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问答式语文教法妙用


  近几年来,沉寂多年的中国语文界可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各种行之有效的教法改革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我作为一个苦心摸索于语文教学的一员,不揣浅陋,将自己的一点愈见拙笔与此,求教于各位同仁。
  一、"问"的激发与引导
  清代学者刘开在《问说》中写道:"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符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这就鲜明地阐述了问与学的关系,并强调了问的重要性。在当今教改大潮中有感于此,我进行了"问答式"的教学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自身的语文素质和教学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
  有些文章,学生可能感到茫茫然而无从问起,对此教师要适当点拨,促使学生找到切入口,进而问如泉涌,汩汩滔滔,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使学生真正成为求知的主人。例如在法布尔的《蝉》这一枯燥的说明文中,不少学生找不到质疑点,因而觉得平淡寡味,这就需要教师去挖掘,去创设。所以,我就先来个引子:"臃肿"与"肥重"的意思相近,可作者为什么写"臃肿的身体里面有一种汁液""幼虫再用它肥重的身体压上去"呢?这两个词语可以互换吗?为什么?由此能体会到说明文的语言具有怎样的特点呢?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但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课堂发问便会无的放矢,且其中许多问题与大纲要求不符,则不仅浪费了训练时间,而且误导了学生。所以教师要努力钻研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目标,确定重点难点,在教学中落到实处,形成一个逐层深入的有机程序。
  孔夫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心理成分,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和获得能力的一种欲望。如果学生在课堂上不能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大脑就难以高效工作,并且十分容易疲劳,从而失去学习语文至关重要的内动力。所以,教师首先要使学生从心理上认识到教改的重要性:只有从过去那种"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记"的填鸭式传统语文教法中走出来,才能更好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正如美国教育家猛禄在《对于中国教育意见的概要》一文中所写的:"中国学生要努力启发自己的能力,在讲堂上务必要极力发展自己的本能,去问,去研究,去想,能够这样,他日后在社会上就会运用这种学识能力做出种种事业来。"教师更要启发学生、鼓励学生,置疑并善问,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二、"答"的调动与指正
  学生能够质疑善问,这是拓展学生思维,培养语文学习能力的一条途径,但更强有效的手段则是使学生亲自动脑解疑,挖掘到问题的答案。因为这不仅能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增强学生的进取心、自信心,进而形成一个求知的良性循环。试想一下,如果教师直接把问题的答案告诉学生,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即使记住了问题的答案,再遇到同类问题,也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语文教育说到底就是引导学生把语文视为认识、改造、建设世界的工具,在"问答"讨论结束以后,要使学生根据二者的双向反馈,总结要点,归纳方法,养成习惯,使学生终身以之。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千方百计地加强对学生的能力训练,使其逐步养成过硬的学习语文的能力。教师要走出题海战术的误区,而应讲求训练的科学性,精心设计一些迁移练习,以巩固所学知识,发展运用能力,完成由"握有猎枪"到"怀有猎法"的智能转换。
  三、"問""答"后的归纳与迁移
  当前教育战线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这是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人才的必要要求。"问答式"语文教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崭新而颇有成效的教学途径。它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实践意识、竞争意识、观察能力和创造能力等都得到全面发展。路漫漫其修远兮,相信上下求索而日臻完善的"问答式"语文教法必将成为语文教学百花园中一朵璀璨多姿的奇葩。
  那么,教师讲其所以然,是不是效果就好了呢?诚然,这样做比死记硬背好一些,学生可以有所领悟,但其知识的迁移性、记忆的长久性仍欠佳。宋代文学家陆游曾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精辟的见解,道破了学生自悟自答,才是真正做到"会学",即使学得不全面、不深刻,但对于培养学生真正的语文能力却有着不可低估的促进作用。更为难得的是某些学生还会"正弹琵琶出新意",产生许多大胆创新的突破性认识,把学习智能又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如在《故都的秋》一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早晨起来,泡碗浓茶,向院一坐,你也能看得见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有同学对"碧绿的天色"感到疑惑,认为天空常被形容为"碧蓝色"怎么也不会成了"碧绿色",对此一位同学解答:是由于作者当时忧苦悲凉的心境所致。因为王国维曾言"一切景语皆情语",而有同学则认为这纯粹是一种客观景象,因为在北平,人们习惯喝花茶,而泡开的花茶多为淡绿色。透过碧绿的茶水,看天空的倒影,也不免感到天色也呈碧绿了。对学生的这些独特见解,我先给予鼓励,然后进行正确的评价。由此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得到很大的发展,语文素质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而这种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也适应现代文化生活与未来社会对于人才的需要。
  总之,教师应时时记住这样一个道理:品尝自己亲自寻采到的果子要比直接送入口中的果子更香甜。所以教师要尽量促进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回答问题,切身体味到摘取成功果实的喜悦。
网站目录投稿:乐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