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亚洲时报在线网站11月26日发表中国人民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意大利籍资深研究员郗士的文章称,要想明白日本在想什么,或打算做什么,即便不是不可能,也有很大的难度。郗士假设自己是日本人,并且对中国崛起心存忧虑,而后指出他有可能会针对中国制定一个包围政策,恢复日本在亚洲的主导地位。 郗士指出,为了吸引韩国人,日本应该在在东京市中心为韩国抗日爱国者建造一个纪念碑,以减轻他们对日本历史的反感,并把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到未来结盟的可能性上。为了吸引俄罗斯,日本应该放弃对千岛群岛的主权要求,反正目前该群岛在莫斯科的实际控制之下。日本还应该与韩国就朝鲜及中国安全问题签署合作协议。在俄罗斯方面,日本应该与俄方签署开发西伯利亚自然资源的协议,然后俄日就可以利用这些资源与中国讨价还价。 不过,日本并没有选择采取以上措施。事实上,日本政客不能采取以上任何措施,因为这有悖于其历史观——主要是日本认为二战的结束并不公平。东京承认自己被美国打败了,而不是被俄罗斯、中国或韩国打败。这种"没有被打败"的认知是日本衡量其在亚洲未来角色时的重要影响因素。就美国而言,其本身就倾向于阻止日本,因为华盛顿担心日本一旦不受历史束缚会变成什么样子。综上所述,这说明日本和美国并不是真正的敌视中国。然而,日本与中国、俄罗斯和韩国之间的现实问题强调了,日本在思考其未来在亚洲扮演的角色时并没有历史责任感。 二战结束后,日本成为美国在亚洲的平台。但如今情况已经发生变化,美国在亚洲大陆上还有其他重要合作伙伴,而且虽然东京仍然非常重要,但重要性却有所下降。 在过去几年里,东京尝试打造由印度、越南和日本组成的反华"三角"。然而,这个"三角"从来没有真正的组建而成,因为虽然印度和越南在面对中国时缺乏自信,但依然希望把自己卖给出价最高的人。 这种新"三角"并没有简单化亚洲的政局,事实上甚至进一步复杂化的该地区的政治版图。那么,中国能够帮助日本找到新的未来吗?对二战结果的自我否定,可能会导致日本冒险做各种各样的尝试。郗士认为,帮助日本找到新的命运也符合中国的利益。这是极为重要的,因为在过去一周里,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呼吁提前选举以巩固其政治基础,尽管事实证明其"安倍经济学"并没有成功刺激日本经济发展。日本仍然是一个科技强国,是亚洲的领导者,这对地区未来而言可能会是非常重要的。 而且,日本适应并融合东西方文化的方式可能会成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亚洲国家的模范。日本能否成为西方与亚洲之间的结束与文化桥梁?中国能否从这种角度来看待日本?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许多中国人就是这样看待日本的。对于安倍晋三及其继任者而言,这是一个问题,但同样也是中国领导人面临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