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咨询过程非常顺利,但咨询效果总是不好。我们把这种情况称为"虚谈"。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咨询效果是指求助者的情况的实际改善,而不是求助者对这种改善的主观评价。有时候,咨询实际上是有效果的,但求助者感到不满意,原因有二求助者期望过高,咨询效果达不到要求而被认为无效改善的速度比较慢,主观上较难感觉得到。因此,在做心理咨询以前必须跟求助者商量确定咨询目标,在咨询过程中要经常性地应用量表进行评定,做前后比较,以便观察效果,同时留下证据。——Psy525.cn 总体地讲,虚谈是阻抗的一种,但比一般的阻抗要隐晦一些,危害也更大。如果求助者无故迟到、谈话不主动、忘了重要的事或对心理咨询不重视,咨询师一般都能想到求助者出现了阻抗。对阻抗进行分析,找出原因,予以克服,咨询就会取得进展。对于虚谈,咨询师通常难以及时察觉,往往在过了一段时间后才发现。如果不及时处理,求助者会失去信心,甚至中断咨询。 成长中的痛苦,如开始新的行为、结束或消除旧的行为机能性的行为失调,如失调的行为填补了某些心理需求的空白、以失调的行为掩盖更深一层的心理矛盾和冲突;(对抗治疗或治疗者的心理动机,如只是想得到治疗者的某种赞同的意见、想证实自己与众不同或治疗者对自己也无能为力、并无发自内求治动机。 虚谈的原因可能也是如此。但是,如果咨询师按这种思路去分析,一定会遭到求助者的抗议。甚至把虚谈等同于阻抗,求助者也会反对。在求助者看来,虚谈不是阻抗,也不是咨询师的失职,而是心理咨询的方法本身有缺陷。这就是说,求助者很合作,咨询师也很敬业,效果仍然不好,必定是方法学上的问题。 其实,方法没有问题,而是用法有问题。心理咨询不是两个人坐在一起讨论第三个人的问题,而是咨询师帮助求助者解决他自己的问题。心理咨询是"你和我之间的事"(你-我关系),而不是"我和它之间的事"(我-它关系)。把"你-我关系"变成"我-它关系"就会导致虚谈。 "你-我关系"的特点是深切的互动,不仅是思想的交流,更重要的是情感和行为的交流。思想可以超越时空,而情感和行为是"此时此地"和"当下"的。思想可以脱离实际,而情感和行为永远是最真切的。因此,单纯的思想交流容易流于虚谈,只有转向情感和行为的交流,才能使求助者发生改变。 有些求助者习惯于虚谈,这实际上是一种心理防御,类似于分裂作用求助者把理智和情感分开,在滔滔不绝地谈论自己的问题时没有丝毫情绪波动,好象在谈论别人的问题。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减少精神痛苦。癔症病人的超然和强迫症病人的"明智"都是分裂作用的结果。 分裂的人本身就比较容易发生心理障碍。这种人一般都比较聪明,知识渊博,能说会道,但动手能力比较差,处理现实问题的经验不足。他们的知识来源于书本,没有深切的体验和感悟,华而不实,徒有虚名。这种人往往眼高手低,容易在现实生活中碰钉子而出现心理障碍。 有时候,虚谈是心理学书看得太多的结果。许多求助者在接受心理治疗以前已经看过许多心理学书,对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理论了如指掌,在咨询过程中倾向于用专业术语跟咨询师对话,不能理论联系实际,从而加重理智与情感的分裂。 咨询师的某些作风也会引起或加重虚谈。有的咨询师过分理智而缺乏激情,容易把心理咨询变成单纯的理论探讨或学术交流。也有的咨询师不愿意卷入太深,有意不去触动求助者的情感,而满足于泛泛而谈。另外,认知和行为取向的咨询师不太重视体验,以"我-它关系"的态度对待心理咨询,也比较容易出现虚谈。 二、虚谈的处理 虚谈就是光说不练、理智和情感的分裂、理论脱离实践,对治的方法就是重视体验,把求助者拉回到"此时此地"和"当下",把"我-它关系"变成"你-我关系",触动他的情感,震憾他的神经,使其在情感的暴风骤雨中产生顿悟。禅宗就是通过这种方法使人开悟的。 相传,德山宣鉴禅师幼年出家,精通佛典,但一直没能开悟。一天晚上在室外默坐,他的老师龙潭崇信问他:"你怎么还不回屋?"他说:"天太黑了。"老师点了一支蜡烛递给他,他正伸手去接,老师却把蜡烛给吹灭了,他顿时恍然大悟。此刻,多年的理论钻研与切身体验产生了碰撞,理智和情感达到了统一。 最近正在播放的电视连续剧《格格要出嫁》中有一场戏,小皇帝在国家大业和儿女私情之间难做抉择,老师给他讲了很多道理,他心里都明白,就是无法割舍私情,从而陷入痛苦和内心冲突而不能自拔,最后决定一死了之。当利剑刺中他的肩膀,一阵剧痛激活了他的求生本能,他在一瞬间认清了自己,决定做一个利国利民的好皇帝。 在马斯洛看来,这种顿悟就是"高峰体验",属于"意识改变状态"的一种。引发意识改变状态的方法有很多,如禅定、催眠、狂欢、服用兴奋剂等,另外,应激也可诱发意识改变状态。 应激就是"强烈的刺激引起强烈的反应",既可以致病,也可以治病。 应激的本质是平衡的打破,随之而来的是重新恢复平衡的过程,也称再适应。再适应的结果是在较低或较高的水平上达到新的平衡。如果新的平衡低于旧的平衡,那就是心理状况的恶化;如果新的平衡高于旧的平衡,那就是心理障碍的改善。许多人以为心理障碍是适应不良或不适应,其实不然。心理障碍是患者适应环境的一种方式,是低水平的适应,本质上是适应状态或平衡状态。正因为心理障碍是适应而不是不适应,因此改变起来会有很大的困难,阻力很大。针对这种情况,治疗师应该设法打破平衡,人为地制造应激,把病人推向"迷惘"或"震惊"的状态,然后引导他进行心理调节,使其在较高的水平上重新建立心理平衡。制造应激的方法就是给予强烈的刺激。 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过程中,刺激不够导致虚谈,只有增大刺激量,才能克服虚谈。心理治疗中有一种极端的做法是把病人带到某种情境中,给他以超强的刺激,引起情感暴发,使病人的心理结构发生重组。这种做法有一定的难度,折衷一点的方法是在咨询过程中有意识地去触动求助者的情感,以取代无关痛痒的虚谈。 需要注意的是,增大刺激量可能会引起病人的阻抗,甚至导致脱落。因此,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是前提。只有咨询关系建立起来了,才能去触动病人的神经。而且,咨询关系一旦建立起来,就要及时地去触动病人的神经,以免错过时机,落入虚谈。另外,即使出现了阻抗,那也不是什么坏事。弗洛伊德早就提出,出现阻抗的地方往往就是病根所在,通过分析阻抗可以了解病因,解决了阻抗就能把病治愈 作者简介: 邢星 已帮助过 106人 入驻年限 10年 预约咨询 私聊