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笔者听了一节农村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授课内容是小学二年级上册第12课《我们小声点》。小赵老师使用了情景教学法,在若干张图片的引导下,学生很快"入戏"。通过情境讨论,学生发出了"我们小声点"的稚嫩童音。 观察发现,教师没能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情境,展示的图片都来自课本。一旦离开课本,学生所学的知识难以"出戏",转化成自己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难以实现思政课知行合一的目标。 情境教学是思政课常用、好用的教学方法。教师既要根据教本上的提示引导学生"入戏",还要结合实际,促成学生有效"出戏",实现知行合一。 促成"出戏",最关键的是要祛除"本本"思想。有的教师曲解"教本是教学之本"的意思,上课死守书本;有的教师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照搬资源库里的教案;有的教师将网上的课件当成灵丹妙药,奉行拿来主义,等等。这些做法"唯本"有余,动脑、动手不足,可以引导学生"入戏",但受"统编"的束缚,没有引入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学生难以"出戏"。教师必须树立大思政课意识,克服"本本"主义,"为本"但不"唯本",解放思想、走出教本、延展情境,才能上活思政课。 促成"出戏",要有效植入"本"外资源,使之成为"此情此景"。教师在植入"本"外资源时,如果强加硬塞、机械植入,难以达到应有效果。有效植入,就是要做好链接与过渡、引导与启发,做到水到渠成又润物无声。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进入熟悉的教学情境,或扮或演,或说或唱,成为教学情境的主角。 确保"出戏",最关键的是要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开发成教学资源。以农村地区为例,比起书本上的教育资源,学生身边的教育资源更加丰富、鲜活、有温度。农村生活空间广阔,乡土气息浓厚,还有丰富多彩的乡村故事。风土人情、自然景观、新农村建设成果,等等,这些都是思政课教育资源的源头活水。教师要善于从中发现有利于学生"出戏"的情境教学资源。例如,在珍爱生命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拍摄学校门前的道路给学生展示交通安全隐患,拍摄收割机的照片给学生展示生产事故安全隐患。通过身边的事、熟悉的事,有效迁移,由教本转入生活,让学生"出戏"。 确保"出戏",要有效跟进课后巩固、检验、提升。思政课的课堂界限相对模糊,如此,才能确保课上的教学成果能转化成学生的品德修养、行为习惯。"出戏",既要走出教本,又要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广阔的生活。思政课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基于课内外、校内外的实践性作业。 在思政课情境教学中,学生"入戏"进入教学情境,"出戏"进入生活空间,如此,才能实现知行合一的教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