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慧眼识细节巧解悟大义


  高考诗歌鉴赏在全国卷和新课标卷中总分为11分,考察重点多为从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入手,通过仔细阅读诗词,准确把握诗歌的意境、情感、主题是解决诗歌鉴赏简答题的关键点和突破点,作者通过对近年高考标准的仔细解读、以及在对大量的高考诗歌鉴赏真题横向对比的基础上,结合高三学生的掌握程度和模拟考试中的诗歌鉴赏的整体表现,总结出了一套较为简单实用的诗歌鉴赏方法——"自上而下、六步巧读"。
  所谓自上而下、六步巧读",指的是在高考诗歌鉴赏过程中,遵从自上而下解读的原则,依次解读诗歌的六个层面,通过六个层面的解读基本掌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一、解读题目
  因为大纲要求高考诗歌鉴赏的选材为典型的唐诗或者经典的宋词,即所选文本一般是"名家的名作"或者为"非名家的名作",因此高考试卷上的诗歌有一定的典型性,考生容易摸清其中的规律,并且由于和课本联系较紧密,考生也比较熟悉,考察的重点主题和突出情感也多平时课本上接触的一些典型主题和明朗情感。诗歌的题目是诗歌的眼睛,一般情况下,学生通过仔细揣摩诗歌的题目就能诗歌大致的主题和情感。但需要注意的是,考生解读宋词时,一定要注意词牌名和题目的区别,切勿将词牌名当做词的主题,尤其是有些词没有题目只有词牌名。
  以2014年高考大纲全国卷为例: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以2014年高考辽宁卷为例:
  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
  周晋
  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
  第一首唐诗的题目就比较典型,题目当中就透露出"人物"、"事情"、"地点"等关键信息,全是围绕"寻"字展开,经过"南溪常山"一路的美景衬托出"隐者"的高洁品行。因此通过揣摩这首诗的标题可以得出,这首诗的主题是:通过写道士所居环境的静穆清幽,衬托道士的超尘雅洁,同时表达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第二首宋词的题目是"访牟存叟南漪钓隐",而"点绛唇"是这首词的词牌名。从词的题目可以看出,此词系为访问一友人而作,因此极有可能像上面的唐诗是一样,访友过程当中遇到美景,情景交融、融情于景。本词主要表达了作者对访友途中遇到的春景无限的欣悦自得之情。
  因此仔细揣摩诗歌的题目,有利于节省考生在考场上的宝贵答题时间,也有利于考生迅速准确的把握诗歌的主体和情感,并有效提高得分率。
  二、解读作者
  在做诗歌鉴赏题时,当考生解读完题目之后,就可以看诗歌的作者,看有没有在课本学过的,或是自己比较熟悉的作者,因为高考所选的诗词一般都是比较典型的诗词,一般意义上都是"代表作"。要么是典型流派的"代表作",要么是名人大家的"代表作"。所以这类诗歌都有比较明显的个识别痕迹和典型特征。因此我们在备考阶段,要关注一些名家的写作风格,尤其是在对必修和选修课本的学习过程中,要注意作者所属的诗歌流派,以及他的人生经历,了解他生活的特殊历史背景,以便在做题时对我们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有一定的帮助。如李清照、杜甫、陆游、辛弃疾,他们的诗作一般会抒发特定的情感,表达特定的主题。
  三、解读意境
  鉴赏古诗的形象是高考诗歌鉴赏考点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古诗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些规律:有些形象经常用来表达一些特定的情感;而有些情感经常用某些特定的形象来表达。总结这些规律,对帮助我们理解古诗的思想情感有着积极的意义。这种总结有两种方法:一是由形象出发总结情感,二是由情感出发总结形象。
  四、解读诗眼
  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字眼。诗歌的特点是高度简洁凝练,因而它的语言更是高度个性化,经常通过比喻、通感、双关等表达语意,从而使人感到含蓄、朦胧、多义。在诗词的语味中,要善于寻找最明亮的那颗珍珠,即诗眼,这是不可忽视的,它是诗中最凝练、最精神、最准确地传达主旨的字句,最理清诗词脉络的盘节,是掌握诗歌各部分相互联系的关键。能抓住诗眼,就可以带动全篇,完成对诗作的欣赏。
  以黄升的《鹧鸪天》为例:
  鹧鸪天﹒暮春
  黄升
  沈水香销梦半醒。斜阳恰照竹间亭,戏临小草书团扇,自拣残花插净瓶。
  莺宛转,燕丁宁。晴波不动晚山青。玉人只怨春归去,不道槐云绿满庭。
  8、你认为《鹧鸪天﹒暮春》上片的"自拣残花插净瓶"一句中哪个字用得好?请作简要分析(5分)。
  "残"用得好,"残"是诗眼,表面上写花"残败",并借花"残败"写"春残",实则写出女主人公的青春将"残",女主人公把花插到花瓶?里,特意拣取的是快要凋谢的花朵,掩藏的是红颜衰老、芳颜易逝的内心感叹,淋漓尽致地抒写了女主人公青春伤感情绪。
  五、解读注释
  高考试卷上没有无用的文字信息,在诗歌鉴赏中处于诗歌最后的注释,考生在答题前一定要认真解读,仔细搜索其中的关键信息,帮助自己判断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因为诗歌的注释往往包含作者的写作背景、写作缘由、身世经历,有的注释甚至直接告诉考生诗歌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
  以李清照《孤雁儿》为例:
  孤雁儿①
  李清照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游春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注】①《孤雁儿》写于李清照晚年,赵明诚去世之后。
  通过仔细阅读注释可以判断,这应该是一首悼亡词,寄托的是词人李清照对于朝廷南迁后不久不幸病故的爱侣赵明诚的深挚感情和凄楚哀思。并且能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悲痛愁苦。因此诗歌鉴赏中的注释和诗歌本身不是两个独立的部分,在考试中这两者是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注释是我们判断诗歌主题、把握诗歌感情基调的重要信息载体,因此在考试中一定不能忽略注释。
  六、依题解题
  有些时候诗歌鉴赏的问题中也会包含我们判断诗歌主题、把握作者情感的关键信息。
  以2015年高考新课标I语文试卷中的诗歌鉴赏为例: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
  岑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迟,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轮台:庭州厲县.在今新鲁木齐。
  8、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诮简要分析。(5分)
  9、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
  通过第8题"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的信息我们可以得出这首诗的主题:与我们初中学过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样,这是一首边塞诗。描写的是边塞的自然风光,抒发的是羁旅思乡之愁。
  以上所说的"自上而下、六步巧读",是一个解读诗歌鉴赏的完整体系,需要综合判断、灵活运用。当然不是每一首诗歌都一定要按部就班地做到"自上而下、六步巧读",要视诗歌的自身特点灵活运用。
网站目录投稿:千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