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心砚华南师大心理学研究会会刊期荣格生平


  文/心理学研究会学术部周晓萍
  一、卡尔·古斯塔夫·荣格年鉴
  荣格(CarlG.Jung,1875-1961)是瑞士著名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医师,也是分析心理学的创立者。
  1875年7月26日,荣格出生在瑞士康斯坦茨湖畔的凯斯威尔小镇。
  1895年,求学于瑞士的巴塞尔大学,起初面临着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艰难选择,几番思索,最终选择学习医学。
  1900年,从巴塞尔大学医学院毕业后,荣格在欧洲最负盛名的精神病医院:布勒霍尔兹利精神病院,担任首席助理医师。
  1902年,完成其博士论文《论所谓神秘现象中的心理学和病理学》。
  1904年,与同事在柏格尔私立精神病院对患者做了大量字词联想实验,并提出情结理论。
  1906年,与弗洛伊德开始通信;1907年,两人在维也纳弗洛伊德家中首次会面,进行了13个小时的连续交谈;1908年,在弗洛伊德的支持下创办国际精神分析学协会;1914年,因学术上的分歧,与弗洛伊德的关系正式破裂,随即退出国际精神分析学会。
  1919年,出访非洲、美国、墨西哥、新西兰和印度等地,考察当地原始部落,为提出的集体潜意识理论寻找更多佐证。
  1947年,退隐苏黎世波林根塔楼。
  1961年6月6日,病逝于苏黎世库斯那赫特家中。
  二、荣格的那些事儿
  荣格出生在瑞士的康斯维尔的一个对宗教有着无限热衷的家族,他的叔叔们和外祖母都身当神职人员,其父亲也是个虔诚的牧师,这种宗教气氛异常浓厚的家庭气氛,助长了荣格的神秘主义倾向。荣格的母亲则是个性情反复无常的精神障碍者,白天的她和蔼仁慈,晚上的她变得深沉威严,像熊穴中的女祭司一样富有古风和无情;这影响荣格幼时形成了特别的性格,对于这种性格,荣格将之归为一号和二号人格,一号人格如同龄的孩子一般,表现为认真学习、懂事听话,二号人格则是有着成人的思想,多疑、远离人群、亲近大自然。[2]
  荣格曾以"命中注定"四字评价自己的经历。自小所处的浓厚宗教氛围对他影响深厚,让他对未卜先知和一般性灵学等神秘主义产生浓厚兴趣,并对此乐此不彼,这也是后来荣格与弗洛伊德决裂的原因之一。而荣格所提出的"集体无意识"也与其经历密不可分,荣格自小因其父亲的缘故而得以接触古文,从古文中荣格发现一些古老的人类心灵的样式,在大多数现代人的身上也能够发现原型,他回忆起小时曾玩过的一些类似祭祀仪式的游戏,与非洲居民所举办的祭祀活动有着惊人的相似。[1]
  虽然外界环境对荣格的影响极大,但其自身神秘经历带来的影响同样不可小觑,譬如有关生殖器的梦境、"精神功能症"的发病,前者让荣格对上帝产生了怀疑,但这并非是对上帝的蔑视,而是以另一种思考方式,不同于其父亲的一昧懦弱臣服,去思索上帝交予他的使命;后者让他对"潜意识"有了更深的体会,起初因为对学校的排斥与害怕,导致荣格在面对学习的时候都会出现莫名的昏厥,但后来对父母的愧疚与同情,让他以一种近乎偏执的毅力克服了咒语,并以此为戒,养成认真专注的性格。外界环境与内心深处的冲突,让荣格产生一种极其矛盾的性格,但也正是这种矛盾思想的碰撞,让其产生对真知寻找的渴望与坚持。
  荣格的一生,对于本人而言,极少对外界透露其私生活,其自传也是到了晚年得以外人委托才撰写。但这并不妨碍外界对荣格的种种猜测和传闻,其中,萨宾娜与荣格的一段情事让人心生许多臆想。故事发生在荣格担任瑞士苏黎世布勒霍尔兹利精神病院内科医生时期,一位名叫萨宾娜的美丽俄国女子,因患癔病被亲人送往精神病院进行医治,而她的主治医生,温文善良的荣格,采用的是不同于精神病院粗暴的强迫性治疗办法的心理分析疗法。荣格细心的关怀和照顾,不仅让萨宾娜走出疾病的阴影,恢复了健康,还让她爱上心理分析学和那个曾悉心照顾自己的男人。不同于荣格的妻子爱玛,萨宾娜谈到的梦与无意识似乎总能与荣格的思想相契合,两人在进行学术与思想的交流的同时,感情渐渐升温,直至发展为情人关系。可此时的荣格已为有妇之夫,且刚刚做了父亲,他不能接受自己的家庭遭受破坏,而且按照心理治疗师的伦理道德规范,荣格和萨拜娜之间发生的关系足以成为当时心理治疗界的一大丑闻。当时的荣格正处于事业的顶峰,稍有不慎,他的成就和地位就会毁于一旦不复存在。于是,短暂的激情之后,二人只能选择以伤害双方的方式惨淡分手。萨拜娜对于荣格而言是"灵魂的女性",她的形象在荣格的男性意识中扮演了原型的角色,就像每个男人内心都存在这一个女性的灵魂,荣格称之为阿尼玛。荣格与萨拜娜的分手,实际上是荣格摆脱了恋母情结的表现。
  若说在荣格一生中对其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是与弗洛伊德的友情。起初,荣格因《梦的解析》中的理论与他自己研究的"词语联想"实验的所涉及的"情结"不谋而合,从而向弗洛伊德抛出了橄榄枝;当时的弗洛伊德,正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于是二人一拍即合,开始他们长达七年的友谊之旅。初次见面,荣格被弗洛伊德的博识与对精神病病因有着独特见解所折服,与此同时,荣格奔放的想象力也深深吸引了弗洛伊德。在接下来书信来往的这段甜蜜日子里,两人频繁地交换着在精神分析这一领域各自的观点,并互相就某种问题深入磋商,虽然两人从一开始就存在的认识上的、理论上的分歧,但都被彼此欣赏,共创大业的激情所遮掩了。然而在这场友谊中,二人并非是平等的朋友关系,更多的,是一种"父亲与儿子"的关系。或者在开始,荣格出自对弗洛伊德的崇仰倾慕,并未将自己独立的一面展现出来,他更愿意将弗视为权威的化身、为自己的精神之父,而将自己定位为追随者。但随着交往的深入,荣格发现,每当提及性的相关话题,弗以往的挑剔严肃的气质消失殆尽,语调与神情都会异常激动与迫不及待。[1]不仅如此,二人在许多方面都存在隔阂,比如,弗专注于精神分析而荣格专注于宗教的研究、弗为保持其对梦的分析的绝对权威而拒绝与荣格深入探究、弗反对荣格所推崇的集体无意识……更甚,弗在其妻子、姨妹之间的"三角关系",动摇了他在荣格心目中的权威地位。基于种种,荣格决定不再受弗洛伊德的荫护,甚至丢弃弗给予他的精神分析"王储"之称,二人分道扬镳。
  一个在事业上取得杰出成就的人,往往有着与众不同的禀赋和气质,荣格便是这样的一个人。虽然从小便熏陶在浓厚的宗教信仰中,荣格仍没有失去追求真知的渴望,对待家父极度信仰的上帝,荣格却是秉着科学的眼光去进行辨识和提出异议。在最初不顾当时学界人士对弗洛伊德的不认可,到最后因质疑和批评弗氏的理论和分析方法而与之关系破裂,我们亦可看出其坚执的可贵。
  参考文献
  [1]R·比尔斯克尔著,周艳辉译.荣格【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6.
  [2]荣格著,刘国彬杨德友译.荣格自传【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9.
  [3]荣格著.刘烨译.荣格的智慧:荣格性格哲学解读【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网站目录投稿:盼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