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自广院》是一本由潘奕霖著作,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来自广院》读后感(一):人生的精彩属于追梦的人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希望我们都能找到最好的自己,实现梦想。或许路上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形形色色的事,但一定要坚持。 因为人们常说,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在追逐我们自己梦想的条路上,我一直说热爱播音主持,喜欢它。当我真正的接触是,才发现越喜欢它,学到后面会发现越难。每一个主持人在舞台上时,都经历很多的考验和磨砺。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说的就是每一个从事和传媒相关的等等很多职业。 特别是热爱播音主持的小伙伴们,我们一起努力。加油加油 希望这本书,能给我们每个人多多少少的一些启迪,找到自己的方向和目标。 在这个片段的时代,我们要努力追求自己的完整。 ——后记 潘老师的新书交流会 《我,来自广院》读后感(二):"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我,来自广院》 终于收到这本书,有时"广院人"像一个暗号,一听就知道是干电视的,然后相互间相视一笑,电视人的酸甜苦辣也就不言而喻了。翻开书页,看到许多熟悉的主持人面孔,可以让不了解电视行业的普通读者知道这个热闹光彩行业背后的真实与坚守。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看到照片的树林,自动响起BGM ,"校园的大路两旁,有一群年轻的白杨……" 特别喜欢书页里的这句话,"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惊喜整部书都是彩印的,纸张的质感和装订方式非常高级贴心。 "广院人" "广院人"的叫法特别有时代感,我入学的时候叫广院,毕业叫传媒大学,看到这个词,满满青春的记忆。 《我,来自广院》读后感(三):青春与梦想 《我,来自广院》是一本关于青春与梦想的书。这本书采用的是访谈的形式,对卢静、康辉、鲁健、尼格买提等十位知名的主持人进行了采访,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全新的主持人的形象。在问题的设置上,作者是独具匠心的,试图挖掘出受访者与广播结缘的不同故事,以及在广院的经历与毕业后的经历。 在为了什么考广播学院这个问题上,不同的人给出了不同的答案:有的人是陪同学去考试,结果却阴差阳错地考上了;有的人是邻居的女朋友在广播学院播音系,有的人因为姐姐的同学推荐了广院,从而在心中种下了一个种子。不管是因为什么,他们都有着强烈的梦想,还为了自己的梦想而付出了努力。有的人考试的过程比较顺利,有的人却是考了两次,甚至三次才考上的。广院播音系,对他们而言是一个闪闪发光的东西,指引着他们为了这个梦想而付出自己的努力。 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付出了很多的努力。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鲁健考广院的经历,他大学毕业后去了银川电视台工作,工作比较顺利,有一定的知名度,出去买菜都会被人认出来。如果一直这样生活下去,也会是个不错的选择。但是他的内心中有一个远大的理想就是——去北京广播学院读研。他第一次考试,英语考了三十多分,没有过线惨遭失败。第二次考研依然以失败告终,第三次他决定破釜沉舟,辞去稳定的工作,去广播学院一边读研修班,一边复习考研。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三次,他终于考上了。"有些时候理想才是最大的驱动力。那时我特别坚定,就不想放弃,因为我觉得,放弃一件事太容易了,坚持下来才不容易,我一定要把这个事情坚持下去。"正是凭着这种不服输的精神,鲁健坚持考了三年,才考上了北京广播学院的研究生。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就能成功,有理想的人有很多,但是能够为了理想而付出持久的努力,遇到了挫折,不气馁,坚定信念,越挫越勇的人,却是少数。 很多时候,我们在镜头前看到的都是主持人光鲜的一面,但是在镜头的背后可能有着无法言传悲伤。康辉的经历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参加金砖峰会的新闻报道团队,在机场候机的时候接到了姐姐的电话,说妈妈去世了。这一消息,对于当时的康辉而言,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对于每个人而言,父母都是一生中至关重要的人。但是处在当时的情境中,他不可能放下工作,赶到家中。尤其是看到了网络上关于一些人的言论,康辉内心的痛苦是无法言表的。人生在世,难免会有身不由己的时候。"有些付出是除了当事人,别人都无从知晓和理解的。国际会议的高访报道,很多注册、报名是提前很多时间就办理好了的,不可能说换人就能换人。"在悲痛的时刻,他隐忍了内心中的痛苦,坚持完成了采访任务。 《我,来自广院》向我们介绍了十位主持人在镜头之外的故事,他们与广院的不解之缘,他们在工作生活中的经历,都带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让我们意识到了梦想对于他们的重要性,同时对于每个人而言,梦想都是十分重要的。 《我,来自广院》读后感(四):《我,来自广院》——他们从这里走向新世界,用"热爱"找到星辰和大海 母校是一个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的存在,而她刻在我们身上的烙印会陪伴我们一生。 ——《我,来自广院》 好像突然间回到了大学的校园,仿佛又看到熟悉的教学楼、阶梯教室、实验室和操场,一切好像还是在昨天,那些嬉笑怒骂、那些你追我赶,都是我们最美好的关于青春的记忆。而那些青春时的梦想,我们是否已经实现了呢? 《我,来自广院》是潘奕霖的首部访谈作品集,这位作者大家对他都不会陌生,从《流金岁月》到《佳片有约》,他陪伴了我们度过了太多美好的时光。这一次,作为广院学子的他将他的视角转向了他的同行,他采访了十位知名主持人,深入挖掘每个人的青葱岁月、入行苦乐、创业艰辛、生活所感。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广院人,他们在这里成长,又从这里走向新世界,用"热爱"找到属于自己的星辰和大海。 2004年,北京广播学院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如今它已成为信息媒介传媒行业最具影响力的高等学府。而对于这些主持人来说广院播音系是他们的起点,这一次对话也是他们对青春记忆的纪念与回望。他们对于我们来说是熟悉的,我们几乎每天都会和他们在电视里相见,他们这个行业的佼佼者,作为优秀的媒体人,他们拥有着由内至外的个人魅力。可他们对于我们来说也是陌生的,我们所熟悉的是屏幕里、是聚光灯下光鲜夺目的他们,这一次他们褪去主持人光环,让我们看到了他们荧幕之后的亲切与真实。 这是一个广院人的盛大聚会,在这里,你会看到与十位主持人的坦诚和真实。通过这本书,你会明白,潘奕霖对电影有着多么深沉的热爱;你会明白年少成名的卢静为什么在30岁时选择了另一种生活重新开始;你会明白站在新闻联播和春晚这两个最高平台之上的康辉为什么会说"紧张的工作也是一种满足";你会明白女儿的出生带给叶蓉怎样的改变;你会明白为什么史小诺会写一本书,书名是《四十而立,也不晚》;你会明白郎永淳对"虚荣心"、"好奇心"、"赤子之心",这三个"心"的理解和感悟;你会明白瑶淼是怎样以自己的经历诠释了那一句"想给自己人生更多一点可能";你会明白,凯叔是怎样把讲故事这件小事做到了"极致";你会明白鲁健是怎样从做新闻中获得兴奋感,从工作中找到做主持人的成就感;你会明白对体育的热爱是怎样让邵圣懿的生命也得到升华;你会知道为什么尼格买提会说每次登台都会浑身充满力量。 广院,是他们梦想起飞的地方,在这里,他们接受过严格的专业训练,走出校门,他们用努力打拼出属于自己的那一片天地,他们是那样闪闪发亮,而最宝贵的是,他们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所有的脱颖而出背后都是至真至纯的热爱和坚韧不拔的努力。于是,我们才更加有信心,有力气,脚踏实地地去寻找自己的星辰与大海。 《我,来自广院》读后感(五):梦想,以青春书写荣耀 《我,来自广院》如果用广义来定义的话,可以当成一本文化事业的中坚力量的成长史。但如果用狭义来定义的话,是作者潘奕霖邀请一众广院的同学共同书写的关于梦想的青春荣耀。可以说,本书看似是一群来自广院的人们在缅怀青春,实际上是一群人以青春的记忆,书写梦想照进现实的荣耀。 广院,可以说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所在。自从有了收音机开始,我的童年就是和侯宝林、马三立、马季、姜昆的相声,单田芳、刘兰芳的评书,还有"小喇叭开始广播啦"这样的广播节目一起度过的。而后来又有了电视机,《新闻联播》里的播音员老师们,还有《动物世界》里以声音"出镜"的赵忠祥老师,就是我童年初期的"偶像"。再到后来,琼瑶奶奶的电视剧一度霸占荧屏内外,还有《包青天》《五鼠闹东京》《杨家将》《渴望》《焦裕禄》等等一系列影视剧,影响了我的童年、少年时期。 这样的列比下来,广院的诞生可以说是应运而生,而每一个在广院度过最美好青春,怀揣梦想的年轻人又是何等的幸福。 《我,来自广院》的作者潘奕霖是央视电影频道《流金岁月》的主持人,我第一次知道他也是从这个节目开始的。从他主持的这档节目不难看出,他除了学识不俗,还是一个非常感性的人。一个男人有了感性的滋养,人生的经历越多,内心也会更加丰富。 出现在《我,来自广院》这本书中的十位主持人,有不同的年龄段以及不同的人生经历。其中我最熟悉的主持人有——康辉、鲁健、尼格买提、凯叔、郎永淳(没错,我就是比较喜欢又帅又有才气的男性,毕竟异性相吸)。还有我不太熟悉的几位主持人,不过都在阅读完这本书后,对她们有了全新的认识。 在这里举个例子吧!我和我家人都非常喜欢鲁健,这位主持人完全是中国审美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留给我的印象一直是非常有学识且温文尔雅的,如果没有深入了解过他的人生经历,我会和大多数认为的一样,他是一个天之骄子,还是命运的宠儿。 可是,当我在书中看到潘奕霖对鲁健的采访,他谈到,他的父亲在陪他旅游的途中突然中风,一个十几岁的孩子瞬间成为一个男人为父亲的事情奔忙,然后他的内心独白,并不像我们看到的那样从容,而是一样的如一个孩子般的惊慌失措。我才明白,有些人看似的从容,有些时候是无可奈何、无路可退之后的快速成长。那一时刻,我才读懂了电视荧幕前,那些为我们带来欢声笑语的人们,背后如我们一般的来自生活的酸甜苦辣。 《我,来自广院》里有着年轻的康辉,年轻的郎永淳、鲁健,还有到现在还可以算年轻的尼格买提。这些现在可以独当一面的主持人,曾经都有着与我们同样迷惘的青春。青春与梦想,就像是螺丝和螺帽的组合,总要找到匹配的尺寸,才能真正产生作用。所以,我是不是可以这样评价本书的价值——这是一本为年轻人提供的人生参考书,也是一张为中年人提供的回忆通行证。 在书中,一如潘奕霖一贯的访谈风格,全书以访问的形式展开,颇有点《流金岁月》的味道。只不过,作者作为提问者、采访者,也许还没有从日常他对于伙伴的了解中跳脱出来,而受访者也不是很习惯他们身为被访者的新身份。所以,我仿佛从字里行间看到了采访时他们面对面时的情状,如果非要用一个词来形容的话,我脑子唯一跳出来的词组是——笑场。但,即便是我理解的这样,他们也用他们最专业的态度,为我们带来不少通过对话产生的火花。而他们对话产生的火花,已经使读者对青春、梦想、生活都有了全新的理解,这些都是来自我们"最熟悉的陌生人"最真的感悟。 写完这篇文字,我重新审视了我自己现在的职业。我想,也许到现在我还不是一个非常好的广播人,我也没有广院生活学习过的经历,但是我仍旧喜欢以声音推广图书的这份工作,那些录制音频的日子,最快乐的就是与自己内心对话的时刻,因为那其中每一个录制出来的词组都是我对生活的敬畏。 致敬,广院人。 《我,来自广院》读后感(六):聚光灯下的灿烂,聚光灯外的磨砺:读广院著名主持人访谈录有感 当聚光灯打下来的时候,一切都是那么的光辉灿烂。当聚光灯照不到的角落,会是什么样子的呢?人都是有窥视癖的,对于别人的人生都有着无限的好奇。这才有了那么多的真人秀。那些名人,那些我们平时只能在屏幕中看到的明星演员通过真人秀把他们的生活本来面目展现给我们看。但真人秀也还是有局限性的,了解一个人最好的办法就是听他说,通过访谈让他讲述他们的人生。 《我,来自广院》就是通过访谈,把10位屏幕上的名人拉进现实,让他们讲述他们的故事,让他们总结他们的人生,让他们来展示他们的喜怒哀乐,让他们来告诉我们聚光灯外的生活。 北京广播学院,作为中国传媒大学的前身,可以说是中国传媒人的摇篮,为中国传媒行业培养出了无数的人才,我们耳熟能详的媒体人如白岩松,欧阳夏丹,海霞,李咏,马思纯等等,可以列出一大串名单,当然还有本书采访的10位主持人,卢静,康辉,叶蓉,鲁健,史小诺,郎永淳,王凯,瑶淼,邵圣懿,尼格买提。当然这10位都是在北京广播学院时期入学的学生,他们亲切的称呼自己为广院人。 作为采访对象共同的特征,均为广院人,对于母校的回忆肯定是最为关注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母校一直都是一个人最为魂牵梦绕的地方,那里可以说是梦开始的地方。在那里有着懵懂的青春,有着迷茫的梦想,有着成长的困惑,有着命运的抉择,母校是事业的起点,也是人生道路上的转折点。绝大多数人是从大学才知道自己今后要去做什么的,也必定要为自己今后的事业做准备。在采访过程中,这10广院人同样都是对母校有着极深的情感,母亲的老师,母校的同学都曾经是他们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而且,这10位成功的主持人在母校也是付出了努力的,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像康辉这么火的一线主持人在母校时都是不自信的,像瑶淼,在母校是也会迷茫,像卢静在母校也有颓废的时候,但他们都是极为努力的,无论专业还是社会适用能力,都是在学校必须拿下的功课。 当然,广院也有着很多培养媒体人特有的传统。在这些采访中,在学校生活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广院之春"的文艺汇演,各种起哄,各种喝倒彩,这绝对是考验一个人心理素质的时候。媒体人就是要面对舞台,面对观众的,各种突发情况都有可能遇到的。"广院之春"就是提前给他们事业的洗礼,让这些准备走向聚光灯下的人预先有着思想准备,可以接受住洗礼的人才能真正走到舞台的面中央,而失败者就只能退而求其次了。同样的,广院的迎新晚会也一样是对这些年轻人的下马威。 这些名人的工作经历是这本书采访的重头戏,他们已经非常成功,他们成功的经历肯定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但也无外呼是努力和机遇共同的结果。我在这些采访中我更欣赏这些工作如此忙碌的名人对家庭的关注和责任,每一个人在谈到儿女,谈到家人都是无与伦比的幸福和甜蜜。瑶淼和叶蓉对于女儿的宠爱和陪伴就不用说了,这是母亲的天性,无论再忙也会陪女儿,给与女儿最好的生活和教育。就连看似酷酷的凯叔——王凯,对于女儿都是宠溺有加的,而凯叔能创立品牌"凯叔讲故事"都是受到给女儿讲故事的启发,也许"凯叔讲故事"就是在给他自己的女儿讲故事吧。 《我,来自广院》,虽然是来自10位成功的广院主持人的访谈,但也可以代表了大多数成功人士,我总结了他们成功秘诀——坚持、努力、机遇、责任和爱,好像也没什么高深处,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那么完美。我们自己呢?如果也把这些优良品质发扬光大,相信也一定能成功。 《我,来自广院》读后感(七):人生就是一次又一次的选择,过后你会发现它是最美的回忆! 一个人在一生之中会经过很多的十字路口,也会经历很多的选择,正是这一次又一次在路口,或自觉或不自觉的抉择,成就了这个世界上成千上万种不同的人生。 人生路口 当有一天,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看这条走过的路,也许我们会发现,它之所以会是现在的样子,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偶然,而是我们对生活的一步步选择后,生活呈现给我们世界中的一个必然,所以说人生并没有捷径,而是充满了选择和坎坷,但是如果我们积极面对,它可能会与我们的愿望无限接近,无限重合。 这,也正是《我,来自广院》这本书想要告诉我们的一个道理。《我,来自广院》是展现人生抉择和青春记忆的一本书,与芸芸众生不同的是,这本书对准的是一些"特殊"的人,他们都是经常"抛头露面"的主持人这个职业,而且还是央视等这样比较大的一些平台上,康辉、郎永淳、叶蓉、王凯、尼格买提……可以说他们都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人,我们不管是在前几年的电视荧屏上,还是现在的手机屏幕上,早已经不知道看过他们多少次了,但是我们通常也只是看到了他们比较光鲜的一面,只看到他们亮丽夺目,风光无限的一面,但是对于他们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到今天这个人生节点上的,估计很少有人知道。 《我,来自广院》封面 这本书却以"访谈"的形式,让我们近距离的走进这群人的生活,从他们高考,到他们毕业,到他们工作,再到人生的理想,甚至个人的生活,详细的如数家珍,带着纪录片的视角,带着朋友聊天的融洽,走入他们曾经的冰与火的青春回忆中,在一个又一个的故事中,我们知道了,原来他们也和普通的人一样,有爱有恨,有悲有喜,有过迷茫,有过纠结,有过选择,有过失败,但是最后他们还是都成功了,可是在这些不易的成功背后,是无数失败过的努力和坚定的执着信念在支撑,印象最深的一个是鲁健的故事,他曾经连续三年考广院研究生的经历,读来十分励志,当时他已经在银川电视台工作,可以说有着稳定的工作和舒适的生活,但是他并不甘于平凡,而是努力向前,为突破自己而努力,他抵制着舒适的诱惑,自己蜗居在一个没有暖气的小宿舍里,奋发学习,在一败再败的情况下,破釜沉舟,最终考上广院,成为日后中央国际频道的一名知名支持人。可以说,每一个成功的背后,都是经历了无数的努力,也许有的人会幸运一些,没有那么多坎坷,但是这并不代表他没有在努力。 而想想当下,在这个物欲横流,节奏快得让你目不暇接的社会中,很多人早已经忘了甚至没有了理想和热情,只想着如何活着,苟且当下,这本身就是一种悲哀! 灯红酒绿 人活一世,草木一秋,如何在有限的人生中过得更有意义呢?最简单的,就是要为自己确立一个目标,不管它是大是小,大到你一生的理想追求,小到你生活中的一个小计划,只要每天都向着它前进一步,每天都在心中看着这个目标,每天都鼓励自己要保持对生活充满热爱,并最终实现它,那就是有意义的。 也许,当有一天我们走到人生的尽头时,回头想想,我来到这个世界上,都做了什么?是否对得起这个亿万年前的物质组成的生命?当在最后一刻,作为一个生命体,你觉得对得起你用生命雕刻的时光时,那就足够! � 《我,来自广院》读后感(八):努力真的有用吗?为什么她们能成功?——《我,来自广院》 "广院"是北京广播学院的简称。这所大学已经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简称"中传"。这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大部分的央视新闻人都来自广播学院了。即使是现在,这所大学在传媒界也是排行第一的高等学府。何况在那个传媒学府屈指可数的年代。"广院"和"中传"之间隔着一个时代,一个资源匮乏,学生和老师一起摸着石头过河的时代。凡是自称"广院人"的一定都经历过机遇与努力并行的时光。自己的百倍努力,再加上一小点机遇,就能书写自己别样的人生。 《我,来自广院》一书以对话的形式书写。潘奕霖的采访由浅入深,每一个人都被问到大学时光和工作细节。但是问法又不尽相同,让人真实地感受到他是在跟人聊天。而不将仅有的问题,按部就班地提问。给读者展现了受访者很真实的生活状态,那些在节目中无法看到的一面。如果不是他们亲口说出,我们也不会相信,他们也跟我一样会遇到机遇和挫折。人们总是只相信他们所看到的事实。他们不声不响地就进入荧幕,展现出新闻人的高度专业。 努力有用吗?如果努力没有用,鲁健不会三战考研最终进入广院;康辉不会从河北无极县以全班最高分的成绩进入广院;瑶淼不会初三毕业自学一年参加高考就能高出广院文化分二十分。每一个广院人都是凭借着努力才能出挑。所以我坚信努力有用。 特别是书中提到的四个女性受访者:卢静,叶蓉,史小诺,瑶淼。阅读作者和她们之间的对话让我觉得"妈妈"这个职位也没有我所想象的那么辛苦和伟大。其实这个"身份"的可变性还是很大的。我是自2018年结婚之后就一直做全职太太。到现在整整三年的时间。我所接触到的人和事物,都在不断地告诫我;妈妈是没有自我的,你只要做好妈妈这一个身份人生就不会有遗憾了。但是本科学历的我无论如何也不甘心就这样一辈子"全职妈妈"。曾经一度觉得生活无望,求职无望,只能在职场摸爬滚打的那几年全都奉献给了"带孩子"这一项工作。还不见得一定能做好这个工作。没有社交和人生方向,让我很很焦虑,这个焦虑也影响到了我"带孩子"这项工作,虽然我已经很克制自己的情绪了,但是不经意间还是会波及孩子。所以我决定28岁奋起,在"妈妈"这个角色上再加上一个别的什么角色。 卢静说:"人只要不断地学习,摆正心态,什么时候都不晚。"不管是在什么样的境遇里,只要能持之以恒地朝着一个既定的目标前进,总是会做出点小成绩的。怕的是待在一滩烂泥里自怨自艾,自己都放弃了自己。时间就这样一分一秒地耗下去,直到生命垂危,没有一丝希望。史小诺写过一本书《四十而立,也不晚》,我还没到三十,怕什么努力太晚?! 叶蓉说:"我做任何事都四个字,尽情尽兴。"人生在世,只要过好自己这一生,就是圆满了。放弃自己的人生,把人生寄希望于孩子身上真的就能让孩子活得更好吗?尽情尽兴至少还能给孩子树立一个人生榜样。一辈子只干了了带孩子这一件事,算什么榜样?难道就要这样一代一代地传承吗?我的母亲一辈子就是只干了带我这一件事,如果我还是这样去做,是要证明女性作为一个社会成员,就只有"生""育"这两件事情可以做吗?尽情尽性这四个字说得好极了。不要把成功寄希望于孩子。自己就要先把自己的生活过得尽兴,然后把快乐传递给孩子。 史小诺说:"你能受多大的折磨,你就能成多大的事。"没有哪个人的成功是全靠机遇的。每一颗成功的珍珠内里都含着折磨的沙子。不管当下有多苦,都要把它当成生活的馈赠。能量守恒,今天抗的压力越大,明天成事的快乐也就越多。 瑶淼的一生经历过很多角色。演员,全职妈妈,主持人。她敢于追求自己的人生,不会停下前进的脚步。不断地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工作。她把自己的一生过得很精彩,在访谈中所提到的育儿经也很正念。她说:"不是我陪伴她(女儿),而是她让我成长了。"这个观念和我不谋而合。我总觉得养育一个孩子是给自己一次重新成长的机会,孩子是我们弥补童年遗憾的机会。对于一个妈妈来说,不能一味地只看到是自己在养育孩子。其实很多时候孩子也让我们成长,不成为一个妈妈,我们不会体验到来自成年人的担当和责任。 加油吧!"全职妈妈"们!她们能做得出色,我们也可以的。不说要像她们那样在荧幕前家喻户晓,至少我们要结识更多的社会成员,活成一个社会人。说到底人属于群居动物。独居,是要出问题的。比如上一代"全职妈妈"们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喜欢家长里短地去讨论家庭问题。我觉得这个问题完全可以通过参加工作去化解。思考自己的人生活比讨论别人有意思。 《我,来自广院》读后感(九):《我,来自广院》|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所有的泪水也都已启程。却忽然忘了是怎么样的一个开始,在那个古老的不再回来的夏日。无论我如何地去追索,年轻的你只如云影掠过。而你微笑的面容极浅极淡,逐渐隐没在日落后的群岚。遂翻开那发黄的扉页,命运将它装订的极为拙劣。含着泪,我一读再读,却不得不承认,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如果说哪些东西一提及便会让你热泪盈眶,我想它们应该会是青春、梦想与希冀。那是关乎于我们青春年少时的所有期待,是我们现如今午夜梦回时最想抓住的时光。关于青春,关于那些年少时的梦,我们有太多太多的话想说,太多太多的感悟想珍藏。 每个人对于青春的定义不同,有些以年龄,有些以心境。不过如若说承载我们青春年华的地方,我想许多人会想到大学,它承载了我们的青涩,见证了我们的成长,是我们一生魂牵梦萦的地方。 不论我们毕业多少年,不论我们相隔多少里,同学情谊从未变淡,而是像酒越醇越香;不论是初相遇还是旧相识,如果得知对方与自己念的是同一所大学,那种惺惺相惜、革命情谊油然而生……我想这便是母校的力量。 这几天在读一本书,这是一本关于青春、关于回忆、关于母校、关于成长的书。作者采访了卢静、康辉、叶蓉、史小诺、郎永淳、瑶淼、凯叔(王凯)、鲁健、邵圣懿、尼格买提等10位知名主持人,深入挖掘每个人的青葱岁月、入行苦乐、创业艰辛、生活所感。 也许你疑惑满满,为何这本访谈录独独选这10个人呢?那是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广院人,他们对自己的母校,尤其是"广院"两个字有很深的情结,而这也是本书——《我,来自广院》书名的由来。 本书的作者潘奕霖,1993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播音系,同年进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1995年进入筹备中的CCTV–6电影频道,并于1996年主持电影频道开播后第一档栏目《流金岁月》。现为电影频道主持人、《佳片有约》栏目制片人。这本书是他的首部访谈作品集,也是一本关于青春的纪念册。 在这本书里,那些站在闪光灯下的主持人离我们不再那么遥远。看着他们的交谈,我们会发现原来他们和我们一样在抉择的时候会犹豫,面对困难的时候会退缩,对待名利的时候会纠葛…… 其实他们也有害怕,也有遗憾,也会后悔……只不过站在聚光灯下,他们只得收起这些属于个人的小情绪,向我们展现的永远是他们的职业技能和专业素养。 他们的坦诚让我们看到了成功的不易与艰辛;他们奋发执着的故事让我们明白了从来没有什么康庄大道,所有的丰盛均来自于奋斗的结果;他们的真诚让我们懂得了坚持的可贵。 从大学毕业到成为播音主持领域的佼佼者,几十年光景倏忽而过。如若不是这本访谈集,也许很多人会感叹他们的成功是源于时代的发展,就如"时事造就英雄"一般。幸而有潘奕霖的这本访谈集,才让我们真切地走进他们,了解他们,真切地感知到成功不是随随便便就会来的。 就像卢静说自己是应届生考取广院,一路一直是"小妹妹"心态,并没有那种历经风浪的自信;如康辉总是躲在一边静静地读书,因为在帅哥美女如云的播音群中,自己的形象曾被同行议论为"稍微差点";王凯从职中经历高考失败后奋发再起…… 他们所经历的,不就和我们身边大多数的人都经历的一样么?而最终他们能被大众所知晓,在自己的工作领域能有一番建树,全然来自于他们的坚守与责任,以及我们常说的平常心。 就如康辉在书中所言:即使被选择,你接受了,实际上也就变成了自己的选择,那就要为自己的选择承担所带来的一切,不管好和坏。 冰心曾写过这样一首小诗: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我想这首诗亦可作为这本书里这些访谈者们的注解,他们担得起所获得的这份名利,因为这份名利来自于他们脚踏实地的付出,来自于他们责无旁贷的坚守,来自于他们随遇而安的进取。 《我,来自广院》读后感(十):努力真的有用吗?为什么她们能成功?——《我,来自广院》 "广院"是北京广播学院的简称。这所大学已经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简称"中传"。这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大部分的央视新闻人都来自广播学院了。即使是现在,这所大学在传媒界也是排行第一的高等学府。何况在那个传媒学府屈指可数的年代。"广院"和"中传"之间隔着一个时代,一个资源匮乏,学生和老师一起摸着石头过河的时代。凡是自称"广院人"的一定都经历过机遇与努力并行的时光。自己的百倍努力,再加上一小点机遇,就能书写自己别样的人生。 《我,来自广院》一书以对话的形式书写。潘奕霖的采访由浅入深,每一个人都被问到大学时光和工作细节。但是问法又不尽相同,让人真实地感受到他是在跟人聊天。而不将仅有的问题,按部就班地提问。给读者展现了受访者很真实的生活状态,那些在节目中无法看到的一面。如果不是他们亲口说出,我们也不会相信,他们也跟我一样会遇到机遇和挫折。人们总是只相信他们所看到的事实。他们不声不响地就进入荧幕,展现出新闻人的高度专业。 努力有用吗?如果努力没有用,鲁健不会三战考研最终进入广院;康辉不会从河北无极县以全班最高分的成绩进入广院;瑶淼不会初三毕业自学一年参加高考就能高出广院文化分二十分。每一个广院人都是凭借着努力才能出挑。所以我坚信努力有用。 特别是书中提到的四个女性受访者:卢静,叶蓉,史小诺,瑶淼。阅读作者和她们之间的对话让我觉得"妈妈"这个职位也没有我所想象的那么辛苦和伟大。其实这个"身份"的可变性还是很大的。我是自2018年结婚之后就一直做全职太太。到现在整整三年的时间。我所接触到的人和事物,都在不断地告诫我;妈妈是没有自我的,你只要做好妈妈这一个身份人生就不会有遗憾了。但是本科学历的我无论如何也不甘心就这样一辈子"全职妈妈"。曾经一度觉得生活无望,求职无望,只能在职场摸爬滚打的那几年全都奉献给了"带孩子"这一项工作。还不见得一定能做好这个工作。没有社交和人生方向,让我很很焦虑,这个焦虑也影响到了我"带孩子"这项工作,虽然我已经很克制自己的情绪了,但是不经意间还是会波及孩子。所以我决定28岁奋起,在"妈妈"这个角色上再加上一个别的什么角色。 卢静说:"人只要不断地学习,摆正心态,什么时候都不晚。"不管是在什么样的境遇里,只要能持之以恒地朝着一个既定的目标前进,总是会做出点小成绩的。怕的是待在一滩烂泥里自怨自艾,自己都放弃了自己。时间就这样一分一秒地耗下去,直到生命垂危,没有一丝希望。史小诺写过一本书《四十而立,也不晚》,我还没到三十,怕什么努力太晚?! 叶蓉说:"我做任何事都四个字,尽情尽兴。"人生在世,只要过好自己这一生,就是圆满了。放弃自己的人生,把人生寄希望于孩子身上真的就能让孩子活得更好吗?尽情尽兴至少还能给孩子树立一个人生榜样。一辈子只干了了带孩子这一件事,算什么榜样?难道就要这样一代一代地传承吗?我的母亲一辈子就是只干了带我这一件事,如果我还是这样去做,是要证明女性作为一个社会成员,就只有"生""育"这两件事情可以做吗?尽情尽性这四个字说得好极了。不要把成功寄希望于孩子。自己就要先把自己的生活过得尽兴,然后把快乐传递给孩子。 史小诺说:"你能受多大的折磨,你就能成多大的事。"没有哪个人的成功是全靠机遇的。每一颗成功的珍珠内里都含着折磨的沙子。不管当下有多苦,都要把它当成生活的馈赠。能量守恒,今天抗的压力越大,明天成事的快乐也就越多。 瑶淼的一生经历过很多角色。演员,全职妈妈,主持人。她敢于追求自己的人生,不会停下前进的脚步。不断地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工作。她把自己的一生过得很精彩,在访谈中所提到的育儿经也很正念。她说:"不是我陪伴她(女儿),而是她让我成长了。"这个观念和我不谋而合。我总觉得养育一个孩子是给自己一次重新成长的机会,孩子是我们弥补童年遗憾的机会。对于一个妈妈来说,不能一味地只看到是自己在养育孩子。其实很多时候孩子也让我们成长,不成为一个妈妈,我们不会体验到来自成年人的担当和责任。 加油吧!"全职妈妈"们!她们能做得出色,我们也可以的。不说要像她们那样在荧幕前家喻户晓,至少我们要结识更多的社会成员,活成一个社会人。说到底人属于群居动物。独居,是要出问题的。比如上一代"全职妈妈"们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喜欢家长里短地去讨论家庭问题。我觉得这个问题完全可以通过参加工作去化解。思考自己的人生活比讨论别人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