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似在郊野之外的艺术品市场蓬勃热火,新财富断言艺术品投资必将成为中国继股市与楼市的第三极,鼎力托起中国完整的资本市场。 站在2014年的夏秋之交回望艺术品投资在中国走过的这七年之痒,尤伦斯的全身而退堪称完美,市场在经历了绚烂之后似回归平淡,但投资第三极的名号早已落实,全球第一大艺术品市场的地位也与美国轮流坐庄。"中国人看上什么东西,什么东西就贵"的定律再次演绎。 然而,中国艺术品投资市场却难言成熟,暗流依然涌动。一袭华丽的袍子上,爬满了虱子。 坐庄、对倒、作假、洗钱等证券市场的陋习,艺术品市场无一幸免地一一沾染,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即便是高频率的买卖所呈现的,也是中国艺术品市场交易活跃的表征,并非一个健康市场的常态。 也正是这七年,艺术与金融这两种看似不相关的语言,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彼此试探、融合,起码形式上是如此。 于是,在一个原来就不透明的市场里,投机者如鱼得水,腾挪转移大行其道,众多艺术品基金以投资之表、行融资之实,大量的艺术品金融产品成为了投资人套现、圈钱的工具,冲着"艺术品"这个金字招牌而来的资本流向了地产等完全不相关的行业。 于是,在一个趋利的市场里,艺术作品所能带来的精神欢愉被摆在了财富效应之后,过往的成交纪录和未来的价格估值取代了形式和风格成为了艺术品的代言人。理由充溢着艺术气息、以美学价值来判断优劣的世界里,仿佛只剩下了冷冰冰的数字:价格和收益。 可是,袍子却依然是那袭华丽的袍子。莫奈的睡莲、梵高的星空、伦勃朗的光影,它们的艺术造诣和美学价值与多一个零、少一个零全然无关。当然,前提是均是真迹。 换个角度来看,不是所有人都具备高水平的审美,更不是所有人都能读懂艺术品的内涵,但每个人清楚地知道金钱所传达的意思。金融化,或许是昔日端坐庙堂之上的艺术品,走入寻常百姓家的一条路径。 市场终究是最好的老师,搭配以恰当的国民心态、行为模式和管理体制,它会教导我们每个人逐渐褪去非理性的冲动,回归理性、趋于成熟。至于能否在有生之年得见那袭华丽袍子的真实面目,又是另一个话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