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回家,一脸的不高兴,说:"下午的美术课改上语文课了,凭什么呀,要霸占我们的美术课?"女儿喜欢绘画,美术课是她最开心的了。下午刚好到他们学校办事,遇见他们语文老师,顺便提到这件事,老师说:"怕期中考试前课文上不完。" 其实,作为老师,这样的事情太司空见惯了。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成绩至上,所有与之无关的东西统统靠边。很多学校音体美课程名存实亡,音体美老师也没有得到学校应有的重视,发奖金、评先进基本不关他们的事,他们也乐得自在,只要能不上的课尽量不少,被所谓的主课老师占课是常有的事。就是上课,往往也是教育目标模糊,教学手段老套,教学方法单一,有的学生即使有点兴趣和爱好也渐渐淡退。 我一直以为,音体美这些艺术类教育的缺失是导致现代人心灵无依、精神空虚的重要原因之一。早些年,我读书的时候,住在学校,每每夕阳西下,暮色四起的时候,校园里便会檀板轻拍,管弦呕哑。那时候,觉得校园是最惬意的所在了。可是今天,看看我们那些成年人,包括还有些文化根基的教师在内,不少人的工作之余,就是麻将、斗牛、酗酒、洗脚、按摩,哪里还有这份情致爱好? 学生时代是培养一个人健康情趣爱好的最佳时期,一旦过了这个时期,就很难挽救了。我一直说,做艺术老师是人生的一大福分,千万不要因为周围人短视的眼光而妄自菲薄,在所有的学科配置中,音乐和美术才是真正开启一个人美好情愫的学科,最接近人心灵的学科,我们完全能把这些学科上成学生最喜欢最有收获的课程。 我想起李叔同先生在浙江第一师范的经历。1913年,经亨颐留他在浙江两级师范任教,李叔同要求每个学生配一台风琴,以及专门的画室,获得经校长同意。开学时,学校有开天窗、有画架的图画教室和独立专用的音乐教室,置备大小五六十架风琴和两架钢琴。李叔同上课决不浪费一分钟,必用的板书,一定在课前写好,两块黑板写得满满的。点名簿、讲义、教课笔记簿、粉笔,全部就绪。然后自己解开琴衣,打开琴盖,摆好谱表,琴上放一只时表,坐在讲台上等学生。这样的认真和严谨,怎会有人迟到?怎会没有收获?据他的学生丰子恺回忆: 我们上音乐课时,觉得比上其它一切课更严肃。同时对于音乐教师李叔同先生,比对其它教师更敬仰。那时的学校,首重的是所谓英、国、算,即英文、国文和算学。在别的学校里,这三门功课的教师最有权威;而在我们这师范学校里,音乐教师最有权威,因为他是李叔同先生的原故。 如果我们的教师也有这种风范,谁还能轻视你以及你的学科呢?当然,从学校层面来说,应该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度出发,遵循教育原则,拥抱教育理想,把艺体类教学当作学校常规工作来抓,绝不能把艺体当作素质教育的点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