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完整的成长怎样克服断裂


  如果你对法国影片《放牛班的春天》足够热爱并足够熟悉的话,那么你一定不会忽略开篇时的一个小细节。前任学监向继任马修先生交接工作,当马修问他何故离职时,他展示了手臂上没有痊愈的伤口,说是剪刀捅的,而这惨烈的事故则起因于他没收了一个叫蒙东(意:绵羊)的学生的香烟。当马修追问这个闯了祸的孩子是否还在这里时,对方没有来得及回答,不过马修很快就从学校杂役工那里得知,这个叫蒙东的孩子,后来跳楼自杀了。
  这个在影片中匆匆闪过的"蒙东",就像他转瞬即逝的生命一样,很快就被遗忘了。关于他的记忆被再次唤醒,是因为又一个蒙东的出现。
  第二个蒙东是影片中更为浓墨重彩的一笔。他是作为实验样本被心理学家带到"池塘底部"学校来的,据说他心智发育很低,有暴力和破坏倾向,接下来要研究的是他对新环境的适应过程。这个同样被唤作"蒙东"的少年,笑容里挟着玩世不恭,眼神里透着桀骜不驯,脸上永远残存着伤痕,衣衫上永远留着污垢……所有这些,都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这是一个坚定的秩序破坏者,娴熟的问题制造者。果不其然,他的到来迅速打乱了合唱团刚刚建立起来的和谐感,他欺凌弱小,教唆同伴,用我行我素挑衅着师长和权威,让放牛班再次向着放纵和混乱滑落。
  我想很多人像我一样,观影时会有些隐隐的期待,希望这个不和谐的音符,最终也能迷途知返,加入到心灵合唱的互动中。但创作者似乎无意于给我们一个完美的承诺,他让蒙东就这样"懵懂"下去,并让他在魔鬼的荒野上越走越远。
  故豆瓣上有人写道:蒙东一直是个刺儿,看完了,扎进心里。
  有一次,当我在课堂上和学生共同观赏完这部影片之后,一个女孩子站起来表达了她的困惑:被心理学家安排到放牛班的这个蒙东,是一开始刺伤前任学监的那个"绵羊"蒙东吗?
  虽然知道这肯定不是一个"蒙东",但学生的提问还是引发了我的好奇。在网络上仔细查找了法语字幕后,才发现:开篇提到的跳楼的"蒙东",其法语名字"Mouton"确实有"绵羊"之意,而后来出现的"蒙东",其法语名字"Mondain"则有"凡夫俗子、上流社会绅士"的意思,更确切些应该翻译成"蒙丹",也许正是读音上的相近造成了翻译上的模糊地带,于是,放牛班就有了两个蒙东,两只"绵羊"。
  我不知道这是纯粹的巧合,还是影片创作者的有意为之。但无论是"Mouton"(绵羊),还是"Mondain"(绅士),他们都未能向着他们名字所寓意的"良善"、"温驯"、"优雅"、"富足"的方向发展,"绵羊"蒙东用剪刀捅了学监并跳楼自尽,而另一位"绅士"蒙东,则用一把大火实施了对哈桑校长的报复。
  是的,"蒙东"的出现,就像今年凛冽的"倒春寒",让这个关于春天的影片陡然冷峻,但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蒙东比那个日后成为著名音乐家的男孩莫朗奇,有着更为发人深省的个案意义。莫朗奇彰显了教育的力量,而蒙东则让我们窥视到教育现场复杂沉重的现实。如果我们承认生活远比电影更真实更残酷的话,我们就必须允许"蒙东"这样的孩子,去挑战我们对教育过分乐观的期许。
  但我还是禁不住要想,如果校长哈桑在10万法郎失窃后没有想当然地把罪责认定给蒙丹,如果蒙丹在犯错后不只是被禁闭在黑暗的小屋,如果学校再多一点爱和耐心,如果再假以更多的时日,如果……那么另类少年蒙丹又会怎样呢?他会不会表现出我们所期望的反转?
  我更想知道的是:无论是蒙东还是蒙丹,他们其实是怎样的?在蒙东跳楼的那一刻,在蒙丹放火的那一刻,他们的内心会有着怎样的感觉?而在更早的时光里,在小蒙东们生命的初始处,是不是也曾有过绵羊般无辜而纯净的眼神?
  是什么,改变了他们成长的轨迹,让他们的内在生命陷入冷漠、荒凉、暴戾与分裂?
  "绵羊"蒙东的身世,我们无从知晓,而在"绅士"蒙丹对同学莫朗奇母亲的侮辱中,我们其实已经感觉到这个孩子对自己父母的满腔怨怼和仇恨,可以推测,在他与世界的最初相遇中,有一个最重要的关系链条,断裂了。
  "养育者和孩子的关系是孩子与所有人关系的开始。成年后,你与任何人、任何事的关系,基本上都是你和你童年的养育者之间的关系。"近来读孙瑞雪《完整的成长》,不知怎的,我常常会在读书的间隙,想起放牛班里的两个蒙东和关于绵羊的隐喻。
  是的,完整的成长需要爱、自由、规则与平等——当我们为蒙东们扼腕叹息时,我们更需要回过头来,看看我们自己和我们身边的孩子。
网站目录投稿:静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