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努力"这个词怕是有些变味了,从推崇大名鼎鼎的「一万小时定律」到现在遍地的「用战术掩盖战略上的懒惰」,"努力"的身价贬值上千万。 可惜,所有的人都在评价某类人在「低效努力」的怪圈中打转,却在从来没人来说说什么样的事情叫「低效努力」,怎样才能克服「低效努力」。 记得有天,赵爷对我说了句话"木鱼,跟你说个真相,你不要介意啊……" 我顿时心中一紧,难道……我还不够沉鱼落雁?? "呃……我觉得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实际上做事效率很低" 尼玛……心中一万只草泥马跑过。 "虽然你经常说努力,而且好像每天忙到昏天暗地的样子,可是却不见你有什么收获!" 我有点震惊,同时努力保持淡定:"你说的好像很有道理",然后转身捡起碎了一地的自信心。 其实,大部分低效努力的人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陷入低效努力的怪圈。 我称这种低效努力为假性努力,努力只是表面上的,根本没有任何效果。 当我们陷于低效努力怪圈中时,困住我们的并不是我们获取知识能力或者做事情的方式方法,比如时间管理、做事效率、意志力控制等等,而是思维方式。 假性努力其实是一种线性思维方式:努力——收获;努力——收获; 而真性努力是一种反馈性思维方式:目标——尝试——反馈——努力——收获。 努力只是从想法到实现过程中的一小部分而已,其对于成果的帮助实际上可能只有20%,而其他的80%却是控制成败的关键。 从那个时候我开始思考:为什么我从来都没有觉得自己的努力有什么问题?努力的定义是什么?衡量它的标准又是什么? ..........1.......... 第一阶段:学会计算投入产出比 努力是一种手段,是用来达到一定的目的,而我们常常本末倒置,把努力当做结果。 1、有些人的努力是别人看的。看吧!我每天都在很辛勤地奋斗,做不好不是我的错。 2、有些人的努力是给自己看的。我每天都在努力,相信总有一天蜗牛也会爬上金字顶。 第一种把努力当做无作品、无成绩的借口,认为这样可以得到别人的谅解,甚至是自己的谅解。 第二种比第一种更可怕,因为当事人用这种心理得到了安慰和满足,这是一种长期自我欺骗的过程。 想逃离低效努力的怪圈,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明确目标,量化投入产出比。 一个精明的商人做一桩生意一定会问:我做这件事是用来干嘛的,成本是多少,产出是多少? 同样,一个精明的学习者一定也要经常问:我做这件事是用来干嘛的,成本是多少,产出是多少? 决定努力是否值得要看投入产出比,可视化投入产出比能够很好的解决"看似努力"。定制计划表,并设置deadline,一段时间后把把努力化的结果拿出来看你就知道自己是否真的在努力,以及努力的成效。 ..........2.......... 第二阶段:100次尝试和100次试错 在目标设定后,我们会去想方设法提高自己的知识和技能。21天训练法、番茄时间法、1000小时定律、快速记忆法……全部都看过、学过,但是会发现试了很多方法后并没有很大成效。 低效努力的最大问题在于重复性机械学习或者工作,只有尝试,没有试错。 有些人对于知识和技能没有辨识和筛选能力,抓到一些有效的方法就卖力学习,从未思考过这些方法是否适合自己。 有段时间,我看到有位英语达人利用上下班时间训练英语,并有所成效,所以我也利用上班40分钟车程在车上背英语,车上空气稀薄,让人昏昏欲睡。 果不其然,不超过一分钟我铁定能睡着。这样坚持了两个月最后放弃,因为没有任何成果。后来发现,这段时间用规划每天的工作计划,写一些灵感爆棚的随笔,反而头脑清晰。 大多数教我们努力的文章、书籍都停留在技术层面——也就是努力的手段,但是这些手段并不是每个人都合适。每个人的性格特点、身体状态、知识能力都会千差万别,要摸清自己身体、意志力、能力的脾气秉性,找到自身合适的方法才能事倍功半。 ..........3.......... 第三阶段:掌握核心点,可刻意训练 上一阶段是尝试和试错阶段,可以找到很多的知识进行参考、复制,很快就可以得到反馈,找到正确的方法。 得到反馈之后才是真正的努力,这时候不是重复机械式的参考、复制,而是发现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找到能够撬动80%资源的那20%的核心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发现事物底层规律。 在学生时代,学霸看起来都是天才,然并不卵,学霸的学习能力在于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对结构的认知能力;逻辑推理、数学演算能力、空间感知能力以及正确的直觉能力。这些能力你都有,只不过你比较弱。 是啊,单词书从高一上册背到高三下册,词汇量还是只有3000个; 原著看了一本又一本作文还是小学生风格; 试卷做了一张又一张,遇到一模一样的题目还是会做错…… 那不是因为学习的方法错误,你从来没有总结过单词之间的有什么共性和个性; 从来没有分析过写景散文是纯写景,还是景事结合还是景人结合; 从来没有建立一个系统的结构,把知识进行排列、连接和融合。 这些能力已经超出了平时学习的方法论,而是对底层事物和规律的发现。学霸从小就有这种思维模式惯性,所以看问题总能抓到重点。 从目标—尝试—反馈—努力—收获,只有建立一套完整的体系之后,努力在其中的作用才会发挥地更为充分。 —END— ▌作者 ▏木鱼(Mu鱼说) ▏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