让杨淮清与社会保持距离,远离了各种不良诱惑,保证了洁身自好、心情宁静,清白做人。他不但自己慎行,也要求族人、家人遵行。
  2、家教传家风——做人。杨氏宗族在"教子做人"延续传统时,他们不但自己"守正做人",还要正已化人,以文化人。
  (1)父给责,母给德。父行子看,上行下效,胜过千言万语。邱祖芬:"一个人不一定要发财,但一定要堂堂正正做人"。不坐轎子、吃饭坐位、合家饭、早起穿衣,老大、老二穿下来的衣服改做后老四、老五穿。
  (2)"退一步"。"心田留半亩子种孙耕,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遇事"后退一步想",杨尚昆说:"参加革命以后,我终于明白,父亲让我从小养就的"退一步"操守,使我在面临复杂社会关系,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家庭与国家利益时,获益良多。不仅使复杂关系、棘手难题的处理容易获得公平、公正的结果,同时容易赢得群众的普遍认同和普遍尊重。"
  (3)"谦让"。杨尚昆说:"谦让,是父亲教给我最重要的人生课程之一。在家,谦让父母,谦让兄弟姐妹;在外,谦让长辈,谦让同学同事;谦让荣誉、谦让利益、谦让值得谦让的一切。谦让,既意味着自己对个人荣誉、利益、所得的放弃,也意味着自我人格的升华。"
  杨尚昆八岁时,父亲送他到成都墨池书院跟名儒赵先生读《诗经》。邱祖芬准备棉被,说:"你年幼无知,不懂得怎样和同学们相处,不会帮助别人。读书的同学中难免有缺衣少被的,我是要你把那些家境贫穷的同学带到家里来,共铺一条褥,同盖一条被。这样,可以‘听声相应,同气相求,受到良好的影响和熏陶。"
  3、家教传家风——立志。杨淮清经常教育子女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你想发财就做生意,要做读书做官就不能想发财。根本的问题是你自己要有立场,要有自己的人生抱负。邱祖芬就钱的问题也常常这样教育子女:"你们将来两个错误不能犯,一个是不是你自己的钱你一分也不能要;一个是为人处事上不要叫周围人对你有议论。这两条掌握住,剩下的问题父母可以帮你,朋友都可以帮你,如果这两方面出了问题,别人帮不了你。endprint
  4、家教传家风——尚学。
  (1)崇文尚学,杨氏家族价值观中的核心。在家塾中度过童年,在新学里度过少年。杨淮清把命运的赌注下在了教育上。"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杨淮清自编的三字经"力能及,要自理;自己事,靠自己。要勤俭,会料理;吃穿用,莫攀比??"。
  (2)慎择良师。吴仲儒举人,杨淮清的同道好友。让几个女儿也都到学馆陪读;穷家小户子弟傍听,杨淮清不阻拦,说:"都是本族弟子,就让他们一起听课吧。"
  (3)开办新学堂,双江福音堂。1915年9月,杨家停办家塾。1916年,潼南十五小学在双江关帝庙开学。9岁尚昆和他的弟妹也先后进入这所新学读书。要做爱国的醒狮和忠国爱民的大丈夫。宣讲清廷丧权辱国的腐败政治,孙中山反抗清廷的革命事跡,国家观念、民族观念、社会观念??。
  5、家教传家风——报国。
  (1)位卑未敢忘忧国——"卖家救国"。家教落在做人的志向上。引用朱子家训中"读书志在报国,非徒作官,为官心存家国,岂计身家性命。"来教育子女读书是为了报国。杨宝民双江杨家参加辛亥革命的第一人。1917年(民国六年)5月,杨宝民,杨剑秋在双江发动"护法起义",组织四川靖国军川北司令部,反对北洋军阀段琪瑞。杨宝民自任川北靖国军总司令,傅常任参谋长,杨剑秋为四川靖国军川北游击司令。1918,杨杨剑秋加入同盟会,杨淮清卖田为杨剑秋拉队伍。
  (2)位卑未敢忘忧国——"实业救国"。1925年,创办重庆历史上第一家民营利江轮船公司,5万元买来的"利江号"轮船以一千元大洋卖了"刮金板"去买"水上飘"。1926年,买车搞公路运输,又在成都开办了一家"飞跃汽车公司"。1928年杨尚仑加入共产党,任成都少城区委书记,正需找个职业作掩护。于是,又用杨尚仑的名字,在成都办起了"尚仑板车行"。
  (3)位卑未敢忘忧国——"文化梦想"。1926年合资创办的成都智育电影院,应四儿之请托,杨淮清出资九千法币与人合办了这座电影院。中共地下党员程子健作为杨淮清家股东代理人。以"启迪民智、辅助教育"为宗旨,也成为中共四川地下党工作的联络点。邓小平说到的"掩护过中共川康特委"。
  (4)位卑未敢忘忧国——"用家来掩护革命活动"①成都娘娘庙街24号。1924年1月12日,在杨淮清家的客厅,中国青年共产党(简称Y·C),正式成立杨闇公、吴玉章亲自撰稿的《赤心评论》,四川的第一个马列组织——"中国青年共产党"在这里诞生。杨淮清热情接待身穿学生装的青年男女,象父亲一样慈祥地关爱他们。②重庆二府衙街70号。杨尚昆回忆:家里一天宾朋满门,来找四哥的客人特别多。除他早在成都便认识的吴玉章老伯及刘伯承、冉钧、萧楚女、李嘉仲、任白戈、廖苏华、童庸生、罗世文、张秀熟、张锡畴等人外,还有许多政界的军界的、知识界的,也有普通的工人和学生,进进出出,络绎不绝。原来他家这时实际上已成为四川党、团地委密秘开会和同志们接头休息的地方。③双江成为红色摇篮。1927年杨衡石便在双江接办了永绥小学,聘请了雷志烈、吕天妄、吴竹君等共产党和进步人士作教员,并商议建立党的组织。1928年5月,时任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秘书的罗世文来到双江与杨衡石等党员会晤,同月底,经上级批准,在双江永绥小学秘密召开党员大会,宣布中共潼南第一个支部正式成立,选举杨衡石任书记。1946年底,川东特委彭咏梧派何明杨到双江"清理旧关系,发展新党员"。何明杨在"邮政局"与杨衡石接上关系后,秘密地在"邮政局"重建了中共潼南支部。④1941年,建抗日阵亡将士忠烈祠。杨肇侠,撰写了一篇洋洋两万字的《治国论》"天下为公,是为大同。忠奸若不分明,安邦治国何据?"
  对普通家庭而言,家风好坏关系到家庭的兴衰荣辱,而对领导干部家庭而言,其家风如何不仅关系到家族运脉,还可能对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产生一定的影响。习近平在春节团拜会上说:"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四、"和美潼南家育清风——家风润万家"主题活动
  我们通过"两学一做"讲家风,"脱贫攻坚"传家风、文艺作品书家风等载体,在全区广泛开展家风教育。
  传统家训久经淬炼而蕴含的忠、孝、仁、义、勤、信、廉、耻等伦理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我们通过写家训、晒家训、学家训深化对家训的认识。
  家之兴替,在于礼义。礼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根本,是家庭文明的基础。通过在全区开展"晒家训传家礼"主题活动、进校礼仪"三步曲"、孝老敬亲"四个一"活动,传承文明礼仪。
  我们在全区开展寻找"最美家庭"、"五好文明家庭"等系列评选活动,通过举办"最美家庭"事迹报告、"最美家庭"故事分享等活动,引导广大家庭在参与中自觉接受道德教育、提升文明程度。
  五、"注重家庭、注重家风、注重家教"的先进典型
  1、吴恒忠家风故事:诚实守信。2003年花岩镇龙怀村村民吴恒忠的儿子吴君因车祸去世,留下了一个4岁的孩子和19万元的债务。吴恒忠秉持着诚实守信的信念,主动扛下儿子19万元的债务。他将山上的撂荒地都开垦出来,一个人耕种了52亩地,成为当地种粮大户。只要有了一点积蓄,他就拿去还债。就这样,10年来,吴恒忠靠自己勤劳的双手不仅为儿子还完所有债务,还将孙子送进了军营,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军人。"今生不欠来生账,子债父还道德高。诚信老爹吴恒忠,信义无价美名扬。"这是老百姓对他的由衷赞叹。2013年9月吴恒忠被评为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全国诚实守信模范。2016年12月吴恒忠家庭被评为"全国文明家庭"。
  2、秦木良家风故事:责任与担当。20年前,秦木良的妻子唐玲患了严重的类风湿,常年行动不便,秦木良扛下了家庭所有的重担。在他的细心照顾下,妻子从全身疼痛卧床不起到现在能够自己杵着拐杖慢慢走动,一双儿女也抚养成才,秦木良用责任与担当、努力与坚持浇灌家庭爱的种子,结出了今天的幸福硕果。同时,秦木良在事业上也丝毫没有落后,通过他的兢兢业业与勤奋努力,在卫生工作领域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为了帮助更多的人,秦木良举办公益健康讲座20余场,并将照顾医治病妻的经验运用到工作中,更好地服务类风湿患者,这既是对本职工作的无限热爱,更是对人间大爱无言的传递!2016年5月秦木良家庭被全国妇联评为"全国最美家庭"。
  3、冯伯贤家风故事:慈孝传家。曾担任双江镇菜湾村村文书的冯伯贤老人现已年过七旬,他一生践行"慈爱",在儿孙们眼里,他是一个可亲可敬的长辈,在乡亲们心中,他是一位慈祥和蔼的乡.邻。
  在教育子女上,冯伯贤认为不仅要重视"言传"更要重视"身教"。他对待工作一丝不苟,为人正派,在乡亲们的心目中威信很高。他乐于助人,品德高尚,在物资匮乏的时代,他仍坚持不时给村里的五保户送去一把小菜、几个红薯,雪中送炭。
  冯伯贤的谆谆教诲和慈颜善行,深深影响着子女。子女们从小就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之下孝老爱亲、团结同学,勤奋好学,品学兼优;成年后更是正直有为,助人为乐。小儿子冯统政从事柠檬产业经营,带领一方群众致富;大儿子成为国家公务员;两个女儿经商,诚信经营做表率。在良好家风的影响,谆谆的教诲和行动的熏陶下,孙子辈们也不负众望,有的出国留学,有的在读硕士研究生,有的考上了名牌大学。
  培育良好的家风,是对于党员干部个人修为的要求,也是对于整个社会长期道德建设的一种关注。革命先辈优良家风是一笔宝贵精神财富,既彰显了共产党人特有的风骨,也为党员干部树立了榜样。在加强新时期党员干部家风建设中,必须注重弘扬革命先辈优良传统,让中华传统美德灿烂不熄、代代受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培育良好家风方面,老一辈革命家为我们作出了榜样。"在我们党近一个世纪的风雨征程中,积淀了许多优良传统,对我们党的发展以及每一名党员干部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那些优良醇厚的家风一直为人称颂,成为塑造人们道德品行、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无形力量。在全面从严治党的今天,让我们一起重温历史,去感受共产党人前辈们所涵养的优良传统,以汲取管党治党的精神力量。
  参考文献
  [1] 林凡.北魏弘农杨氏家族之政风、家风再评点[J].科教文汇,2007(24):188-188.
  [2] 杨全才.从我家的家风谈起[J].中国老年,2016(4):59-59.
  [3] 杨天.清廉是咱"好家风"[J].中国老年,2017(7):52-52.
网站目录投稿:语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