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2019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举行。据教育部官网消息,下半年考生人数达590万人,考试科次1237万科次,比上半年考生人数增加一倍多,创下历史新高。在校生占比48%,非在校生占比52%。师范生占比26%,非师范生占比74%。加上上半年考生人数290万人,全年考试人数近900万人。(11月19日信息时报) 愿意考教师资格证的人多了,无论怎么说,都是好势头。近两年,每年举行两次教师资格考试,每次报名人数都有数百万人。教师资格考试"火爆",有就业压力的因素,也有政策推动的因素。 非在校生、非师范生占比较高,国家下发多个文件严格教师资格准入,校外培训机构的教师也需持证上岗……就业导向和政策规范推高持证刚需,这是报考人数增加的直接原因。但从根本上看,还是教师工作稳定、待遇攀升、职业获得感走高的结果。 不过,需要正视的是,在一些地区,尤其是偏远乡村,仍然面临着人员流失、优秀教师短缺问题。每年招那么多特岗教师,结果还是缺教师,说明来的虽多,走的也多。拴不住心,留不住人,背后的原因值得思考。 过去40年,教师工资在19大行业中的排名提高了近10位,实属不易。但不尽人意之处仍长期存在,教师讨薪、收入差距大等现象一直是挥不去的痛。这说明,尽管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在不断提高,但离群体期望值还有不小的落差。 让考证人成为稳定的从教者,如何拴心留人亟待出大招。除了乡村生活补助、班主任津贴,还要让农村基层教师普遍享受到岗位津贴、教龄津贴等一系列待遇。政策有了,重在抓落实。教师工资与公务员工资长效联动机制,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要把"同步同幅度调整"不折不扣地砸在地上。 工资、职称制度改革是调动教师从业热情的撬动点。完善教师绩效工资增量机制,取消基础性绩效和奖励性绩效工资比例,让收入如实体现教师的工作量,是对能者多劳、爱岗敬业的回报。职称是教师待遇的决定因素,由于职称评聘受指标限制,很大一部分教师可望难及。一些地方出台政策,在农村从教"男满30年、女满25年"就可以评高级,年届退休才有望尝到甜头,多少给人口惠而实不至的感觉。 教师资格考证热,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追崇,背后也不乏对生活安稳的期冀。无论是哪种因素主导,越来越多的人怀抱从教向往,客观上是教育振兴的基础。但让更多的考证人进得来、留得住,沉下心来献身教育事业,还需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围绕拴心留人运功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