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徐大维 来源 | 公众号 良大师 什么叫"格式化认知"? 简单说,就是对某件事抱有固有的看法。在你的意识中,这事就该这样做,没有其他的可能性。 这是人的通病,和你的智商高低无关,和你的阅历深浅也无关。 讲一件爱因斯坦的故事。 他喜欢养猫,而且养了两只,一大一小。 一次爱因斯坦的邻居在散步时,看到他正在院子的墙角挖洞。 于是问他,在干嘛? 爱因斯坦说,两只猫总跑出去,半夜才回来。他担心院墙太高,它们爬上来很困难,所以挖洞,好让它们钻进来。 邻居诧异地问,那你干嘛挖两个洞啊? 爱因斯坦说,你不知道我有两只一大一小的猫吗?所以,大洞给大猫,小洞给小猫。 这是我小时候在《读者》上看到的故事。 当然,真实性无从考究。可是,如果你说爱因斯坦没有犯过类似的错误,我是断然不信的。 而且,以我的经验,越是这类人,越容易犯这种错。 因为,太多事情占据了他们的精力资源,让他们容易陷入一种"格式化认知"的模式。 在小事情上的格式化认知,并无大碍,甚至可以节约你的精力。 但是在一些大事上,这样的认知模式,会为你制造很多障碍。 01:
前段时间,我收到一位读者的微信求助。 这位读者的疑惑就在于,是先结婚,再闯荡;还是先闯荡,再结婚。 作为局外人,我认为这件事很简单啊,一起做嘛,为啥一定要分先来后到呢? 但是换位思考,在这位读者一开始的认知模式中,这两件事是要分开的,必须先干完一件事,才能干另一件事。 延展去想,他为什么会有这种认知? 原因很难确定,可能是看过某部电影,主人公就是这样获得了幸福; 或者是看了某本书,主人公因为两件事没有分开做,因此受到了惩罚; 也可能是,家里的长者一次又一次的告诫:要先安家,再立业。 总之,在这件事情开展前,某种观点已经侵入大脑,不停地告诉你,该这样做,不该那样做,甚至你都会忘记这种观点的由来。 02:
良叔并非站在制高点地说教,而是想说,自己也曾多次陷入"格式化认知"的魔咒。 比如,在做销售时,认为一定要和客户关系到位后,才能提成交要求。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知? 我也不记得了,貌似看过哪本书上说过,要和客户先建立信任,才方便成交。 但真实的情况是,成交可能性的大小,和你敢不敢提出成交要求有关。 往往成交了之后,更容易和客户建立信任关系。 再比如,良叔26岁首次创业,开了一家咨询公司,当时公司只有3个人。 那时,我看过很多管理方面的书,自认为对管理很有"心得",于是制定了一系列管理方针。 最可笑的是,每周要求大家开例会,一开2个小时,其实真没什么可说的,但是我总觉得这种形式要保留。 你想啊,一共3个人,有什么事,平时一说就完了,为啥还要开会? 这就是一种"格式化认知",把管理当成了一种形式,而忘记了管理的目的是什么。 03:
你可能会问我,如何破除"格式化认知"? 第一:多去经历 这个过程最慢,但最可靠。你亲身经历过的事,往往会有更正确的认知。 第二:多和"反格式化的人"共事 虽然这种人不多,但确实存在,他们天生具有"反格式化"的能力。 这类人,也许性格不好,不容易相处,但是你能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东西。 曾经我的一个女领导,就是这样的人。 她不爱看书,但是思辨力却很强。所以,我认为这可能是一种天赋,或者一种习惯。 最近一件小事,就可以体现她的这种"反格式化"能力。 我出来做培训后,她请我给她的员工讲课。 一般情况下,一天培训6个小时,早上9:00—12:00,共3个小时;下午2:00—5:00,也是3个小时。 这是公认的模式,几乎所有的培训都是这样,顶多也只是微调。 那个培训是在周六,前一天她找我商量,可不可以10:00开始,毕竟周末了,大家可以睡个懒觉。 上到12:30,然后叫外卖,在教室里吃,半小时吃完,13:00接着培训,16:30结束。 她这种提法,我猛一下觉得很怪,格式化的认知是,上午3个小时,下午3个小时。 而她却给调整成了,上午2.5个小时,下午3.5个小时。 但是,这种做法又极其合理,员工可以晚来1个小时,还能提起半个小时走,员工很高兴,我也觉得很不错。 这本是件小事,却体现了这位女领导的风格,她也是个很传奇的人物,带过很多机构,每次做的都很优秀,想必和她这种风格是分不开的。 我和她合作的几年,耳濡目染,觉得自己的"反格式化"能力也长进了一些。 第三:多思辨 思辨就是和自己对话,提出一些反对的观点,再让自己回答。 当然,很多小事,你犯不着这样。但在一些大事上,这就很重要了。 如果你还没养成思辨的习惯,那么,遇大事时可以先问自己以下三个问题: 为什么要这样? 不这样行吗? 那样行吗? 看起来就三个问题,其实挺难的,因为你是在和自己多年的认知体系搏斗。 但是,养成习惯后,你一定会受益。 良叔曾当过产品总监,接任时,这个产品线已经亏损3年,换过4任总监。 我是销售出身,并不专业,但是我可以思辨地想问题。 当手下拿着经营方案和我探讨时,我问他: 我们现在的经营策略,和之前有什么大的变化吗? 他说,没有太大变化。 我就问他,如果是这样,前4任总监都没扭亏,凭什么我来了就能扭亏? 他无法回答这个问题。 你看,这就是个起点,我没有让自己格式化下去,而是采取很多和以前不同,甚至相反的策略。 最后,我成功了,那个产品线也赢利了。 这就是反格式化认知,带给我实实在在的好处。 今天通过小随,力争简单通俗地表达"格式化认知"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希望你有点收获。 而且,写这篇小随时,突然想到另一个问题,公元前600年前后,出现了一批精神导师:亚里士多德、柏拉图、佛陀、老子、孔子...... 那个时代被称作"轴心时代",因为他们的思想一直影响到现在。 可是,那时根本没有形成体系知识,他们深邃的思想来源于哪里? 答案只有一个:思辨。 也许这就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 作者简介:徐大维,公众号良大师主笔,原平安集团渠道总监,香港理工大学管理硕士,知名培训顾问,简书签约作者。欢迎关注公众号良大师(ID:liang_da_shi)。 【本文已获授权,如需转载,请找原作者授权,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