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工作以来,我的电脑中一直存有这样一个文件:它包含了所有那些帮助我塑造了世界观的文章以及那些促成我既有理念的充分证据。而现在我才意识到,在我的文章宝库里至少有三分之二的内容是源于《哈佛商业评论》。下面就仅举几篇最精彩的以供分享。 1996年11月,迈克尔·波特发表了《什么是策略》的文章。他在文中指出一个企业只靠经营好是不够的,真正能够屹立不倒的企业会创造一种独特的客户体验模式,这才称的上"策略"。 如果你想财源滚滚,你就必须足够有特色,而不能只靠做好该做的事。马克.波特的例子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而我在贝恩公司全球策略执行部任经理的15年经验也证实了这一论断的正确性。与众不同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最宝贵的财富。 但或许由于太过经常地被提及,管理者对核心竞争力总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结果造成他们频频将执行问题与竞争优势及竞争策略问题混为一谈。 将近20年过去了,这篇文章的观点在如今看来依然新颖独到,就像它当年第一次为读者所知一样。或许,对当前的状况这篇文章能够发挥它更大的价值,因为全球仅有十分之一的企业能够维持10年的长久并保持利润的不断增长。 目前,我们似乎处于一个领导力不足而棘手问题层出不穷、组织机构冗杂的时代。人们越来越频繁地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才能造就持久而有效的领导?丹尼尔.葛尔曼在其文章《领导是怎样炼成的》中,将他对情商的研究应用于对这个问题的探索并最后得出结论——管理者的职位越高,他就越需要更高的情商而非更好的认知力。比如,他应有更高度的自知之明和自律能力以及较强的感知力。 这些情商因素在支系庞杂的大企业显得尤为重要。在这样的企业中,来自工作第一线而且熟谙经营策略并能随时掌控客户反馈信息的工作者越来越多地被提至CEO的职位。在为我的新书《重复的魅力》取材时,我发现只有大约五分之一的员工对其所在企业的优先发展策略有所了解。 那些按照葛尔曼的理论不断提高自我情商的管理者可以毫不费力地将核心策略与强烈的使命感一并投入到为公司的发展中去。这样的工作或管理方式在当下应得到愈来愈多的响应。已有超过7成的员工认为他们无法参与到企业的长期发展规划中。 而在当下,世界发展日新月异,各种竞争愈演愈烈,企业的管理者很有必要让更多来自一线的员工参与到重要决策的制定中来。我认为这是大势所趋,我也常提及这样的管理方式。 在我的文章宝库中,有些很棒的部分阐述的观点十分独特。这些文章并没有从宏观的角度分析而是深入探索了一个众所周知但极为恼人的问题并给出了解决方案。其中我最欣赏的一篇是发表于1974年但却永不过时的经典文章《谁掌控住了局面》。 威廉姆.昂科恩,唐纳德.沃斯,以及史蒂芬.卡维在文中描述了执行任务是如何常落到管理者肩上的,并指出那些管理者总是心甘情愿地允许属下将他们份内的责任交付上级承担。 作者们还以微妙的口吻指出这些管理者在周末总会发现手头突然增加了大量的工作要做,而这些增加的量却不知从何而来,同时他们的属下正坐等他们的答复。如此便造成了团队合作能力的弱化、管理者的疲惫不堪和不能再慢的决策速度。处于一个需要快速做决断的时代,这无疑是致命的缺陷。 感谢《哈佛商业评论》,感谢你为我们提供了最有效的核心经营理念并将其以当今最快捷的方式发扬光大。 译者李璧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