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创新思维的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摘 要】本文论述了创新思维在国内的发展历程和代表性成果,并分别从创新思维在大学生创新教育、技术创新、建筑设计领域三个方面阐述了创新思维的理论与实践运用。
  【关键词】创新思维;发展历程;理论与实践
  一、创新思维的涵义
  对于创新思维这个词的含义目前有许多不同的认识和表述。对其可以有广义和狭义的理解方式。狭义的创新思维指形成新的理论和新发明或发现及塑造出新艺术形象的一种思维方式,所强调的是思维的成果独创性、前所未有性,而且是得到社会承认的以及具有重大社会效益的。广义的创新思维是贯穿在人们提出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所有能对创新成果发生作用的思维活动。内容涵盖在发明创造创新活动中直接提出新的解决办法和间接介入创新的思维活动,这种思维方式包括逻辑和非逻辑思维。一般认为,国内外目前对创新思维这一概念的认识和理解没有一致公认的定义。[1]
  二、创新思维国内发展现状综述
  关于创造力的起源,其研究在国际学术界上可以认为开始于到一个多世纪前,但把创新即创造性思维作为创造之核心,对其开展完整与科学的研究就要晚很多。[2]
  国内关于创新思维的研究主要始于20世纪80年代。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伴随改革开放,创新思维的探讨和研究再次兴起。80年代初期我国的钱学森院士发表了《自然辩证法、思维科学和人的潜力》一文,大力倡导建立思维科学,也是得益此,之后成立了"思维科学学会筹委会",次年他又主持召开全国第一次"思维科学研讨会",这次会议被看作思维科学研究进程中的里程碑。随后的1983年第一次创造学学术研讨会召开,创新思维作成了各个领域的人们关注的焦点,有关创新思维的研究从这期间开始也逐渐获得大量积极的研究成果。据国內对创新思维成果的不完全统计,创新思维领域的研究在1984年之前,鲜有论及创新思维的论文,1984年后,具有较高水平的相关论文就大量开始涌现,论文水平也持续提高。80年代的学术专著重点是探讨思维发现的模式,也有一些思维科学方法论著不同程度的探讨创新思维。探讨思维模式的论著比如周义澄1985出版的《科学创造与直觉》,章士嵘1986年出版的的《科学发现的逻辑》,邱仁宗1987年出版的《成功之路科学发现的模式》等。[3]另外,1986年章士嵘在《科学发现的逻辑》研究分析了创新思维实质及发生机理问题。陶伯华与朱亚燕1987年出版的《灵感学引论》以及岳海等编写1989年出版的《灵感奥秘试探》对直觉灵感及在创新思维中的作用和意义进行了研究。王极盛在1986年出版的《科学创造心理学》学术价值很高,书中对科技创造中的智商与非智商元素和社会心理元素进行了深入的定性与定量分析。心理学科涉猎的领域如周昌忠1983年版的《创造心理学》,还有北京师范大学知名心理学家朱智贤、林崇德1986年出版的《思维发展心理学》,[4]虽然不是针对于探究创新思维,但其研究观点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但国内创新的探讨在这10余年里有一定不平衡发展的情况。形象思维(尤其是创新思维)研究的相对落后的情况还没有实现实质角度的改变。 [5]钱学森院士在1995年的一封信中曾提到国内对创新思维的研究尚未起步,这一忧虑也引起了国家上层的重视,并因此通过大量的政策保证创新思维的研究,对其的研究因此焕发新的生机。在这以后,对创新之探讨遂成为国内学者研讨的核心,他们对创新性思维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深入探讨并使得创新思维的发展呈现出方兴未艾之势力。
  90年代后,各领域关于创造性思维的一些有代表性的成果如发表的著作明显增多,比如张丽华、白学军2006年发表了《创造性思维研究概述》,书中认为创新思维产生和发生受遗传因素和家庭、学校、社会环境、个人品格的多个元素综合的影响。[6]何克抗在2009年出版的《创造性思维论—DC模型的建构与论证》一书中指出创新思维由六个重要因素即发散、形象、直觉、时间、辩证、横纵思维组成,且这些要素分工配合,都有重要意义和作用。[7]同时他还提出了内外双循环模型。2001年刘仲林编著出版《中国创造学概论》,书中提出并"阳刚"、"阴柔"两种思维,并对其进行了详尽的阐释。[3]可以看出,在这一阶段,由于创造学在国内发展的势头,创新思维也开始出各个领域的大量成果涌现。学者们从多个角度比如脑科学、心理学、生理学、科技方法论等方面研究和探讨创造性思维的理论。由于学者们思索探究的角度不同,故提出了大量角度新奇不可通约的观点,引发了对创新思维的形成过程、实现基础、创新方法等核心焦点问题的争论,创造性思维的研究范式逐步形成。近年来创新思维的研究热度也不断攀升相继问世的一些论著都对创新思维的研究提出了具有新颖性的见解。
  1.创新思维与高校教育
  知识技术的创新,创新人才的培养,这些都是创新教育承担的伟大使命。大学生创新教育的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校园环境育人等方面,涉及到了创思的意识与创新的思维,创新的技能与情感,以及创新的人格培养,以及创新相关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等相关方面,涵盖了社会、家庭与学校等环境的创新教育[9]。
  高等教育中,创新教育的实施取得了许多的成果。学术论文涌现,比如王耀农的《发达国家研究型大学的经验对我国的启示》一文中指出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忽略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太过于强调了课堂知识的灌入,忽视了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本身的培养而过多的重视学习成绩。他提到,高校教育中的教师课程往往成了学生汲取知识的唯一途径,这导致这种高校的教育方式很难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廖志豪在《高校科技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特征及培养》文中认为,目前我国的创新教育只停留于宣传创新,创新教育仍然没有在高校有实质的落实。[8]高校的课程的设置方面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的培养,课程设置往往过于重视对课堂内容教授,而忽视了对学生实践素质培养;教学方式也局限于老师主动灌输知识,学生从课堂被动吸收的状况。这样的教学模式,必然非常不利于大学生们的学术综合素质的良好和均衡的发展,从长远的意义上也必然影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与创新能力的锻炼。王扬、孙振佳、郝春景的《创建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平台的研宄》也指出,高等学校通过建立学生科教与创新平台,可以达到培养学生创造创新素质,同时营造更加良好的校园氛围的目的,更能有效的调动起学生们自主参与科研等创新活动的兴趣。
  另外,有关创新能力与思维的培养,李才俊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新探》一书中提到了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环境并对环境进行了描述。王长喜在文章《大学生创新性思维发展及创新能力培养的外部环境因素研究》中指出外因比如社会、教师素养、教学方式、校园文化、学生个体等因素都会影响大学生创思思维的发生和发展。王桂龙在《环境育人的教育心理学解读》一文中从心理过程的角度对环境育人进行了研究,讨论了环境育人的教学心理效应、心理活动模式及心理活动过程这三个方面。田友谊在其博士论文《创造教育环境研究》中探讨了创造教育与文化、物质、制度、心理、媒介、环境有关联。吴文澎在其硕士论文《高校校园环境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中,主要讨论了什么是高校校园环境,如何分类,校园环境的作用。这些文章主要提及到教学环境以及校园环境的功能,对研究校园物质环境、人际环境、文化环境这三大校园环境对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影响有所启发。[10]
  2.创新思维与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有狭义和广义之说,狭义的技术创新指的是对某种产品提出或对某种生产工艺的创新或者改革。广义的概念除了包括这一内容,还含括管理理念的突破、相关制度的变革等等,技术创新也是经济与技术的一种结合,指的是利用技术作为手段,来满足市场的需求,最终达到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目的。创新技术的提出始于上世纪中期,同时随着时代进步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技术改进在经济增长发挥的作用也更加醒目,其理论的发展也渐渐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80年代开始,国内很多学者纷纷研究创新与技术,这一阶段国家也极其重视 [11]。90年代初,国家拟定并出台了技术创新工程相应的方案,技术创新试点工作随之开展,这种以点带面的方式迅速铺开,逐步推进了在全国开展技术创新。90年代末,国家技术创新大会召开,制定并出台了推进技术创新,加强高新技术相关产业发展的决定,这一决定的作出也掀起了全国各地技术创新活动的活跃。目前国内技术创新理论的划分基本上分为三个方向:经济学、管理学和技术哲学方向。其中主要研究内容为技术创新的管理学研究和经济学研究。
  国内技术创新理论不断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但与国外比较仍然需要弥补差距,主要表现在研究范围不够广泛,理论研究水平不甚完善,技术创新理论还处于一种边缘理论的研究地位。这方面的研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我国的理论研究较为传统化,缺乏创新性,大部分的理论研究成果也停留在评价和阐述国外学者对技术创新理论概念的这一阶段,对于方法创新等一些理论问题并没有开展深入细致的研究。二是理论方面的研究较为单一,各种理论支持不太完善,缺乏系统性,特别是关于管理学和经济学这方面的研究内容相当少。另外,国内理论研究部学术规范性不够,需要加强,避免明显的局限性。三是的理论往往停留在研究探讨的阶段,并没有付诸市场实施,故实用意义欠缺。
  3.创新思维与建筑设计
  国内在建筑设计领域对创新思维和建筑设计开展了交叉研究,出现了不少的学术成果,涉及的研究有以下的一些主要观点如:建筑创作需要引入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方法在建筑设计当中具有理论研究意义与现实意义;比起其他领域,在创新成果方面,建筑师的成果形成的高峰期相对慢一些,建筑师需要积累大量丰富的素材,同时对相关领域具有深刻独到的认识后,才有可能设计出有真正好的有价值的作品;建筑设计过程中任何一个阶段的进展都需要设计者具有相应的人格素养创新结果才能因此获得,创新思维的养成也不能忽略了创造个性的塑造;运用多学科交叉的方法,系统研究建筑设计创新思维方法,并不断总结积累,将有利于培养建筑师的建筑设计创新思维能力。
  对建筑设计创新思维领域的创新研究,国内目前也是处于摸索阶段,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总结如下:一是过多重视了客体层面上的研究,而忽略了对主观层面的研究;二是现有研究更加侧重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的原理、表达、影响因素等方面,而在深层次的理论方面还比较薄弱。三是理论与案例的实际结合较为缺少,只有理论得到案例的验证,并结合了典型案例和相应的背景,这样的研究才更具有实践性。故需要该领域的学者更加立足于目前的研究现状,加强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的理论与实践方法研究。
  另外,国内有关建筑设计创新研究的一些专著,主要集中在创新实践方面的,对于创新理论方面的研究主要分散在这些专著当中,有待对建筑创新理论进行全面的研究。相关书籍主要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何玉如的《传统与创新--何玉如作品选》、2002年版的崔悦君的《创新建筑——崔悦君和他的进化式建筑》,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版的切沃的《创新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二十年求索創新路: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实践案例集》]此外,与建筑设计创新研究有关的学位论文逐步从创新手法与创新实践的研究方向往系统化的创新理论研究方向取向,因此产生了一大批有意义的学位论文。如同济大学硕士梅轶超的《当代建筑创作中的创新手法研究》(2000年),东南大学博士高裕江的《形态·创新——现代建筑创新理论与实践研究》(2001年),天津大学硕士刁建新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创新之关联》(2004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程文的《城市规划创新研究》(2007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邢凯的《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研究》(2009年)等。[12,13]
  三、结束语
  综上,创新思维是人们认识与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的一种有创新意义的思维,是一个民族得以不断发展和前进的源泉,是贯穿整个社会创新活动的基本动力,通过论述国内创新思维的研究历程及其在创新教育、技术创新、建筑设计创新方面的理论与实践,将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创新思维在国内的发展现状并展望其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 黄彩燕.创造性思维的认识过程与方法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
  [2] 刘力源.创新思维发生机制的辩证解析[D].吉林大学,2015
  [3] 李赟.创造性思维的特征、方法与创造力培养[D].西安建筑科学大学,2007
  [4] 马会茹.对哲学思维与哲学知识的思考[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013(7):131
  [5] 赵增全.论创造性思维与技术创新的关系[D].吉林大学,2007
  [6] 傅世侠等.科学创造方法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7] 马楠.基于课题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
  [8] 史洋玲.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现状与培养研究[D].安徽大学,2014
  [9] 刘子英,刘斯妤,孙宇飞,宋妍. 基于创业实践的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途径探析[J]. 黑龙江畜牧兽医,2017(16):223-225.
  [10] 袁培.校园环境对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影响[D].大连理工大学,2009
  [11] 陈莉.创新型国家视域下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系统的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0
  [12] 刘芳.浅谈建筑设计创新思维[J].中外建筑,2010(4):66-67
  [13] 邢凯.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
网站目录投稿:宛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