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基于时间管理视角引导大学生合理使用手机


  摘 要:随着科技的进步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手机成为了大学生的生活必须品,但是部分大学生对手机的过度使用,不仅影响上课效率,浪费宝贵时间,还危害到身心健康。本文从时间管理视角对学生进行时间管理培训,使学生掌握时间管理技能,提高自信与自我效能感,珍惜时间,专心学业,从而摆脱过度手机娱乐。
  关键词:时间管理;手机使用;大学生
  手机在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不仅仅是通信工具,同时也是娱乐工具。大学生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刷微博、聊QQ、发短信、浏览网页、听音乐、看电子文档、看视频、收发邮件,以及打游戏等,手机已经成了大学生生活的必需品。手机给大学生的生活带来了便捷,增添了乐趣,可是有的大学生使用手机不分场合与时间,给学习和生活带来了负面影响,使身心造成伤害。为了引导大学生更合理的利用手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借鉴时间管理理论,来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一、大学生玩手机的不良表现及原因分析
  手机是大学生随身携带的必备品,手机的娱乐功能对大学生充满诱惑,大学生逐渐习惯了使用手机来打发时间。部分大学生上课时玩手机,睡前玩手机,醒来第一件事情也是拿起手机摆弄一会儿。大学生用手机打游戏,刷微博或者即时聊天等行为,看似只用了零碎的时间,可是这些时间累积起来就很可观,而且这样随心所欲的沉溺于手机娱乐中会时常忘记时间。
  通过统计分析,大学生玩手机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上课玩手机现象普遍,影响上课效率
  大学课堂是相对宽松自由的授课环境,学生是否认真听讲,基本上是靠学生的自觉性。大学生上课玩手机成了比较普遍的现象。根据调查显示,有88%的学生有过上课玩手机的经历。在上课玩手机的情况下,每节课玩手机超过十分钟的多达46%。可见,部分同学在上课时间沉溺于手机娱乐。
  笔者通过个别访谈了解到,学生上课玩手机是认为课程没吸引力。课堂对学生没有吸引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专业课程一般比较枯燥,理论学习与实践分离,学生不能立竿见影的看到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导致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度不高,对课堂学习不
  重视。
  (二)热衷手机娱乐,浪费宝贵时间
  大学生玩手机不仅在课堂上,我们在校园里随处可见:食堂、图书馆、自习室等。问卷调查显示(见下表),大学生花在手机娱乐上的时间是比较可观的,每天超过1小时的多达55%。
  一方面,大学生沉溺于手机娱乐是由于缺乏自控能力;另一方面,是由于大学生群体中出现无聊症候群现象。无聊症候群指的是一个人显出倦怠感、没力气、无聊、空虚等心理特征, 在一定期间内呈现逃避现实、无精打采、对课业或工作不关心、无法发现自己的存在价值而为认同问题感到苦恼、社会退缩、对异性保持距离等症状[1]。
  (三)沉溺于手机网络,影响身心健康
  手机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便捷的同时,也使人产生依赖。根据调查显示,有30%的大学生出门一定会确认是否带上手机,有24.8%的大学生会因为手机一天没响而感觉有点落寞。手机上网比电脑上网在时间与地点上更自由,部分沉溺于手机上网的大学生成为一个看客,过分关注他人的网络空间动态或者微博等,浪费自己的时间。也有的大学生热衷于在网上"晒"一些能引起别人兴趣的东西来寻求他人的关注,博取他人的认同或尊重。躲藏在网络的背后的大学生有选择的对自己的想法进行隐藏或曝光,而不喜欢与人面对面交往,在性格上趋于内向,影响社交能力;也有的大学生把大家"晒"在网上的成就来与自己对比,从而觉得自己生活没有乐趣,或者产生自卑,打击自己的自信心。过分沉溺于手机网络不仅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也影响大学生的身体健康。手机辐射无处不在,侵害大学生身体健康, "短信脖"、"短信拇指病"、"睡眠紊乱"等病症出现让人忧心。[2]
  二、用时间管理理论引导大学生合理使用手机的可行性分析
  (一)通过时间管理行为,可以增强生活与学习的目的性
  进行时间管理是为了更有效率地利用时间来实现目标。时间是客观抽象物,个体无法像管理具体的物品那样对其进行管理,因此,时间管理的实质是个体对"自身"行为进行的管理。时间管理倾向是一种具有动力性的人格特征,它由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观和时间效能感构成。[3]时间价值感是个体时间管理的基础,体现了个体对时间的价值的稳定的看法与态度。人的一生时间有限,大学生要明确时间具有不可逆性与不可再生性,深刻体会时间的宝贵以及充分利用时间的重要性。因此,需要对一生的时间进行合理规划,不同的人生阶段有不同的生活目标。
  (二)通过时间管理行为,可以形成自我激励
  时间监控观是个体在一系列活动中利用和运筹时间的能力和观念。大学生在时间运用上要具有主动性,能够用理智来驾驭自己的行动,对自己的时间使用要有自己清醒的意识,而不是沉浸在手机娱乐中,对时间的流逝毫无察觉。时间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驾驭时间的信念和预期,是影响时间监控的重要因素。[4]有研究表明,时间管理效能在时间监控行为与自尊、自我效能和学习满意度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时间监控行为的使用可以导致时间效能感的提高,从而可以提高自尊、自我效能感和学习满意度[5]。这样,大学生就不需要借助手机游戏来寻求满足感和通过虚拟网络来寻求
  认可。
  因此,大学生通过时间管理可以增强生活与学习的目的性,通过时间管理计划的顺利实施可以提高时间效能感,形成自我激励,增强生活的信心与学习的动力,摆脱大学生活的盲目与无聊,改变自欺欺人、玩物丧志的状态,从而减少手机娱乐时间,减轻手机依赖。可见,从时间管理视角来引导大学生合理使用手机具有可行性。这就要求培养大学生的时间管理技能,提高大学生对驾驭时间的自信心。
  三、增强大学生的时间管理的知识与能力
  对时间价值的意义过分强调,反而可能会加大学生的压力,导致学习满意度下降,而通过时间管理行为的实施,可以形成良好的时间监控感,有利于自我效能感的提高。[6]所以要利用课程、讲座以及素质拓展等形式,对大学生进行培训,增加大学生有关时间管理的知识,培养大学生的时间管理技能,引导大学生合理使用手机功能。
  (一)指导大学生进行人生规划,实施时间管理行为
  通过指导大学生结合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现实条件制定长期目标,中期目标与短期目标,可以提高其生活的目标性与学习的动力。时间管理行为是指个体为了有效地利用自己的时间资源,主动地运用时间管理的策略和方法的过程。它以时间管理的自觉意识为起点,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操作为表征,持久力与坚持力为保证[7]。指导大学生实施时间管理行为有利于增强时间效能感,从而可以提高自信和学习满意度。大学生可以运用日程管理技巧,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来划分优先级,先做重要紧急的事情。熟练运用化整为零的技巧,科学的把综合性的任务分解成多个简单步骤,减小心理压力。比如学生干部要组织一次班级活动。对于这样一件综合性的任务,可以进行步骤分解,不断细化,最后分解到像"打电话给文艺委员"、"复印节目表"等操作性单一的简单行动,并且列出行动清单,每完成一个简单行动,就划掉一项,这样有利于清晰的看到自己完成的事情,看到自己花费时间获得的成果,从而增强时间效能感,提高自信心。手机智能化给大学生进行时间管理提供了辅助功能,比如可以把长期目标做成手机背景,看手机时就能看到自己渴望达成的目标;给手机设置定时开关机功能与整点报时功能,协助自己日程安排计划的实施;在日历功能里设置提醒,专门提醒自己按时完成各项任务,使用手机便签功能来设计简单行动清单等。大学生应该理智选择手机的应用功能,减少娱乐功能,选择能为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服务的功能,通过时间管理行为来合理利用时间,通过执行行动清单来提高自信心。
  (二)培养大学生创造良好环境的意识,提高自律能力
  时间管理行为的实施一方面需要加强主观努力,另一方面可以创造良好的环境,减少干扰。大学生在上课时应该关机或者调成静音模式,这不仅是对教师的尊重,也是为了自己创造不被打扰的听课环境。有的同学认为上课时收发短信不会影响听课,两件事情可以同时进行。其实,人的注意的分配是需要条件的:要么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中至少有一种是高度熟练地;要么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具有内在联系性。如果上课使用手机不能满足这样的条件,那听课与思考将被中断,降低听课效率。人的大脑某一个时间只能思考一件事情。虽然我们可以同时进行几件事情,比如一边走路一边思考,但是走路可以不占用大脑,因为这是高度熟练的动作。若走路时遇到熟人打了个招呼,思考被中断,之后想继续刚才的思考,就需要回想之前思考到什么地方,这需要花费额外的时间,甚至被转移注意,忘记或者无法回到刚才思考的事情上。学习时也会这样,为了努力避免思维的中断,要培养大学生合理使用手机的习惯,自主的选择使用手机的时间与场合。其次,要锻炼大学生的意志力水平,坚持时间管理行为的实施。在某一时间段专心且高效率地做成某一件事,这样的时间监控行为可以提高个人的时间效能感和自我满意度。人们有时候是因为感兴趣而能够做好某件事,有的时候是因为能够做好某件事而对此感兴趣。
  (三)引导大学生绕开"手机时间黑洞",学会利用"暗时间"
  "时间黑洞"是指在我们无意识的情况下吞噬我们宝贵时间的事情。"手机时间黑洞"是指手机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使消耗的时间在不知不觉中膨胀。比如看了一小时的书想轻松一下,于是想用手机浏览10分钟网页,但是网络上层出不穷的有趣内容让人不停的看下去,不知不觉就忘了时间,也忘了自己本来在看书。这是因为大脑善于创造性思维而不善于记忆导致的,只有对大脑形成强烈记忆的事情才会被记录下来。[8]所以做事要有目的性,时刻警醒自己下一步要做什么,努力躲开"手机时间黑洞"的危害。暗时间是指思维的时间,一个人走路、洗脸洗手、坐公车、出游、吃饭、排队、散步等,所有这些时间都可以成为"暗时间",你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时间进行思考,反思自己的生活,消化新学的知识。[9]正像鲁迅先生说所的,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愿意挤,总还是有的。所以,当有简短时间空隙,不要掏出手机摆弄而应该主动地进行思考,减少时间的无意识的浪费。
  时间管理是个体的主观实践活动,教育工作者只能对大学生讲授时间管理的重要性,传授时间管理的知识与技能,而时间管理实践需要大学生在合理时间价值感的基础上,通过主观努力进行时间监控,形成时间效能感,有意识的培养自身良好的时间使用习惯,改变过度使用手机而荒废时间的情况。
  参考文献:
  [1]杨波,刘宣文,何伟强.青少年"无聊症候群"问题探讨[J].心理行为研究,2005(1):25.
  [2]黄敏.小心手机病缠上你"短信脖"、"短信拇指病"增加. [EB/OL].http://news.zhujiangw.cn/guoneixinwen/1341219705.html,2012-07-02.
  [3]黄希庭,张志杰.论个人的时间管理倾向[J].心理科学,2001(5):516.
  [4] 同雪莉.高校学生时间管理倾向的影响因素及辅导建议[J].西北大学学报,2011(5):172.
  [5]张志杰. 时间管理倾向与自尊、自我效能、学习满意度:中介作用分析[J].心理科学,2005,(3):566-568.
  [6]张志杰,黄志杰,崔丽弦. 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学习满意度:递增效度的分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7):44.
  [7]袁湄.大学生时间管理行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6.
  [8]邹鑫.小强升职记[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9:7-9.
  [9]刘未鹏.暗时间[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4.
网站目录投稿:元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