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谚语谈


  甲 你对我们国家的谚语熟悉吗?
  乙 知道一些。
  甲 吗我要说个上句。
  乙 我能给你对个下句。
  甲 那你听着:路遥知马力。
  乙 日久见人心。
  甲 不怕红脸的关公。
  乙 就怕抿嘴的菩萨。
  甲 良药苦口利于病。
  乙 中言逆耳利于行。
  甲 卖瓜的不说瓜苦。
  乙 卖酒的不说酒薄。
  甲 先下手遭殃。
  乙 后下手……更遭殃。
  甲 你这对吗?
  乙 你先错的。
  甲 应该是:先下手为强。
  乙 后下手遭殃。
  甲 再来。
  乙 可以。
  甲 吃人家嘴软。
  乙 拿人家手短。
  甲 好吃不如饺子。
  乙 舒服不如倒着。
  甲 软面饺子硬面汤。
  乙 ……紧下笊篱慢下勺。
  甲 您这也算?
  乙 这也是俗话儿嘛。
  甲 对,紧下笊篱,甭管多大的锅,把吃的全捞我的盆儿里。
  乙 慢点下勺,甭管多稀,干的全搂我这碗儿里。
  甲 咱们这抢食哪?
  乙 要不然全归你一人儿了。
  甲 ,您看刚才讲的全是我们民间的一些俗话儿。
  乙 我们祖国的谚语嘛。
  甲 这些话大家都很熟悉。
  乙 生活上用的着。
  甲 日常生活当中,谚语能渲染人们谈话的色彩。
  乙 你举个例子。
  甲 比方咱俩一见面:"X同志,您好啊!"
  乙 "好啊!"
  甲 "老没见啦!"
  乙 "可不是……"什么呀,就昨天一天没见。
  甲 "那也不短啦,俗话说: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啊!"
  乙 嘿!这么一句谚语,透着两个人友谊特别深厚。
  甲 "交朋友嘛,我这个人就这样:浇树浇根,交人交心。"
  乙 对,人心要实火要虚嘛。
  甲 "您就实在。"
  乙 不敢当。
  甲 "过了河您就拆桥……"
  乙 嗯?
  甲 "…不是,你是……雨后送伞……念完经打和尚……"
  乙 你等等吧!就这样我还实在哪?
  甲 "您实在……不怎么样啊!"
  乙 嘿,他把我给否了。
  甲 说到哪儿了?
  乙 你把词想好了再说吧。
  甲 "您昨天干嘛去了?"
  乙 在家背词呢!
  甲 "那么熟还背?"
  乙 不勤练能行吗?
  甲 "对,对。一日练,一日功,一日不练十年松。"
  乙 这是咱们的功夫。
  甲 "工夫不负有心人,您看今天您这词儿说的多清楚,两嘴皮儿就跟小铲子似的,叭、叭、叭……"
  乙 别形容了。不行啦!年纪大啦!
  甲 "哎,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
  乙 艺术上得勤钻研,向高峰攀登!
  甲 "太好了,您这是人小志气大……"
  乙 嗯?
  甲 "不是,您这种精神可以说是:聋子不怕惊雷响,死猪不怕开……"
  乙 (打断)你这儿说什么呢?
  甲 我想夸您,找不出合适的词儿。
  乙 一夸我,他就想不起好词儿。
  甲 您上句是怎么说的?
  乙 我说:艺术上得勤钻研,向高峰攀登。
  甲 "对,这是一条光明大道,您走得好哇。您哪,您一条胡同走到黑,不见棺材不落泪。您甭管我,也甭回头。就是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头嘛!"
  乙 你这是什么乱七八糟的?
  甲 怎么了?
  乙 肉包子打狗是谚语吗?
  甲 ……对了,这是俏皮话儿。
  乙 你自己都乱了。
  甲 我想多说几句谚语。
  乙 谚语就是一句两句,多说就不起作用了。
  甲 着是谚语的特点:言简意明,寓意深刻。
  乙 一句谚语包含着一个道理。
  甲 通过谚语讲出的道理形象生动。
  乙 不错。
  甲 过去有这样一首歌,大家都熟悉。
  乙 什么名字?
  甲 《幸福不会从天降》。
  乙 这是电影《我们村里的年青人》的插曲。
  甲 它是这样唱的:
  樱桃好吃树难栽,
  不下苦功花不开。
  幸福不会从天降,
  社会注意等不来。
  乙 非常动听。
  甲 您看,这首歌前两句就是谚语:樱桃好吃树难栽,不下苦功花不开。
  乙 后两句是道理:幸福不会从天降,社会注意等不来。
  甲 前面的谚语为后面的道理作了非常形象的比喻,告诉青年人建设社会主义就象吃樱桃那样有滋味,可去建的时候得象种树那样去费力气、花功夫。
  乙 不错。哎,那四句全换成谚语不更生动了吗?
  甲 那得看用得怎么样。您看,这歌儿能这样唱吗:
  本新闻共3页,当前在第1页123
  樱桃好吃树难种,
  被窝里怎能练气功?
  不到火候别揭锅,
  天上不会掉馅饼。
  乙 这都什么呀?
  甲 您听着有色彩吗?
  乙 成白开水。
  甲 当然,歌曲中也不是没有全部用谚语。
  乙 你举个例子。
  甲 电影《刘三姐》看过没有?
  乙 看过。
  甲 里面有一首歌,四句全是谚语。
  乙 你唱唱。
  甲 (唱)
  山歌不唱忧愁多,
  大路不走草成窝,
  钢刀不磨生黄锈,
  人不挺胸背要驼。
  乙 这是刘三姐劝她哥哥时唱的。
  甲 告诉她哥哥作人要有志气,不能忍气吞声地活着。
  乙 对,我记着《刘三姐》里面许多歌词,用的全是谚语。
  甲 所以这些歌曲的生活气息浓厚。这些歌不但用谚语,而且用得巧,用得妙。象中国过去有这样一句的俗话:藤萝绕树生,树倒藤萝死。
  乙 这是讲从属道理的。
  甲 电影《刘三姐》中,用这句谚语表达了刘三姐对阿牛爱情的复杂心情。
  乙 她是怎么唱的?
  甲 (唱)山中只见藤缠树,
  世上哪有树缠藤,
  青藤若是不缠树,
  枉过一春又一春。
  竹子当收你不收,
  绣球当捡你不捡,
  空留两手捡忧愁。
  乙 (闭目沉思)……
  甲 你睡着啦?
  乙 我咂么滋味儿呢!
  甲 您看心情表达的多细腻呀!
  乙 因为很形象,所以喻事明理给人印象很深刻。
  甲 再拿日常生活中说吧,许多道理谚语能简单明了地阐明。
  乙 要是教育青年人――
  甲 少年不知勤学苦,老来方知读书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乙 要讲团结――
  甲 人心齐,泰山移。众人拾柴火焰高。
  乙 要是讲交朋友――
  甲 烈火炼真金,患难逢知己。
  乙 要是大伙在一块儿走――
  甲 三人同行,必有我师。
  乙 要是咱俩一块儿喝酒――
  甲 酒逢知己千杯少。
  乙 要是讲咱俩合作――
  甲 一日为师,终生为友。
  乙 我要是上你们家――
  甲 您是……无事不登三宝殿。
  乙 嘿,我还真没事。
  甲 不可能。
  乙 为什么呢?
  甲 俗话说:夜猫子进宅,无事不来。
  乙 !怎么冒出这么一句来。
  甲 您是不是有事?
  乙 我向你打听打听,要想长学问该怎么办?
  甲 要通今古事,须读五车书。
  乙 五车书?
  甲 最起码是平板三轮一类的。
  乙 太多了。
  甲 哎,书到用时方恨少呀。
  乙 我怕读不完。
  甲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您坚持住喽。
  乙 我怎么读呢?
  甲 吃饭要细嚼慢咽,读书要深钻细研。读书须用心,一字值千金。
  乙 读书有什么好处呢?
  甲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哪。
  乙 我就能写文章了?
  甲 当然还要勤练,勤实践。不朽的文章,来源于勤奋。
  乙 可我现在连字儿都写不好呢。
  甲 常说口里顺,常写口不笨。
  乙 常写就行?
  甲 功成由俭朴,业精于勤嘛。
  乙 怎么才能写好呢?
  甲 那您就……脸不变色心不跳……
  乙 玩命呀?
  甲 哎,多少得有点牺牲精神。
  乙 ,想干好什么都不容易。
  甲 您看这谚语丰富不丰富?
  乙 这是我们知识宝库的财富。
  甲 人们对谚语有美好的评价。
  乙 怎么说?
  甲 最清澈的水是泉水,最精炼的话是谚语。
  乙 谚语是我们劳动人们生活经验的总结。
  甲 谚语还多用与忠告。
  乙 就是劝人,讲讲道理,用大道理也能说通说透,但是没有用谚语那么直截了当。
  乙 你打个比方。
  甲 比方您犯了错误。
  乙 干嘛这么比方?
  甲 您不是不明白吗?
  乙 对,要明白就犯不了错误了。
  甲 犯的还挺严重的。
  本新闻共3页,当前在第2页123
  乙 绝对轻不了。
  甲 我来劝您来了,直眉瞪眼的。
  乙 怎么了这是……
  甲 "老X同志,你不用跟我装这种莫名其妙的样子,我也无须向你讲我们了解情况的更多细节,我们只需要你用心地想一想。老X同志,你这样下去的前途会是怎样一种情形呢?老X同志(越说越快)当前国内外形式一派大好,敌人的日子一天不如一天,而我们的生活却是蒸蒸日上。在这个伟大的革命洪流中,老X同志,你作为革命的一分子,怎样才能在这个队伍里真正的配得上革命这个光辉而又荣耀的称呼,是值得深思的。我的老X同志……(上气不接下气)我们一直是保持着……
  乙 嗯等等吧!你先把嘴里面条儿咽了吧。
  甲 您听明白了吗?
  乙 你特儿喽、特儿喽地干什么呢?
  甲 再说几句我非憋死不可。
  乙 你憋不死我也急死了。
  甲 这些大道理都对。
  乙 大道理应该讲。
  甲 但要怎么讲,什么地方儿讲。
  乙 别让人看着假门假事的。
  甲 同样是这样的事儿,用谚语来讲效果就不一样了。
  乙 你再来来。
  甲 "老X同志,咱们一块儿可不是一天两天的了。"
  乙 年头不少了。
  甲 "可俗话说:知人知面不知心哪!"
  乙 我怎么了?
  甲 "冲您这岁数,有这样一句话您该知道。"
  乙 哪句呀?
  甲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乙 你这是指得哪回事?
  甲 ",老X同志,没有不透风的篱笆。"
  乙 怎么了?
  甲 "怎么了,您自己心里最清楚。听话听声,锣鼓听音儿嘛!老X同志,说句实在的,您知道大伙现在怎么议论您?"
  乙 怎么议论?
  甲 "大家说:明枪好躲,暗箭难防。外鬼好避,家贼难防呀。"
  乙 我是贼呀?
  甲 "您不……我……咱不怕您偷,就怕您惦记着。"
  乙 我还是偷人家东西了。
  甲 "这话可是您自己说的。这叫明人不做暗事,响鼓不用重锤。没什么,好汉做事好汉当,哪儿跌倒哪儿爬起来,敢作敢为,浪子回头金不换嘛!不用跟我解释,到公安局写个条儿就行。"
  乙 写什么呀?
  甲 "就写这几十年,你是怎么行窃的!"
  乙 没有,可没这事。
  甲 这些话用得怎么样?
  乙 话是不错,就是让人听了害怕。
  甲 这是正常现象。
  乙 为什么?
  甲 俗话说:做贼心虚嘛!
  乙 你怎么又来了!
  甲 您看,这谚语用在这地方怎么样?
  乙 嗯,分量不轻呀!
  甲 这股力量可以让浪子回头,让庸人立志。
  乙 ……什么叫庸人呢?
  甲 我问问您,自我感觉庸不庸?
  乙 那得分什么时候。
  甲 干嘛还分时候?
  乙 人多我就拥。
  甲 为什么呢?
  乙 不拥挤不上去呀。
  甲 上汽车哪?
  乙 怎么个拥?
  甲 无为者,庸也。
  乙 ,没人围着时候再拥。
  甲 什么呀。这么问您吧,您有什么志向没有?
  乙 我这么大岁数了,还什么志不志的。
  甲 老X同志,不能这么说。人老心不老,人穷志不穷。
  乙 我没什么本事。
  甲 女子无才便是……
  乙 嗯?
  甲 这句话有封建色彩。
  乙 用我身上也不合适。
  甲 老X同志,您看当前形势多好,大家都为四个现代化这各大目标而努力奋斗,胸中没有这个大目标,没有志气,那就是庸人。不错,前进路上确实是有困难的。可千难万难,有志不难。有志能移山,无志山压头哇!
  乙 看来关键是个志气。
  甲 志能移山,水滴石穿。宏伟的四个现代化的大目标,需要多少有志之士去为它挥汗水洒热血。全国人民都有志气,那咱们的国家错不了呀!有志没志可不一样,在时代前进的洪流中,您看有志气的人,精神面貌一天比一天新。
  乙 总在变?
  甲 可以说一天一个样!
  乙 看来我也得变。
  甲 您变,撒开了变!
  乙 嗯?
  甲 不用怕:女大十八变,越变越好看。
  乙 我变姑娘啦。
  甲 您有了雄心,变了面貌;有了志气,变成动力。由懒汉变成英雄,由庸人变成志士。您有了志气,就会有作为,有了作为就会有成绩,有成绩就是有贡献,有了贡献后,大家会用一句最通俗的谚语来夸您。
  乙 怎么说?
  甲 这真是……浪子回头金不换呀!
  乙 我呀?!
  本新闻共3页,当前在第3页123
网站目录投稿:醉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